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的背后,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

谢邀。

孩子的所有问题,其根源都来自家长。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家长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导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婴儿最早8个月,最迟1周岁后就逐渐开始显示出对主体我的认知。简单说就是,他明白了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跟别人是分开的(尤其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认为世界是围绕他转的,他是主角。

之后,他们会继续发展,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别人同自己一样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们顺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孩子是不会缺乏自我意识”的。

小慧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子,平时小慧对孩子也是宠爱有加。不过两个孩子的性格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姐姐到不用担心,有些事情自己的都能处理好,相反妹妹的性格,妈妈非常担忧。小慧经常跟我说,小女儿非常没有主见,问她喜欢什么、报什么样的兴趣班、买什么样的兴趣班,小女儿的回答总是:我跟姐姐一样吧”!

有一次更严重的是,放学以后快十点都没有回家,小慧着急出去找,发现孩子竟然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的答案竟然是:朋友说晚一点没事”!当时小慧也是气急败坏,说了孩子几句,以后能不能有点心眼,怎么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一味的责怪孩子。实际上这背后,并不是孩子听话、没有主见,是缺乏自我意识”。听了朋友的描述,真的很担心小女儿,一直在姐姐的影子下面,尽管平时姐姐能顾照顾她,但同时也让小女儿渐渐的没有了自我意识。1、不要把宝宝这个阶段的行为随意上升到道德层面

当宝宝不想分享玩具的时候,如果家长批评孩子并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孩子会非常受挫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实现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于他人,所以,他人的评价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影响非常大。

2、设置各种移情场景模拟

游戏是孩子获得认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大人可以设置宝宝去别人家做客,被别人家孩子拒绝分享玩具的场景游戏,或者大人生病了,顺带问问宝宝生病了有什么感觉,通过这种换位,让宝宝了解别人的感受。

3、不要过度营造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氛围

现在家庭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孩子转,口头禅经常是我不吃,给宝宝吃”,都是宝宝的”,宝宝想去哪玩我们就去哪玩”,这样会让宝宝以为自己真的是世界的中心,长此以往就真的是自私霸道”了。

适当的照顾大人的意愿也是必要的,好吃的大家一起吃。

4、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维,尊重为主,正确引导

这个阶段的孩子总是想体验做大人的感觉,小小的身躯总是爆发出大大的能量,我可以,我能行,我来做”,换个角度看待孩子,接受他们的自我意识行为,尊重孩子,大人避免训斥孩子,给孩子发脾气,更加强化这种思维。

###

你好,谢邀!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时,是孩子6岁前发现的还是读小学后才发现的呢。发现的时间很重要,抓对了孩子自我意识塑造的时机,运用上了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后,这样引导起来更有效,更有信心。

自我意识简单而言就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行为表现。

往往好多时候家长们仅仅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或者调节抓着不放而忽视了孩子自我认知及自我体验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清楚它们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是站在同一条船上的伙伴。

怎样才能做到维持这样的联系,使缺乏自我意识的孩子能够更好树立正确可观的自我意识呢?

对于6岁前的孩子,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的引导

6岁前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情感需求等方面的限制,基本都是由父母来规划他成长的框架,包括简简单单的生活起居。偶尔会发现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会变得比以往调皮些,不听使唤,甚至执拗自己想要的。

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信号,这刻或许有不少的父母会烦躁不少,不知不觉当起了权威型的家长,让孩子必须要听从,否则事情就变得没有规矩了。2岁的孩子也是最爱模仿、性情不稳定、好奇心强的时候,跟他们谈规矩大道理是费力的。

若我们在家庭生活上能够平静的等待孩子做完他们想完成的事情,满足他们自我认知及自我体验后,再来进行引导孩子自我调节,坚持一段这样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后会发现孩子自我意识培养的效果往往会进步很多,甚至直到孩子3岁后上幼儿还会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成长得不错。记得孩子爱父母胜过爱自己,所以他们对父母很信任,再哭再闹回头还是要父母。2~6岁期间是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关键期。那么在家庭生活上多认可他们敢想敢要敢做的心,放手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同时提供给他们自主模仿成长的机会,并多静心下来了解倾听孩子的心声。或者多陪伴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长认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塑造了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

对于12岁前就读小学的孩子,自我意识培养方式需要两手抓

所谓的两手”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左右手需要一起舞动。

当孩子就读小学后家长会发现孩子比以往更懂事体贴人,却自我意识似乎比较缺乏些,不会自主完成自己的事情,什么都需要父母点睛,尤其是学习方面。

面对这样的现象时,家长在家庭生活上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生活习惯调整孩子的学习自我意识;与在校的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到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及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进行综合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观。这时不能只以大人认为的方式引导,需要家园合作一起培养引导孩子这方面的成长。

陪伴是最深层的告白!因此家长在忙碌中多挤出时间陪伴孩子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课外活动、亲子活动。而不是孩子一放学回来就问今天有什么作业、有什么测试、考得怎么样等,听多了孩子就会变得麻木起来,于是干脆就只让父母安排,进一步是等待父母督促,因为他们怕,不敢做主,从而就失去自我意识存在感。从此父母就与父母所谓孩子不自觉、不会自主安排做事的想法进行矛盾斗争,搞得自己心累,孩子也累。

最后,无论是6岁前还是12岁前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上缺乏自我意识,有一种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是运动。运动可以提升孩子的性情、敢于表现自我及勇于挑战挫折,所以不妨多鼓励孩子运动或者陪同运动。以上是供应参考方案,希望能够助一臂之力!

