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孩子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01别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先看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小朋友在商场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让妈妈给自己买,可是妈妈不同意买玩具。小朋友就在那又哭又闹,还在地上打滚。这时,妈妈肯定生气地说:你快点给我起来。”孩子完全听不进妈妈的话,就是不起来,还在继续大哭。

有的妈妈会困惑:你要哭就哭,不一定非得趴在地上哭呀,让你站起来为什么不愿意呢?”

孩子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场景,吃晚饭的时候,你和老公拌了几句嘴,心情不好。吃完饭,你老公顺便说了一句,一会帮我把衣服洗洗。”你可能会没好气地来一句:自己洗去。”

平日里,你可能是这样回答的:你先放脏衣篮里,我一会给你洗。”

但是,今天你却拒绝了他的请求,因为你在生气。那么,孩子呢?孩子想买玩具,妈妈不给买,他心里肯定也会难过,也会不高兴。所以,当孩子处于生气的情绪时,更容易反抗妈妈的话。如果这时妈妈能够看到孩子的情绪,体会他的内心感受,孩子的情绪被安抚了以后。妈妈再和他讨论问题,沟通就会更加顺畅了。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管什么问题,一定先处理好情绪”这一关,然后,再就事论事。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02孩子不喜欢听道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听,跟他讲多少道理也不听啊,有的家长就很苦恼,苦口婆心地跟他讲,依然没有效果。

为什么你讲得大道理都对,孩子却不愿意听?那是因为人类是视觉化的动物,更喜欢视觉化的语言。举个例子,你的一个朋友跟你说到黄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是黄桃”这个词,还是黄桃”水果呢?

毋庸置疑,你的脑海里肯定首先闪过的是黄桃”水果。这就是人的视觉化。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听进你的建议,你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让他在故事中领悟这些道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讲,A亲戚家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D亲戚家的孩子早早辍学,现在只能外出打工,干着辛苦的体力活。

讲完故事以后,你可以问问孩子,愿意过哪一种生活?毫无疑问,第一种生活。那么,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学习。

真实生动的例子,更容易让孩子信服。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03为了获得关注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楼下超市买东西,刚进门口就听到老板娘,在和他儿子喊:你不要再把货架上的东西推倒了,你推倒了,妈妈还要重新整理。”

小朋友一边在货架里穿来穿去,一边说:谁让你不陪我玩,你陪我玩,我还继续推。”

老板娘一边整理货架,他的儿子就不停地在那边推,说了好几次也不听。

有的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太不听话,太不懂事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从孩子的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推倒货物的本质,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他想让妈妈陪他玩,可是,妈妈没时间啊,要不停地卖货接待顾客呀。孩子觉得既然你的商品那么重要,那么,我把这些弄乱,你肯定就会注意到我了啊”。

这是孩子的潜意识行为,他的内心是渴望妈妈的陪伴,渴望关注。而能够达成这一心理需求的方式呢,完全是孩子无意中选择的。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行为,只要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捣蛋行为自然就会终止。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04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一词源自美国知名行为心理学家,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兄弟的一篇同名论文,指的是当一个人知道一件事后,他就无法想象出其他人不知道该信息(没学会该东西)的情景。

举个例子,有一次,去市场买菜,跟一位老奶奶讲普通话,讲了半天她也听不懂。然后,另一个买菜的阿姨,跟她用方言交流,就很顺畅。对于会讲普通话的人来说,肯定很难想象出听不懂普通话”的场景。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在成人与孩子之间也存在着知识诅咒”,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于孩子,可能是很陌生的。

有一次,儿子用固定电话给爸爸打电话,你知道他怎么做的吗?放到耳朵上听一下,再拿过来用嘴巴对着讲。然后,我跟他说:讲话的时候,对着话筒讲,要不然爸爸听不清。”

说了一遍,他还是照旧,我又重复了一遍:对着话筒讲话,不要对着听筒讲话。”

妈妈,哪个是听筒?”儿子这样一问,我才明白,他不知道哪个听筒,哪个是话筒”。虽然对于我来说,这是基本常识,但对于孩子来说,他接触固定电话很少,不明白电话怎么用完全正常,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父母跟孩子交流的时候,一定问问自己,孩子听懂我说的话了吗?”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孩子根本没有理解。

为什么你说的对,孩子也不听你的?

05孩子想要选择权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时候,父母要求他去做某件事,他可能会出现反抗、拒绝。这个时候孩子不听话,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孩子渴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场景:

妈妈:多吃点蔬菜,我给你夹点青菜。

儿子:我不爱吃蔬菜,别给我加。

如果换一种方式呢?

妈妈:你要青菜还是西兰花,我给你夹点?

儿子:西兰花吧。

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更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同。当然,对于父母来说,可以把选择项设置好,既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又能照顾孩子的感受。

选择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尊重自己的意愿,而直接请求,让孩子感觉是在尊重别人的决定,没有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