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脑科学家Dr.魏忠告家长:养育不可逆,远离伪科学

文 | 魏坤琳 编辑 | 金雀儿

亲爱的宝爸宝妈:

你们好,我是Dr.魏,魏坤琳。

大家熟悉我可能都是通过《最强大脑》,有人管我叫科学男神,有人管我叫铁面判官。其实我的主业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专门研究大脑科学。而且生活中的我一点儿也不铁面”,我就是一个天天送女儿上幼儿园、有空就陪她玩的普通爸爸。

2010年,我的大女儿出生了。对我来说,她就是我的独一无二。

初为人父,我开始像所有父母一样,疯狂地翻找各种育儿理论,恨不得把所有脑科学知识都用在她的成长上。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儿书,我感觉很失望也很诧异,在科学领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论,竟然还有那么多人信?!

像右脑开发” 大脑只开发了10%”这种伪科学,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还有些商家出于商业目的,对科学理论进行了曲解、篡改或恶意夸大。这不但让家长花冤枉钱,更是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时间和机遇。

我们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话,是科学,还是神经迷思”?

知识经济时代,大脑科学的流行很正常。但是,教育和科学之间,往往会有一个时间差”。

也就是说,当下很多教育方式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其实是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甚至是半个世纪、一两个世纪前得出的。要知道,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中间的变化很大,甚至有许多的结论已经被推翻。

一个人的发展是有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如果在同样的时间没有做正确的事情,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去参加大脑开发”的训练,如果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错误的,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对孩子直接造成伤害,但是会耽误孩子正确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的大脑开发得不够,这种意识就给所有的骗子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骗子就说我们是搞大脑开发的,快点来吧!我不大用大脑开发”这个词,就是不想和这些骗子混为一谈。

其实,我们只要凭借着常识就可以知道,学校的教育,会让孩子更聪明,掌握所学的知识,适应这个社会,就是大脑开发。这本来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目的所在。

这个体系,其实已经建立起来了。

忽然之间出现的这些脑力开发班,动辄几万元的学费,作坊式的规模,又没有专业的学术素养。这样的脑力开发班,似乎比多少代人经过那么多努力所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更厉害,怎么可能呢?这是不现实的!

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说:

我反对借着脑科学的幌子进行的不科学的右脑开发” 全脑开发”;

不少打着大脑开发”旗号的儿童教育都是在做营销;

目前所有的儿童天赋基因检测都没有科学依据,基因技术暂时无法测量和预测人的诸多认知能力;

训练记忆术不会提高智商,它只是一种辅助记的工具而已,不能夸大它的作用,学习的实质不是去死记硬背⋯⋯

单纯通过训练记忆术来提高智商的机构,并不能真正让你的孩子变聪明。

所以,请家长不要花这些冤枉钱了!

一、关于儿童大脑科学的5个谬误,你中招没有?

谬误1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开发右脑会让孩子获得创造力,赢在未来。

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关于大脑分工”开发右脑”的各种宣传,大致都是这样的: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我们称它们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又称学术脑”,右脑又称艺术脑”。

左脑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语言、文字、分析等;右脑主要负责音乐、形象、经验、直观等认识,因而右脑感觉”更强,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也更多是右脑的产物。

六岁能精通6国语言,十三四岁就已经大学毕业取得博士学位,这些小孩之所以具有这么不可思议的神奇能力,就是因为运用右脑思考的结果。

人类的右脑具有天才能力,只是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未来世界是右脑发达的人活跃的时代。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这些世纪伟人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有着超强发达的右脑。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一万倍,人脑在六岁以前完成90%的发育。因此六岁以前是开发右脑的黄金时期,千万别错过哟!

这些看似挺科学的文字大量地存在于各种培训机构的推广之中,很多家长也颇信服这样的科学”论断。但是,这是真的吗?