谢邀!

意识到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让家长去做一些调整,才有可能成功。

这就是最关键的一步。

有一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孩子某些做法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

如果加大想要做调整,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一些调整。

1.从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细节中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但由于家长担心孩子选择会造成不太好的后果,一般都拒绝。

比如有些孩子在比较凉的天气里选择穿短裤或穿裙子,家长就会说会生病,坚决不让穿。

其实这就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意识。

完全可以跟孩子商量,在穿完裙子后,是不是可以穿一个长袜子,或者是厚一点的鞋子。

还有就是当孩子真的因为穿少了而生病后跟他好好谈,你这样做的坏处”和家长提议的好处”,让他学会自己做正确的选择,培养他的自我意识”。

2.在学习中慢慢培养。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陪着孩子读一些绘本故事,就可以从故事情节里提问,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还可以一家人都回答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让孩子开拓眼界,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拓宽孩子的思维面,让他去试着思考。

这样,长大了以后,就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适时告诉孩子,如果真的有什么难题,还可以一起讨论,然后在讨论后再让他自己做选择。

3.在同辈相处中试着建立自己的看法。

其实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自我意识”,可能都是在和同辈小朋友相处的情况下。

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才比较明显的看得出每个孩子对一些事件的反应。

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会给孩子机会表达。但同辈孩子在一起相处时,孩子的认知处于基本同等的水平,他们可能不会特意给别人表达的时间。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不对,可以慢慢的和他讨论还能怎样处理?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方式、方法,会有助于他下一次和同辈相处中的表达。

不过家长们不可以操之过急,记住欲速而不达。

有的孩子性格偏内向,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也就是说他的选择,就代表着他的立场,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意出手去帮助孩子。

因为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能是相反的效果。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也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可以给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用❤陪伴,伴你永远


孩子是被动者,自我意识差。如果将一些力所能及的交给他们,他们作为主人,能够自主或体现他们价值,在这样的情境下,多数孩子都能有自我意识。

这里所说自我意识恐怕是特指学习。这里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基本功(知识链、知识群和知识云及其知识的检索力)和良好的习惯。如果具备了四个方面,对应的建立起了想学会学爱学的学习生态体系。

当想学会学爱学,就像在大脑里安装了一个启动器和动力源,会不受外界干扰而主动超强冲刺目标和方向。

所以,现在的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反向操作,导致孩子自我意识差的结果。

###

当孩子开始认识到我”与外界的区别,有意识区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孩子好像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不再向以前那样,大人说什么都听,说什么都答应,而是开始说不”,开始表达我”的想法,我”的意志,开始意识到哪些行为可以我”来决定。甚至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表现出来一副自我为中心”的样子。这时候,你的孩子也许是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了。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儿童敏感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儿童未来构建人格最早期的映射。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内心是否很强大,都源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形成。

那么, 如何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顺利度过这动不动就鸡飞狗跳,一言不合就可能撒泼打滚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呢?

其实在孩子2 岁左右的时候,许多的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决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而且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已有,妈妈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 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作家孙瑞雪曾说: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

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父母该怎么培养孩子自我意识呢?

1、不要谴责宝宝的行为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物品来区别自己和他人,当物品完全属于他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我”的意思,这也是宝宝自我意识的诞生,所以当宝宝,不喜欢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对自己的东西看管的很紧,妈妈们不要去谴责他的行为,也不要给宝宝贴上自私的标签,给宝宝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宝宝处于自我敏感期时,不要在意宝宝是否按照你的意见去做事,爸爸妈妈们应鼓励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宝宝能够认识到我已经长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让宝宝自己尝试,在没有危险和原则问题的情况下不要给予干扰,让宝宝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生活的真理。

3、帮助宝宝与人分享

很多妈妈会发现,2岁左右的宝宝,很喜欢抢小朋友的东西,其实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爱抢小朋友的东西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宝宝喜欢抢玩具,不要妄加评论。在适当的时机,再帮助宝宝和他们分享。


自我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对于孩子,自我意识意味着这个孩子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是怎么回事儿?家长如何对待?

自我

心理学认为,自我是每个独特的个体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那么一个人得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发展的?

与生俱来的吗?

后天环境中由经验中获取的吗?

孩子缺乏,自我意识,是大人管的太多了,别小看小孩,他的自我意识很强的,只是被无脑的大人泯灭了,或成人环境一代又一代,成人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只是合理的笑话,中小孩换个生活学习环境都是人才,如去英法德日美,韩去不的,成人文化有毒,兴奋加麻醉剂超标,

###

孩子缺乏意识,首先就是爸爸妈妈过于干扰孩子,没有运用引导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