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的精髓在于父母的两只手:及时地牵好手,适时地放开手

"

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是否应该出手帮助他呢?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让他自己去完成。家长不需要整天陪在旁边,这样不利于孩子独立的能力的培养。

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刚刚开始上学,培养习惯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在身边督促孩子写作业学习。

不帮孩子,放任自流;帮太多,替代孩子。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可取。

究竟要怎样帮,才最有益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呢?

我认为,帮是要帮的,但是帮是为了不帮。

帮的艺术,在于父母的两只手:及时地牵好手,适时地放开手。

01 及时地牵好手

孩子在7岁以前的认知方式是游戏,上学之后他们面对的另一种方式。一开始,会有很多孩子不适应。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智都尚未成熟,如果遇到困难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奈的行为、心理状态。

他曾用狗做了一项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让它听令人痛苦万分的蜂鸣声并加以电击。狗最初会拼尽全力去尝试逃跑,但怎么都无法逃离笼子。

多次重复实验后,狗似乎已经习惯了。后来,研究人员在电击前把笼子打开了。可是,狗听到蜂鸣声后,不但不尝试逃离笼子,而是倒地准备迎接痛苦的到来。

原来,多次受挫后,狗产生了无力感,放弃了自救。

原本可以采取行动来避免产生不好的结果,但却觉得努力和尝试终究是徒劳的,放弃任何的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学习上困难重重,没有任何资源给与他帮助,他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自我怀疑发展到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丧失自尊心。

一旦孩子有了习得性无助,这种消极的心理会蔓延到人生的其他方面。

此时,他需要提升价值感,解决安全、被爱和被尊重的需求。他需要帮助,来解决他从不知到有知,从无法理解到开始理解,从不能应用到开始应用。

总之,他需要一个导师,能够为他搭建进步的阶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实实在在的进步指导。

(1)进步的阶梯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的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成就之间的距离。

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这是教育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领域。

这个区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

比如,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一直在40-50分之间徘徊。对于他来说,最近发展区就是60分-65分的区域。如果父母此时提出要90分,就不切实际了。孩子无法达到目标,反而会备受打击。

(2)进步指导就是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概念,是心理学家戴维伍德受建筑工作时要搭建支撑架构的启发而提出的,用来描述认知发展中,对学习以及问题解决的支持。

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并不是代替儿童应对问题,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认知问题。

比如,我们在教一个3岁的孩子认识橘子的时候,总是喜欢先拿着实物,然后再讲出相应的单词,便于儿童理解抽象的语言所代表的具象含义。

这个顺序不能反过来,如果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一个抽象的物体,孩子是无法理解的。

02 适时地放开手

父母现在帮孩子,是为了将来不帮。

因此,帮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当孩子明显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立即提供帮助。

第二,当孩子干得很好时,家长要减少帮助,逐步降低对孩子的干涉。

当然,这两个原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调整。

比如,和孩子玩托马斯小火车拼图的过程。

吸引孩子对目标的注意:手指着拼图,然后一起和孩子坐下来

把任务排序:我们先从四周围平滑的边开始拼,然后在拼中间的图

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组成部分:让我们先找到托马斯的那一块儿

强调关键部分:看,这就是底部的那一块

亲手演示:把一块拼图放到空隙处

提醒孩子下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现在需要找到托马斯的轮子

帮助孩子利用记忆库:你可以对照一下完整的图形

控制挫折感:你拼得很好,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

随时鼓励:太棒了,这次都是靠你自己把这块拼图找到的

专注目标:加油加油,就剩下旁边这节车厢了,我们马上就要拼完了

在有效的帮助过程中,父母不是主角,而是桥梁。

父母提供教导和帮助,帮助孩子建立巩固已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之间的联系,绝对不是替代孩子学习。

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很难达到任务要求的能力,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逐渐把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

最终,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任务。

因此,父母要做的,培养孩子从得到他人帮助到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

这个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助

在孩子独立之前,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尤其是那些能力强的成人。

第二阶段:自助

孩子逐渐不再需要大人的陪伴,他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孩子得到自己的帮助。

第三阶段:内化

孩子在重复练习之后,孩子脱离了对自我指导的依赖,把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动化模式。

只有孩子到达第三阶段,我们才算真正完成了帮助孩子的目标。

03 成人的帮助是否有效,取决于两点:

(1)父母对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了解程度

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能力了解不够,很可能会给孩子提供过多的信息,施加过多的控制,不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或者采取不恰当的策略,只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亲自动手示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发现,孩子理解世界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的阶段,而不是一条连续的线。

他认为,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认知方式的本质上的不同。

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儿童还不能在头脑中再现世界,他们通过触觉来感知物体。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用手去触碰各种各样的物体。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放心大胆地探索外在世界。

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7岁

这个阶段,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和假设的游戏,但是他分不清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别。

有一次,我们和6岁的儿子孩子玩强手棋。他做银行家,我们做玩家。

游戏有一个规则,就是玩家经过起点,银行家要发给玩家200块薪水。

当我经过起点,恰好走到第七格(付所得税)时,我对他说:你不用给我200元了。妈妈经过起点了,本来你应该给我200元,但是因为我要付所得税200元,所以你那个200元薪水就不用给我了。”

他执意不肯,一定要先给我200元,然后再给我200元。

钱给进给出,他能理解,因为这是看得见的。而我所说一来一回的抵消,他看不见,就不能很好理解了。

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到11岁

儿童对于世界的看法,从依赖于感官知觉转移到了依赖于逻辑推理,他们能够用逻辑的方法来解决与具体事务相关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也更有效。他们开始理解排序、归类、数的概念、以及守恒的概念。

比如,

一排硬币,不论它们是散开还是聚在一起,其总数保持不变。只有在添加更多的硬币或拿走一些硬币的时候,才能改变硬币的总量。这些我们成人看起来显而易见的概念,绝大部分孩子在7岁以前是无法真正理解的。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从11岁开始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用纯粹抽象和假设的概念进行推理。

每个孩子接受帮助的能力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的阶段,就容易在帮助他的过程当中变得情绪急躁。

(2)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融洽的亲子关系,对父母的信任,让孩子更有信心解决较大的认知问题。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因为过去的经历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只会遭到忽视,从而放弃主动解决问题。

作家麦家说,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牵手不能一生,只能一时。

智慧的父母懂得养育孩子的精髓:及时地牵手,适时地放手。

与天下父母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