我们不要被这个看似科学的论断给镇住了。其实,简单地把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是一种人为的夸大。

人脑从生理上来说的确分为左脑和右脑两部分,但从功能上说,我们是全脑”人。

大脑是有偏侧化,但左右大脑的分工侧重不同,并不代表不同工作完全由某个脑区来负责。某一个脑区做某一个事情的时候,占主导一点,并不代表另外一边的大脑不做事,它也得做事。

追根溯源,左脑与右脑的这种二分法,来自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的裂脑研究。20世纪50年代斯佩里第一次发现左右大脑的工作侧重不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引起媒体轰动。

媒体采访后写出的稿子直接把人脑分成左右脑,而不是准确地表达其实只是侧重点不同。

科学家讲的是分工不同,有偏侧化,侧重点不同,在媒体中讲出来就是左脑干这个、右脑干那个。因为老百姓特别喜欢简单化的概念。从那以后,错误的概念就流行开来了。

大脑的确分成左右脑,但大脑不是独立工作的。

任何动作都需要左右脑协同工作,大到语言、运动、艺术、情感、听觉、嗅觉等,小到拿一支笔、扔一个垃圾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左右脑协同完成,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开发右脑,所以,右脑开发”是误区!

正如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与医学教育系教授麦克麦纳斯(Chris McManus)所说:将左右脑分开讨论是很诱人的做法,但它们实际上是两个半脑,原本就设计在一起工作,成就一个柔软、单一、整合型的完整大脑。”

很多人都把爱因斯坦作为例子,来证明右脑的伟大功能。但实际上,爱因斯坦不是左撇子,他惯常用右手写字。

我们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人没有长右脑,就长了左脑,他不是也活得挺好?他左脑肯定代偿了右脑的一部分功能。

其实,左右脑在形态和结构上是基本相同的,神经细胞数量和突触接触点的数量在数量级上也是一致的。所谓的右脑储存的信息是左脑的十万倍”等强调右脑比左脑更强大的言论,也是不靠谱的。同时,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创造性和右脑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

现实中,左脑和右脑会有侧重,因为有侧重更有利于大脑的运转。但就算是左右脑有侧重,也不要强调用左右脑来分人,或者直接说左脑不发达” 右脑要加强”什么的。

一句话:学习或者训练的效果不要归结于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差异,左右半球只是各有优势,不要夸大其差异。

所以,右脑开发”是误区,所有打着右脑开发”旗号的儿童教育都是在做营销。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刻意开发右脑,我们要开发的是大脑的所有能力,我们要开发的是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这才是靠谱的说法。

谬误 2:学习每种知识都有敏感期,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错过的话怎么学都学不好。

敏感期理论被带入到儿童心理领域,尤其是带入到学习领域之后,有过度阐释、过分依赖的问题。

最常见的就是有人认为2-3岁是儿童学习口语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等等。很多家长为此忧心忡忡,生怕错过了孩子的敏感期之后,就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的确,有很多领域,比如艺术、体育、语言等等,过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会学得更艰难一些,所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些,但是,这并不是说敏感期不可错过,而是这些领域的学习变得困难了些,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对很多人而言,成年之后相对专注的时间少了,自然学起来就很难了。

很多家长经常为自己的孩子骄傲:我家孩子是天才,两岁就能够记住××个单词,会背诵××首古诗。”其实,这些能力展现得早晚,并不能说明孩子是不是天才。

有敏感期这个概念,但是没有那么夸张,夸张到现在宣传的错过了就不行了”的地步。比如家长最关心的语言敏感期的问题,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敏感期如果过了,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够学好,只是可能就更费力一点。但是,请注意,这只是量上的差别,而不是本质上的不行。

而且,很多人以为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于是,就很着急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进行各种大脑开发”的课程,这也是一种误解。

现代的脑科学已经证明,成年人的大脑也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脑细胞是不断更新的,只要你想学习,懂得学习的方法,都可以拥有聪明的大脑。

谬误3:有些人天生脑子就是好使,智商就高;而人类的大脑其实只开发了5%-10%,还有90%的大脑是闲置的。

我先说说这个5%和10%的传说吧。

有人说,这是爱因斯坦说的,或者说这是解剖爱因斯坦大脑后的结论。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在爱因斯坦正式的文献中出现过,就算说过,也要看是什么语境下说的,很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话。而爱因斯坦的大脑解剖报告也从未提到这一点。现在有很多拿科学巨匠来演绎的情况,其实谬误很多,以讹传讹。

另外一个版本,大概来源于大脑中的神经细胞约占脑重量的十分之一,剩余的九成是其他组织,比如胶质细胞。胶质细胞有为神经细胞提供营养、提供支撑,形成髓鞘、增进传导速度等多种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常传的人脑有效使用的部分仅仅占十分之一左右”的说法,即有可能是来自对胶质细胞机能没有完全理解的时代的误解,认为在脑中仅有神经细胞在起作用。

