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一哭就抱”会宠坏孩子?看完最新研究,才知道自己完全理解错了

新手妈妈时期,最怕的一件事,大概就是娃的哭闹了。

很多生娃前天不怕地不怕的妈妈表示,没想到有一天会被宝宝的哭声治得死死的。

而对于木有什么实战经验的新手妈妈来讲,解决孩子哭的唯一方式,大概就是抱。

可每每遇到抱”这个问题,家里就成为了辩论现场。

正方辩友(新手妈妈):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哭声,看着可怜兮兮的,怎么忍心看TA哭而放任不管,娃的安全感岂不是要破坏掉了?反方辩友(过来人):一哭就抱?以后可有你受的,现在7、8斤,你抱着是没压力,20斤的时候你再试试?臭毛病一旦惯出来,到时候你想放都放不下了。

听起来都对,所以!到底要怎样?

前段时间看到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其实1岁以前的宝宝,是不会被宠坏的,孩子的每次哭泣都值得被拥抱!

亲吻和拥抱孩子,这些活动会在大脑中引起特定的神经化学反应,并促进相对应大脑区域组织的发育。

在生命的前3年,大脑会发育到成熟状态的90%,很多人觉得大脑的发育代表的就是智力的开发。但其实,并不只是智力开发,而是全方位开发,包括智力、情感、并且影响孩子的余生的情绪控制、行为、社交和生理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三岁看老,看的不仅仅是智力发育,也包括,情感、情绪控制能力、社交能力、生理功能。

事实上,当你拥抱宝宝时,会让他感到安全,就像他的需求得到满足一样,这反过来会增加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研究人员补充道。

而前6个月,是婴儿与看护人建立特殊联系的最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我们绝对鼓励宝宝的看护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宝宝在哭、在寻找帮助他们的人时,都要及时作出回应。”

6个月前的宝宝,每一声啼哭都是简单明了地在向你表达一个诉求”。

婴幼儿心理专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岁月》里这样描述:要学会用哭来控制父母,小宝宝必须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关系。”

但是至少在6个月之前,宝宝是不具备这项能力的。

这个阶段,应及时回应并满足他的需求,给宝宝传达的信息就是:你需要我,我就在你身边。

而你的及时回应,孩子会逐渐意识到:我是最重要的,身边有人照顾我。

慢慢得孩子的哭闹会越来越少,越容易安抚,因为他觉得是安全可靠的,这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初级阶段。

但是,对于这个观点,很多过来人恐怕不能苟同,因为他们看到过无数个因为一哭就抱”最终被宠坏的娃——抱着抱着,某天你就突然发现,自己放不下了、离不开了。

对于因为困倦而哭的娃,一哭就抱很容易养成抱睡的习惯,不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安抚的技能。到后期仅是抱着都不能满足,逐步发展为抱着轻晃、抱着轻晃着溜达、抱着轻晃着快走......对于因为无聊而闹的娃,一哭就抱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玩耍的能力。当别的孩子越来越能够独立时,他依然还是个时时刻刻都必须有人陪在身边才能安心的黏人宝宝。

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6个月之后随着宝宝智商情商的发展,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满足”确实很容易让宝宝出现依赖心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差、独立入睡的能力差、独立玩耍的专注力差”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父母早期的干预过多了!

所以,研究结果提醒,养孩子不能单靠一腔热血,平衡这个界限需要正确的技巧,如果处理不好确实是会养成坏习惯的。

一哭就抱的方式,眼下看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其实长远看,很容易让养育者偷懒,不去发现背后的问题,而是不管因为啥哭都用抱来解决。(是的,虽然我们体力上付出了更多、身体更累,但心理上其实是轻松的。)

而很多人做不到理性的处理这件事,是因为面对哭闹无从下手。

事实上,除了抱或者不抱这种非黑即白的选择之外,还有更科学、也更恰当的回应方式。

《婴语的秘密》的作者育婴师特蕾西•霍格凭借她25年护理的经验提出S.L.O.W技巧,帮助新手父母读懂并适时适当的满足婴儿需求。

S.L.O.W技巧每一个字母都有各自的含义:

S(STOP):停一停

听到哭声后先等待几秒钟,平复思绪,不要一听到婴儿哭声就立即把他抱起来,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并学着辨识不同的哭声。

L(Listen):听一听

听一听宝宝正在对你说什么。

最初,宝宝的哭声表达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假如每次宝宝哭闹时妈妈都立刻抱起、就会无意间扼杀他们用不同哭声表达的需求的能力。

O(Observe):看一看

看一看,宝宝的肢体语言在向你表达什么?周围发生了什么?

