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快、快、快,再快点”,孩子的磨蹭,有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文|好孕姐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追小新,就是那个眉毛粗粗的、非常调皮但是可爱的小新。之前看时觉得讲的是小朋友的故事,现在看来却又是另一种情况,但是其中一个画面也是让我非常有感触。小的时候,妈妈总是一大早就开始催促我们起床,迷迷糊糊的起床后,又开始催着我们上学。放学回来,催促着写作业,然后催着洗澡、睡觉,那时候最大的想法就是慢悠悠的过几天。

而现在角色转变,我们开始催促孩子,催促起床、洗脸、吃饭、上学,重复一天又一天,孩子都是在我们的催促下长大。直到昨天,表面维持的和平才被打破,6岁的儿子在我的催促下嚎啕大哭,接着跟我说:快、快、快,再快点,你每天只会催我。妈妈,你不要一直推着我长大,我自己有在慢慢的长大。

听到孩子的话,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味地催促孩子,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会让他体会不到生活的意义,生活应该是慢慢的,应该停下脚步,让他看看路边的话,天上的云朵,树下的鸟。而且,孩子的磨蹭,有父母不知道的秘密,一味催促,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一、孩子磨蹭的秘密

1、孩子很累

现在孩子的压力越大了,在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胎教,刚出生几个月之后,早教。早教完了幼儿园,小小的孩子天天补习班、兴趣班,上完这个上那个。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还要一直赢。那孩子也很累呀,在该玩的年纪,要来回奔波学习。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要学着像个小大人一样讲礼貌、上进。孩子也会累的,也想慢下来,就有时候会很磨蹭。

2、内心拒绝

就拿我们大人来说,下班的时候,不用谁提醒,自觉的就打卡下班。上班的时候,心里满满的都是拒绝,被工资胁迫着去公司打卡上班。而且去和回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想做的事情会很快,根本不用父母催,比如在去游乐场之前,自己麻溜的就收拾好了。上学的时候,内心是大写的拒绝,落实到行动上去的话,就是磨蹭磨蹭还磨蹭。

二、父母催促的坏处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只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体验,他们才能从实际生活当中明白,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一直催促,起不到让孩子成长的目的。

1、反正我妈会催我,不着急”

朋友是个磨蹭的人,一分钟的事情非得用两分钟完成,我虽然也是很磨蹭的人,但是在大事面前,我会紧张起来,会合理规划时间。但是朋友无论大事小事,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都是这个无所谓的态度,年纪不小了,可事业还是一事无成。有次喝醉他说:自己知道是要紧张的,可是潜意识里总觉得,妈妈会催着自己,自己不用着急。在心里对妈妈的催促依赖,甚至是上瘾的感觉。

父母一味地管教这孩子,会让孩子有种父母为自己兜底的感觉,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关键时候父母总会管自己。可父母哪能管一辈子,孩子还得要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有自己一套做事方法,不能在心理上依赖父母。

2、越催我,我越慢”

在心理上有一个说法时,超限效应。无论是对待朋友、家人、孩子,都要适可而止,过度的话都会让人产生厌烦的心理。一味地催促孩子,会让孩子很不耐烦,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你不是让我快吗?我偏要慢,我就慢。

长时间如此的话,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父母在孩子面前还没有威信,孩子也会跟父母反着来。

三、父母应该这样做

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父母要想让孩子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发展好,就要让他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直到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我们再介入,但也不是直接帮助,而是协助他,让他自己去处理。

1、尊重孩子的磨蹭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尊重,让他一步一步来。就像一棵小树长成大树,需要蓄积自己的力量。父母不要着急,磨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等他自己迟到一次,认识到严重性,自己也就抓紧了。孩子的磨蹭是逐渐接受社会的过程,父母不要着急,尊重他的磨蹭。

2、静静等待,不要代替

嫂子是个脾气急的人,小侄子学用筷子吃饭的时候,我们看马上就可以吃嘴里了。嫂子看了一下时间,喂小侄子吃饭。像嫂子这样,都不给孩子时间慢慢学,孩子要怎么才会学会?在孩子学走路、学吃饭的时候,父母不要着急,让孩子慢慢来,不要代替他做事情。

在其他的方面也是一样,催着孩子长大,上学,结婚,生子,孩子回想自己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可是又收获了什么?孩子也有自己的步调,父母只需静静的等待,不代替他,让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父母有时候也很委屈,我催你,我也很忙的好不,你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需要催吗?什么是小孩,这不就是小孩吗?小孩很难达到成年人速度,而父母也不要妄图用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小孩。父母不都是从孩子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么,为人父母,要有耐心,不要拔苗助长,让他自己慢慢长。

-----------------------

关注【好孕】,你想知道的科学备孕、孕期护理、胎儿发育、产后护理,宝宝发育,时尚教育,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此外,还有我们的特邀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育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