这个谬误又被电影给强化了。我看热门电影《超体》的时候,听到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扮演的教授在那里一脸严肃地讲大脑已经开发了28%,能感知任何人的思想” 如果开发了100%会怎么样?我不知道”的时候,我简直要笑傻了。

这些概念,作为娱乐因素当然可以,但如果大众把它当作科学,那就十分可笑了。

为什么有些天才儿童、天才少年最终没有成大器,很多时候是因为反省智力低下,没有韧性,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真正聪明的人,我曾说过,有3类:

第一类聪明人,神经智力强,天生就高智商,是我们在报纸上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人物,我们肯定会承认这样的人是聪明人。第二类聪明人,经验智力强,是通过后天的大量练习来达到的。我在这里透露一点,在《最强大脑》中,绝大多数天才般的选手,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达到高水平的。他们也是聪明人。第三类聪明人,反省智力强,他们并不精于科学的研究、记忆的能力、辨识的能力等等。但是,他们具有宏观的决策能力,比如像巴菲特这样的决策者,以及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等。

家长看完这种分类,其实就没有必要非要纠结于高智商了,聪明真的是有不同的方式的。成为天才的必要因素还包括天才人格特质,如抗压、情绪管理、持久性、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不仅仅是一个IQ(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缩写,智商)就够了。

什么是大脑的开发,我很想告诉大家,无论是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大脑一直在做各种运算。也就是说,大脑一直都在不停的运转中。

所以呢,开发大脑是一个错误的隐喻,似乎我们可以像挖金矿一样去从大脑中挖出点什么;而聪明养育真正的难点不在孩子那里,其实在家长教育这里。聪明养育,育儿育己。我们难以奢望一位不热爱阅读的妈妈能培养出一位热爱阅读的孩子。

谬误4:记忆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学习记忆术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

《最强大脑》的选手倪梓强通过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于是,很多人都说这是超强脑力的功劳。

为此,我特意做了3点声明:

第一,北大对人才的考察是全面的,绝不是说对有记忆大师”称号的就会高看一眼。第二,倪梓强全面发展,特别是他出名后,依然能脱离舞台上的聚光灯,沉下心来专注学习,不为名和利所动。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人生是长跑,他才开始,为他喝彩。第三,学习的本质是理解知识,不是记住知识点。光死记硬背不是最强大脑。

其实,每个人都有记忆的能力,而且,这是可以训练的。

比如,刚刚有记忆大赛的时候,那些所谓的世界纪录都非常低。那是因为当时他们还都没有开始运用记忆术,全是裸考。后来,所有的世界纪录突然在几年之内都上去了,因为记忆术开始普及了。

是的,人越来越聪明,人类整体的智商也在提高。还有就是操控抽象思维能力的确在提高,因为我们可以完全靠虚拟的东西活着,现在的孩子就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带符号的世界,一个完全是人造的世界。这在以前是没法想象的。

我们的智商在逐年升高,这叫作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我们要搞清楚所谓的大脑开发实质是什么,其实,现在好多打着大脑开发名头的训练都是记忆训练。

对于记忆训练,我本来是持中性的看法。但是,对于过度的宣传,我又持负面的看法。记忆术可以有,比如当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力真的不够用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

但是,我觉得人类学习的实质,或者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东西,而是理解东西。把记忆等同于理解,这是非常错误的。

记忆术不是让你理解,也不会帮助你理解,这是非常确定的,也就是说,记忆术可以帮你记一些很枯燥的、没有规律的知识,但是,当你必须去应对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去理解,就像很多法律的名词,你可以用记忆术背下来,但是上法庭的时候,怎么运用法律,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忆,是帮你记住;理解,是帮你记好。真正的学习,还是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创新。这才是人类智力的持续。

所以,我们北大的学生,是不练记忆术的。在《最强大脑》里,我们挑选的标准,所倡导的,也不是记忆术。

谬误5:运动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头脑聪明的孩子运动都不好,学习好的孩子不应去练体育。

很多家长过于看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运动,这是十分可惜的。还有很多家长,仍然认为运动占用了学习的时间,是在耽误学习,甚至认为运动多的孩子,玩儿的心野了,就会不爱学习。

其实,从脑科学来讲,运动不仅不会阻碍学习,反而还会促进学习。运动会使脑细胞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帮助神经元生长。

虽然运动对智商的提高还没有量化到锻炼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几个点”的地步,但是,运动促进大脑发育的这个道理可以讲,这个趋势是存在的。

