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国人担心孩子太吵,英国人担心「不吵就不像个孩子」

"

我的女儿是一个在家很外向、在外面很内向的小孩。虽然刚满一岁的她还不太会说话,但每次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频时,都可以跟他们吧啦吧啦,你一来我一往的「对话」。但出门的时候她却鲜少开她的金口,10 个月大以后几乎不在外面哭,就算有时拉了满尿布的大便,她也只是小声的哼哼来表示不舒服。陌生人与她说话、逗她,更是她的无敌大罩门,不管前一刻她与我们玩得多开心,只要发现陌生人在注意她,马上板起脸来,非常严肃;若是碰到步步逼近、意图逗弄的陌生人,更是会马上转身往父母的怀里躲。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是挺轻松、挺骄傲的,不哭不闹又会自我保护,如果带她去坐飞机应该是不会大哭或吵闹到被一些游客投诉才对。但是其实身为父母的我,却是隐隐地担心着,而这样的担心背后隐藏着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人担心孩子太吵,英国人担心「不吵就不像个孩子」

英国BBC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做《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中国学校,我们的孩子受得了吗?),在这部纪录片里,一所英国学校邀请了5 名中国的老师,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来教导50 名英国学生。这5 名老师原本信心满满认为经过他们的教导,学生的成绩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他们按照在中国的教学方式管理这群英国学生:制定班级公约,全班都要遵守、爱说话的学生就坐到前面来、扰乱班级秩序就出去罚站,这些听起来很熟悉对不对?是不是跟我们以前接受的台湾教育很雷同呢?但是这些管理方式却完全无法用在英国学生身上。欧美的学生不懂得绝对服从,他们习惯对他们觉得不合理的事物提出质疑,他们的社会也尊重甚至是鼓励这样的行为,老师们也很习惯因应不同的学生,而制定不同的规划,听取并接受学生的建议。这样的差异让这群中国老师碰了个大钉子,十分的头疼。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这支影片中,就看出东西方文化所欣赏的人格特质截然不同。东方文化欣赏内敛甚至有点内向、服从长辈命令、团结有集体意识的孩子;而西方文化则赞赏孩子的勇于表达、质疑命令、及与众不同。也就是说,以前在你我班上那个老是与老师唱反调,把老师气得跳脚的「坏」学生,或是常常提出一些无厘头问题,让老师每次都嫌他烦的「怪」学生,若是把他送来欧美的学校,他们反而变成被老师称赞的「好」学生。

中国人担心孩子太吵,英国人担心「不吵就不像个孩子」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以前在英国教育机构实习的一个经验。我带过一个午餐团体(利用午餐时间与辅导老师一起聊天、玩游戏,学习人际互动技能的团体),团体中有一名华裔男孩,非常地听话、没有意见、没有太多激动的情绪(例如开心地尖叫,或是比赛快输时的焦躁)、成绩非常的好。我一直以为这个男孩是这午餐团体的模范学生,甚至是示范正确人际互动给团体内其他学生的标准典范,但在和我的导师Gayle 聊过之后,才发现这个团体,居然是为了这位华裔男孩所设立的。我当下非常惊讶,我的导师和我表示她觉得这个男孩太安静、太冷静了,「不像个孩子。」

「不像个孩子?」这个评论实在深深地震摄住我,我激动得跟 Gayle 说这孩子若是在中国的学校,可会是个每个老师都抢着要的好学生呢。 Gayle 便问我中国的老师要的是怎么样的学生呢?我回答她说是「安静、听话、守秩序」的学生,Gayle 说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安静的话,孩子们要怎么从碰撞中、从冲突中,学会人我分际呢?而只是要求听话,又要如何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呢?大人们若是只习惯听「是、是、是」,那要怎么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持续进步呢?这时我才明白,在欣赏这些人格特质的背后,除了是对于孩子成长的期盼之外,也带着大人对自己自省能力的期许。

中国人担心孩子太吵,英国人担心「不吵就不像个孩子」

因此,小编不禁思考,我家这个内向、不爱表达情绪的孩子,上学之后会不会也会让老师认为她「不像个孩子」呢?我们这些接受中国教育的妈妈,也许无法改变自己内向的个​​性了,但我们要如何突破自己教育的框架,培养出一个有独立思考又能理性表达意见的孩子呢?我想我们可以先从不压迫、愿意花时间倾听她的想法开始吧,也许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父母而言是比较花时间、花工夫的,但是我相信在这样亲子彼此理解之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仅是能适应多种社会,应该是能成为一个能自在行遍天下的国际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