育儿指南

李玫瑾:家长的这个习惯,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容易出现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火气一上来就说教、责骂孩子;孩子露出了失落的表情,家长看着又不落忍,心里有点后悔;但是,下次孩子又出现了问题,家长又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这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

生气—后悔—再生气—再后悔

为什么对他说100遍,他就是不听话,我行我素,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你的语言力量被削弱了,一旦削弱后,你再唠叨,孩子就容易叛逆。

你的话语正被削弱力量

当家长的悲催莫过于,你明明是为他好,跟他讲了很多道理,针对他的错误,三令五申,防止他再犯,结果就是事与愿违,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你是不是正经历着这样的痛苦:

孩子一放学到家,屁股还没坐热,你就催着他赶紧去写作业,说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孩子答应的好好的,说休息一会儿再写,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电视。

过了半小时,孩子还再看,你生气了,叫着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啊?孩子装作没听见,不理你,你彻底动怒了,开始关掉电视,逼着孩子去写作业,孩子不情愿地去写作业。

下次,又重复前一次的情景,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散,你越来越唠叨,直到孩子开始叛逆,你的语言力量逐渐削弱。

整个过程中,你都是为孩子着想,但缺点是太唠叨,喜欢下命令,引起孩子的反感。

没有谁喜欢被唠叨,包括孩子,不要以为你大他小,就应该接受唠叨;正因为唠叨,你的话语正在被削弱力量。

你总抱怨孩子不听你的话,有没有想过你说话的方式。

要想说出的话有力量,就别唠叨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再刺儿的孩子,到了部队就变得服服帖帖,责任感爆棚了?因为部队教官的指令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绝不拖泥带水,说话的话,不说第二遍。

所以,要想让自己说出的话有力量,就不要唠叨,越唠叨,越没有执行力。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出现这种效应的原因是没有换位思考,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没有把握度”。

这种情况,在有孩子上学的家庭中经常发生,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地教训孩子,会让孩子从内疚变得不耐烦,甚至是叛逆,被逼急了,孩子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心理和行为。

同样是叫孩子写作业,一种方式是,人要有点自制力,才能有出息;自己不知道这次的考的多差是吧?看电视能当饭吃吗,去写作业。

另一种方式是,5分钟后,我希望看到你在写作业,不然这个星期都别想看电视。

对比一下,哪种效果比较好呢?明显是后者,说话把握了度”,没有过度强调,点到为止。

有位学者说过:一万个空洞的说教,还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很多时候,过于冗长的讲话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改掉唠叨

李玫瑾教授就曾说过,针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要说教,同样,针对孩子的犯错行为也不要说教,因为说教对孩子来说是噪音。

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管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能做到身教自然是最好,但有些场景不适合身教,所以在教育孩子时,怎样改掉唠叨的毛病呢?

1、教育二八”开

家长对孩子说的10句话中,2句应该是分析、批评,8句应该是鼓励,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

2、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不能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也翻出来,已经过去了再提也没意思。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下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3、有理有据

教育孩子时,家长事先应控制好自己的言行和,不能情绪主导,随意指责,发泄一通;应该实事求是,有理有据。

4、用鼓励代替批评

孩子犯错,家长首先想到的应该不是批评,毕竟孩子也会内疚,你再批评会让孩子失落,比如用微笑和拥抱,带给孩子的力量更大。

5、让孩子体验后果

就拿孩子不写作业来说,你唠叨的再多,他还是不写,双方都生气,不如让他好好接受老师的批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才会上心。

唠叨从来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相反,是效果最差的;为什么你说的话没人听,就是你太唠叨;为什么你说了那么多为孩子好的话,他还是叛逆,就是你太唠叨。

要想你说的话有力量,好好想想怎么改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