而且,由于智力(注意,不是说智商)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运动一直都在起作用。

中国的孩子,在运动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最强大脑》的那些国外选手,心理素质都极好。比如,来自南美的奇安弗兰科就是一位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当主持人问他紧不紧张的时候,他会说紧张,但是同时也很兴奋,摩拳擦掌的样子,这其实是运动员的习惯。因为他知道it' s show time(表演时间到),玩运动的人都知道show time。

中国的学生大都没有运动的习惯,每个人都像书呆子一样,我有时候在台下跟他们说其实还得全面地发展。

运动的好处,更远一点儿来说,还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这个眼界,就是对世界的了解,要走出去,动起来,仅仅待在屋子里面,是无法了解真实世界的规律的,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比如现在很多新闻,说某某旅游在山上又歇菜”了,某某跑到海边在礁石上被海浪卷走了,这都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所造成的。而这些能力,需要孩子从小就要具备。反正,要是我的小孩,我绝对不会允许这样,他肯定要跟我去学运动。

二、孩子需要的不是现在学校看重的技能,而是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

时代变化太快。

十几二十年前,没有人能想到互联网、手机能如此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样,你也无法预测十几二十年后,你的孩子长大要面对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又会是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就有一个报道指出,现代小学生这一代人将来工作的时候,如今65%的工种都将不复存在。

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想根据过去的经验,通过押宝”来赌孩子的未来,未免风险太大,也毫不现实。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认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现在社会看重的能力,而是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

传统教育强调对知识存量的学习,面向过去;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人,一定要有适应未来的能力。

所以,如果给宝宝灌输知识或技能,知识或技能会陈旧,但如果宝爸宝妈们能懂一点大脑发育规律,全方位助力孩子大脑发展,聪明脑力会永远伴着孩子,你就像给孩子摘了一颗点亮未来的星。

三、教育就是对大脑的重塑

脑科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脑可塑性。

我们都知道,人脑中有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叫突触。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突触的数目非常少。到一岁的时候,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宝宝大脑的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连结。到了2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密,3岁左右连接的数目达到峰值,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但是之后呢?突触会逐渐削减。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某个大脑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

这就像森林中的小路,如果没人走,时间长了就荒废了。这就是神经可塑性”的基本表现。可以说,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

那么根据这个特点,作为家长,我们能为宝宝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孩子在0~6岁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

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环境和行为刺激,帮他们建立有用的神经元连接,形成强大的神经网络。要想交通便利,就要多修路,最好形成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一个城市拥有发达、便捷的交通才能高效、繁荣。

同样,孩子的大脑有发达的神经元连接,才更灵活,更聪明。

四、基于认知科学的五脑体系,享用最新脑科学成果

基于神经可塑性等脑科学原理,以及宝宝大脑发展规律,我把宝宝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也是家长们最应该重视的方面,概括为五大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其中分别涉及智力、注意力、记忆力、情绪、社交能力、阅读、语言能力、创造力等等对未来至关重要的软实力。

比如:

1智力脑

怎样锻炼宝宝的科学思维,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升宝宝的记忆力、如何培养空间认知能力……

2情绪脑

如何让孩子理解并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夸奖孩子、批评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3运动脑

宝宝的哪些小动作、大动作会促进大脑发育,让孩子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以及孩子学走路的注意事项,如何利用手势教学……

4语言脑

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启动孩子阅读的马太效应,怎样学外语,如何用古诗学韵律……

5创意脑

什么游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怎么音乐启蒙,怎样把电子产品从洪水猛兽”变成教育帮手”……

当然,我一直强调育儿育己。

小王子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孩子的成长其实是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绝好机会。

比如就有宝妈问过我:宝宝把家里弄成了灾难现场,我也知道不应该对他大吼,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该怎么办?”这时候,其实正是让自己进步的好时机。我在书里也写了很多家长在育儿”的同时育己”的方法。

你怎么能奢望不爱学习的父母能教出爱学习的孩子呢?

为了孩子,我们也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育儿是一条无法重来的路。

孩子选择我们,我们和孩子遇见,是一种缘分。我希望能做你的育儿地图,帮你找到育儿方向;做你的信息过滤器,帮你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我愿意陪伴你,用科学照亮宝宝的未来!

本文综合整理于作者畅销书

《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魏坤琳

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最强大脑》科学评审,爱贝睿儿童实验室主任。出版育儿指导书《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