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物质奖励”太死板,反让娃丧失初心,不妨试试“变换奖励原则”

"

文|小鱼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最近向我抱怨:越来越不知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之前女儿一直嚷嚷着想学钢琴,尽管这是笔很大的支出,但为了支持孩子的兴趣,她还是咬咬牙买了架。

得偿所愿的孩子刚开始那段时间还挺自觉,不用催促自己就能主动练上几小时琴。

可时间一长,朋友发现孩子貌似只是三分钟热度”,坐在钢琴前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左摇右摆,根本坐不住。

跟孩子讲道理也无济于事,为了不让孩子对此彻底失去兴趣,她开始试着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

一开始的效果的确不错,可慢慢的孩子手里积攒下了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开始对这种奖励的方式不感冒了。

甚至于要求妈妈对奖励加码,原本的激励手段,竟然有了些许商业化”的味道。

01物质奖励的确能起到一时的效果

曾经有位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物质奖励实验”,也叫做斯金纳的箱子”。

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由于饥饿,老鼠完全失去了方向,并在无意间踩踏触发了其中的机关,轻易得到的食物满足了这个小东西的需求。

经过几次这样的按压之后,小老鼠已经完全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

可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未持续多久,老鼠很快便厌倦了,只在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实验结果证明:奖励给孩子带来的激励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迎来爆发,但这种作用并不具备持久性。

这跟朋友督促女儿练琴是一样的道理,通过练琴——赚取零花钱”的奖励方式,的确调动起了孩子的热情。

但目光放到长远来看,相较于练琴,孩子的注意力更多被赚零花钱而吸引了。

物质奖励的手段有利有弊,运用的过程也是有学问的,否则只会养成孩子的白眼狼心理”。

02为何奖励会催生出白眼狼?

1)奖励的甜头,会让孩子发生目标错位

箱子中的老鼠,一开始频繁按压机关,就是为了享受获得食物的满足感。

孩子努力练琴赚取零花钱,也受到了物质奖励的甜头的驱动。

在这个交换的过程中,孩子逐渐丧失对练琴的兴趣,反而越发沉溺在赚取零花钱的成就感中。

这并非个例,有位采取相同教育方式的宝妈在后台向我诉苦:孩子原本勤快懂事,总会主动帮自己做些家务。

见孩子如此表现,自己便会习惯性地给予零花钱作为奖励。

直到前几天,下班时孩子直接伸手朝她要钱,理由是进门时帮她拿了拖鞋。

孩子的这种心理让她开始反思,原本作为好习惯奖励的金钱,如今反倒成了将孩子推向市侩的一双手”。

2)难以满足固定的奖励,欲望开始放大

所有父母运用奖励的初心,都是希望能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可用得多了,有时却成了一种负面手段。

就好比很多人饥饿时一碗米饭也觉得开心,但若是每次都只给一碗米饭,慢慢就不觉得是多么值得人珍惜的东西了,开始向往更昂贵更丰富的食物。

就好比后台私信我的那位宝妈,她采取的家务有偿制”,最开始洗一次碗两块钱,孩子乐得屁颠屁颠去洗。

后来孩子主动要求五块钱,被拒绝后,明确表示:就给两块钱,我才不洗呢!”

原本作为激励的物质奖励”,最后却使孩子的欲望膨胀,得不偿失。

03如何让奖励发挥原有的效果,且保持长期有效?

家长不妨参考一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变换奖励原则”。

这对于物质奖励式的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启发,包括很多企业也在采用。

▼关于变换奖励原则,家长该懂

在相同条件的箱子实验当中,老鼠能获得的食物不再设定为固定的一种,每当开关被触动,都会随机提供不同的食物。甚至于有时为一份,有时为两份,充满了未知的新鲜感。

在这样的条件下,老鼠的表现不同于之前,兴趣也维持得更久。

可知,多元化的奖励,更能跳动积极性,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

这也是为什么众多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着新鲜的刺激,这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04如何正确将变换奖励原则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中?

1)制定完善的规则,并告知孩子其中因果

运用奖励之前,父母应当先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规则,提前告诉孩子何可为何不可为,并向其说明其中的原因。

待孩子同意后即可实施,这样能避免孩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

研究发现:孩子之所以能实现一次次的突破和改变,背后的动机都来自于强大的精神支撑。

那么,如何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动机结合起来呢?

▼举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让孩子学会自己洗衣服这件事,父母的要求是,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完不成就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如若孩子如约完成,父母也要对每次的奖励保持神秘感。

奖励可以不规律,除了物质和金钱,也可以是父母的一个拥抱,或是一次可以提出合理要求的权利。

当然,在对孩子夸奖的过程中,也要特别强调值得表彰的地方是哪里,比如:衣服洗得很干净,过程中很细心。

这样的精神鼓励,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并主动延续下去这个好习惯。

另外,父母也要记得指出孩子的每次进步或退步,才能帮孩子在培养习惯的路上不走偏。

2)对孩子的主动给予额外的表彰

如果孩子开始主动坚持做一件事,父母可以在原有奖励的基础上适当加码,并给予赞扬。

毕竟说到底,良好习惯的真正养成,还是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强制的行为不属于兴趣。

美国研究院顶尖专家彼得本森博士,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火花”理论。

他认为,大部分孩子生来都具有某种潜力,通过后天的关注、热情、兴趣的加持,能为其提供人生的动力和方向。

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家长也需要先找准孩子兴趣的火花”,才能事半功倍。

3)即使孩子做不好,鼓励也要大于苛责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做不好的时候,这时家长如果再加以苛责,无异于火上浇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有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孩子所想,做孩子所做,自然也就豁然开朗了。

只要告诉孩子,做不好不必心急,可以一起来探究失败在哪里,而后再一起改进,直到获得成功。

鼓励的力量,有时比想象中还要强大。这就像标签效应”,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让他相信自己可以。

父母使用奖励机制不要生搬硬套,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才是基本核心。

不光是奖励的多样化,精神上的鼓励也一样要跟上,才能让孩子在其中获得主动性。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