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透视家校矛盾,原来我们都在逢场作戏,从来没有真正接纳过

前天,我写一篇文章,主要围绕新学期开学了,孩子领到新课本后,家长需要在给孩子购买塑料书皮时,一定要注意关注质量,以避免劣质塑料书皮对孩子们身体的伤害(劣质塑料书皮有致癌物)。我的初衷是让家长了解合格产品和劣质产品的区别,如果没有底数尽可能使用环保的纸质书皮。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评论区里出现的声音竟然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很多家长都说:老师要求买塑料书皮,我只能听老师的。”我想用牛皮纸给孩子包书皮,可是老师说不统一,不能用。”甚至有些人说:连包一个书皮都要老师管,还有什么事老师不能管的?”凡此种种,从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更透露出一种不满情绪。

由一张小小的塑料书皮,家长便失去了做主的权利,恐怕这是很多人平时绝没有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下面我就围绕家校话语权这个问题深入谈一谈。

新课本发下来后,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要用塑料书皮包好,而家长欲言又止。

当老师们在干越位管理之事时,并没有意识到剥夺了家长行使家庭教育的权利。按常理讲,像包书皮这样的小事,应该属于家长职责范围内该管的事。但是为什么非得老师去做硬性统一管理呢?从表面看是老师怕学生们把课本封面弄脏弄破,甚至从封面撕到课本里面去。但是这暴露出的是越位管理的思维模式,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从来不过问包书皮的事,因为他们能清楚地区别开属于自己的工作职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很多学校老师都把原本属于家长的育儿工作揽到自己身上,反而让家长们无事可干。

有人越位,必然会有人偷懒,当家长什么也不愿意管时,老师揽的责任就更多了。就如包书皮这样的小事,有些家长想给孩子买环保书皮,并想借此机会教孩子包书皮,从初衷上来看这是一次很好的亲子互动机会,然而就连这样的机会也被老师们剥夺了,非要硬性指定去买塑料书皮,说什么这是统一规定。面对所谓的统一规定”,有想法的家长也不得不打消,因为在老师面前,家长和孩子们一样,没有话语权,更不能有个性,说说讲讲那一套丢一边去,否则,引来的可能是老师对家长的不满。于是,在欲言又止背后,家长不满情绪在悄悄泛滥。

没有话语权的家长,要看老师脸色行事,常使沟通变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

家长的想法只是家长的想法,而老师的做法才最重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家长有想法只能憋在心里,如果你胆敢去给老师指意见,会让一些老师感觉你这个家长有点另类,甚至有些不听话。于是便有了部分被老师呛和怼的现象出现,看到老师绝不给个别家长好脸色看,那些不想找麻烦的家长都悄悄隐藏起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说并不意味着赞同老师的做法,于是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关系变的开始复杂起来,彼此都不愿意多说什么,从而让家校沟通变成了困难事。

当沟通受阻时,总有人压抑到爆发的时候,小矛盾往往会演变成大冲突。近几年,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上曝光一些家长搞校闹”的现象,但是却极少有人深刻反思,难道仅是家长素质如此之差,差到黑白不分吗?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学校老师能够主动敞开心扉,愿意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家长,双方像家人一样礼尚往来,小矛盾说开了便也就化解了。但是偏偏却解不开家长心里的小疙瘩,家校关系一旦形同紧绷的橡皮筋时,越拉越紧,张力则越来越大,最后终有拉断的时候。而家校矛盾毫无征兆地突然爆发,恰是张力达到临界点的时候。

家长喜欢的老师有多少?可能并没有多人真正统计过,彼此都在逢场作戏。

谁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被人喜欢的人,而不愿意被人瞧不起。在很多家校矛盾纷争里,都可以看到一种共性的特点,家长不喜欢某一个老师,对该老师做人做事非常有意见。但又无法把个人的诉求得到合理的表达,于是便私下里散布对某老师的不满,如果不满被激起了共鸣,很快就如暗流涌动一般,造成一个班级家长小群体私下对老师非议不断。在非议之中,家长们终感觉找到了心里平衡,你老师不是瞧不起我们家长吗?瞧,我们大家都对你有意见。但是,对于一些老师来讲,他们听不到家长的声音,因为已经习惯了把家长当成了弱势群体。

建立不起相互尊重和信任关系时,老师和家长们往往都在逢场作戏。从一张小小的塑料书皮,我们看到了老师习惯性做指令性要求,尽管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已经越位了。而对于家长来说,尽管我不喜欢老师的这种无理要求,但我也用不着撕破脸皮硬怼你几句,我偏不给孩子包塑料书皮,你能奈我何?因为家长的利益诉求是,我孩子在你老师手里,为了孩子不被别眼相待,我忍,我忍,我再忍。说到这里,就想起同事关系,在一些单位里,大家都见面时相视一笑,或者说的都是拜年话,但一转身,什么话都会在人家背后议论起来,这就是逢场作戏。

当老师不懂家庭教育,家长不懂学校教育时,隔行如隔山的对话有点对牛弹琴。

当老师不懂家庭教育时,会把家长看的一文不值。为什么很多学校老师那么瞧不起家长,总说家长素质太差?事实上这应该归咎于不少老师根本不懂家庭教育。如果你真懂的话,应该在接手一个班时,就要把属于自己的学校教育职责和家长要承担的家庭教育职责分的清清楚楚,彼此各自干好本职工作,老师不越位你家庭教育,家长也别乱插手学校教育,相互建立起一种默契的配合,让家校工作无疑链接,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不懂家庭教育,家长也不懂家庭教育,家长向谁去学习?

当家长不懂学校教育时,会带着偏见看待老师。有些家长原本素质就不高,偏偏要私下对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如老师要求家长监督和检查孩子作业,原来是想让家长借此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家长却认为老师推卸责任,把本属于他们的工作交给自己来完成。再如有些孩子课堂上纪律性特别差,老师很难管理,于是告诉家长,一定要在家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这话原本没有错,家长只有把家庭教育基础内容搞好,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这样到了课堂上才会专注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有些家长就不理解老师的话,认为老师不作为,你连一个孩子都管不了,你这老师还称职吗?于是,家长对老师的偏见越来越大。

后记:透过一张塑料书皮,我们看到的是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当沟通变的非常困难时,必然会导致老师和家长都会心浮气躁,就如在一个家庭里,夫妻间如果没办法沟通时,往往会吵架,甚至有时会大打出手。果真到了这一步,夫妻感情就岌岌可危了。对于家校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吗?只不过现在老师的话语权明显权重要远远大于家长,因为孩子攥在老师的手里,这可是家长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