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我越看育儿文章,越感觉焦虑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曾读了很多育儿的文章,想努力做一个文章中描写的优秀家长,想培养出文章中刻画的优秀儿子。遇到问题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试图从书中找寻答案,解决心中的困惑。后来我渐渐发现,各式文章读后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心智顿开,看过后心潮澎湃,仿佛顿悟,但一看到我那活蹦乱跳的儿子,一切又回到了现实。

上二年级时,我儿子跟同学试听了一次篮球课,同学打得比儿子好,表现出了较好的运动素质,为了让孩子爱上运动,我邀请同学的家长一起报名。家长一脸不屑地说,我小区就有篮球场,跟几个孩子打就是了,干嘛要花钱。我想,书中不是建议要从小让孩子爱上一项运动吗?接受专业的训练总比撒野式地玩好吧。坚持了四年多,孩子的篮球技术确实有了提高,但孩子对篮球的态度仍然是游戏的心态,乐于其中的跑、跳、抢球,但整个专业运动素质明显跟不上。只要他多运动运动,有人陪着玩就够了,我只好这样想。

有的文章说,经常发脾气的家长会培养出胆小怯弱的孩子。吓得我憋着脾气好几天,可不多久又故态复萌,依旧使着性子教育孩子。于是,自责,反省,依旧,循环往复。文章说,冰淇淋寒凉,且添加剂多,不能给孩子吃,可孩子夏天一到就吵着要吃,每买一次冰淇淋我都怀着愧疚的心理都跟孩子说这是最后一次。方便面被有些文章列为十大垃圾食品之首,可爷爷奶奶喜欢坐火车时吃方便面,勾起了孩子的食欲,偶尔进超市就会挑方便面。我不知道方便面是不是如宣传的那样十恶不赦,完全禁忌,但敌不过孩子渴望的眼神,买了一包也是带着负罪感。有的文章说要培养孩子的大气、胆气,同学找孩子借钱,我支持他借了100块,可是一年多了到现在对方都没还,要不要大气”地不了了之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时代,各种观点扑面而来,我看育儿的书籍,是为了更好地当一个家长,然而一回到现实,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看着别人成功的经验,却似乎永远套不上自己的孩子。

经过这几年心灵的洗荡,我也逐渐平静下来,认识到了一点,所有的育儿理念要育的其实是家长,家长心态的平稳,才是孩子最大的福祉。

不必以他人的成功为目标。他人的成功有其生活背景和特定的机遇,无法模仿和照搬。别人从小上奥数班,后来参加奥赛拿奖,我的孩子在奥数班上发呆,却喜欢用乐高玩具构建各式主题,这是学习思维兴趣点的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别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孩子只喜欢跟同学们在操场上撒野奔跑,这个我阻拦不了,也改变不了。

不必对自身的错误过于自责。当孩子总是记不住一个单词时,我会忍不住发脾气,也会向孩子坦诚自己刚才态度不好,但次数多了,孩子嘟嘟地说,你每次都这样。家长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情绪的高低潮,如果每次犯错都担心会给孩子带来影响,会把自责的情绪带给孩子,反而会造成他的不自信。其实,成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不必学习文章中的完美家长。

不必过于关注自身的弱点。家长的焦虑大部分来源于对孩子弱点的过于关注,早上上学,孩子磨蹭着很晚才起床,在家里吃来不及,在外面吃又怕不卫生,我又气又急,一通骂,孩子却说,校门口的馄饨店不是做得很好吗,好久没去了。快迟到了,我关注的是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孩子却开心地想到外面吃早餐。孩子乐观积极地心态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吗?

教育孩子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关注的事情,但是,家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的和谐融洽,却是决定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看育儿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去羡慕他人成功的经验,并不是去深深自责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应该是教育家长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