是宝宝困了?还是刚刚有一个奇怪的噪音,吓到了?

动用所有的感觉器官来解读宝宝的哭声、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小技巧:解读宝宝哭泣的最常见原因

我很无聊”:哭声抑扬顿挫,不刺耳,声音响亮平和,节奏感强,无泪液流出。哭时还会头部左右不停的扭动。

我饿了”:哭声是有节奏的、重复的、短而低沉,由小变大,通常婴儿会做出吸吮嘴巴的动作并发出声音或者吸吮手指或拳头。

我吃多了”:哭声比较尖锐,两腿乱蹬,吐奶。

我累了,想睡觉”:连续哭闹,鼻音很重,一声声不耐烦的嚎叫。还会伴有揉眼睛,打哈欠,拽耳朵。

我尿尿了”:哭声强度较轻,无眼泪流出,可能闻到尿液或者便便的气味。

我要打嗝”:会发出e”的声音,可能会有大幅度的蜷腿或踢腿的动作。

我出牙了”:4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开始出牙,宝宝的哭闹次数肯定会增加。会伴有过度流口水和啃咬任何触手可及的东西。

如果你不试着分析宝宝的哭声,那这些原本存在差异的哭声,最后就会同化为一种高音量的警告式啼哭。

W(What's up):出什么事了

整合所见所闻推断婴儿的表达,用正确的方式来回应他的需求。

回应的方式有很多种,抱只是其中一种。

很多时候,轻拍、抚摸、低声说话,孩子就可以被安慰了,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再抱起。

拿妈妈们最发愁的哄睡”来举个实例吧。

某日晚上9:30,CC开始大声的哭闹,我并没有立即去抱她——S,停下来等待几秒钟。CC的哭声连续不断——L,听CC在表达她的诉求;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看时间9:30,CC明显有揉眼睛的动作——O,看CC的肢体动作;根据CC的作息时间9:30是即将睡觉的时间,而且哭声和揉眼动作全都吻合——W,得出结论:CC困了,想要睡觉。

然后我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抱起,而是躺下把她搂进怀里轻拍,如果哭得厉害就抱起来转两圈,安抚一下情绪,但要坚持哄睡还回到床上。

具体的睡眠训练之前有写过具体的做法,可以去看一下。《从入睡困难、非抱不睡到自主入睡,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我坚持过一段S.L.O.W,之后真的发现:

宝宝绝对不是一哭就要吃了!宝宝睡梦中醒来哭了,不需要你马上冲过去抱起!宝宝在玩的时候叫唤了一下,绝对不是累了要你抱了!

C妈说

为什么美国儿科学会说,当宝宝哭泣时,及时回应他们的哭声并不会宠坏他,这也不是溺爱。”

为什么李玫瑾教授在家庭的心理抚养”演讲中提到:一岁前你的抚养方式会决定孩子成年的修养,一个暴脾气的人一定是早年家庭抚养他的那一阶段很不如意,这个阶段充分地关注他,有恩于他。”

因为,回应孩子的哭闹,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这点无需纠结。

你真正需要学习的是应对需求性啼哭”的正确技巧,把握界限,适时适当地满足宝宝的需求,也适当地留给孩子一些自我成长的空间。

否则没有任何底线的一哭就抱,真的有可能成养出一个独立性差的黏人宝宝哦。

本文观点参考:

《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

Attachment Theory: Why is it important to hug your baby often?

New research says babies should be picked up every time they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