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升学压力让无数家长“忍痛”限制孩子自由,但做孩子“远远的守护者”其实也不难 家长给孩子的寄语小学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36期,原文标题《家长为何不做远远的守护者”?》,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家长给孩子的寄语小学

叛逆是孩子们探寻自我、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手段。在青春期,家长应当扮演远远的守护者”,在把握底线的基础上,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和一个充满理解、陪伴及安全感的家。

主笔/徐菁菁

家长给孩子的寄语小学

边玉芳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知道,青春期的核心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是探索发现自我。但成年人总会有种想法,我比你有更丰富的阅历和见识,我来给你指点,免得你走弯路。

家长给孩子的寄语小学

边玉芳:如果孩子不去尝试,总按照家长的想法做,会有什么现象?加拿大心理学者詹姆斯·玛西亚(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自我探索及同一性获得的不同状态,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四种状态类型。其中有一种叫同一性早闭”,就是父母或者教师太过于强势,孩子是乖孩子,也接纳了自己就是要做一个乖孩子、好孩子。那么这样的青春期是没有自我探索的。有研究发现,这类青少年与家庭的情感联结更为紧密,依赖程度、分离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主见、容易盲从、服从权威,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挑战的能力相对较差。

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父母经常说:你的目标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以后你想干啥干啥。”孩子也认可要考清华北大,但他并没有去想我未来到底要什么。这些孩子真的上了清华北大,他们会突然发现,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一个人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可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孩子去探索,升学压力摆在那里。

边玉芳: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体现。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唯分数、唯学历等等现象,但这并不等于个人束手无策。如果你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你就要反思:我能怎么办?我能不能做出一点改变?至少,我们不要把手段变成了目标。我们可以帮孩子去认识,考上北大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可能是因为孩子喜欢中文,北大有最好的中文系,它可以帮助孩子研究这个领域,而不仅仅因为它是北大。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过分简单地去理解学习,认为学习就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有研究显示,学习成绩和投入时间的关系可能是一条倒U形曲线: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投入时间越多,可能效果越差。我们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一个孩子学习好不好其实是多方面品质的结果:你碰到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心理上有没有足够的弹性;你是否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比如和老师的关系;甚至你的身体素质是否足够好,都会影响你的成绩。一个孩子有没有强烈的目标感,当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必须给青春期的孩子松绑”,那么这个松绑的度到底在哪里?

边玉芳:我一直说一句话,我们家长要做的是远远的守护者”。你一定要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你跟他的距离要拉远一些。很多家长站得太近。他们和我说,边老师我很难受,因为孩子把我从朋友圈里踢出去了。我说,踢出来就踢出来吧,我女儿也把我踢出来过,总有一天他会把你拉回来的。

但是,远远的”绝不是说你可以甩手不管,你一定是一个守护者,你要坚持教育的底线。这个阶段恰恰是需要你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给他一个稳定生活的时期。

以前我做教育研究,只是在实验室里做,专注于做项目发论文。2009年,我开始写第一本面向家长的科普书《读懂孩子》。那一年我女儿16岁。对女儿的教育经历,让我开始决定为家庭教育做更多的事情。

我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很有要求的人。我女儿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从浙江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整整两年的时间,我没有在她身边陪伴,而这恰好是她走进青春期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初二的时候,女儿转学到北京上初中,又面临环境的巨大变化。但那个时候,我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工作里。我记得初二寒假的时候,有一个礼拜,她爸爸回老家去了。我早上给女儿准备好早饭就出门工作,有时候太忙了,中午和晚上我在办公室订外卖,就同时帮她订一份。她在做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妈妈,我已经一个礼拜没有见到活人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为这种忽视付出了代价。我女儿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期间挺叛逆的。她与我们沟通很少,一度还沉迷于网络,与我一直以来印象中那个爱学习、开朗活泼、人见人爱的女儿相差甚远。

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能做出什么改变。初二女儿出现这些问题以后,我第一个决定就是让孩子的父亲马上把北京的工作定下来,我们必须恢复稳定正常的家庭生活。

回到孩子身边陪伴她,并不是说我们开始全方位地约束她。我理解家长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很难把情绪摘开,理性地处理。一开始,我也和孩子争吵,要和孩子辩论,后来我知道这不管用了。

她说话的时候,我就让自己彻底放下教”的念头,我就听着,去弄明白她到底在想什么。即便她说的东西我不赞同,我也不当场去否定它,因为一旦否定,谈话就会变成一场家庭战斗。我会等到一个大家心情都不错的机会,再讲我的想法,但只要是不涉及原则不触及底线的问题,我不会强迫她马上接受。其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试探家长,看你们能不能对我有一个包容和让步。当她感觉到我们在改变的时候,她就会慢慢改变。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的沟通方式,恰恰是家长们觉得非常难的事情。

边玉芳:什么叫沟通?沟通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简单地说,说听者想听”——你说的东西是别人愿意听的;听说者想说”,他到底想说什么,你要弄明白。

有时候我们很多家长紧张得不得了,孩子说一句话马上就焦虑不安,然后跟孩子说的话往往是你说给你自己听的,不是说给孩子听的,你在释放你的焦虑。

比方说,一个孩子回家说:妈妈,我们的英语老师讲课真不好玩,都是照着课本念,一点意思都没有。妈妈应该怎么说?我们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要英文老师上课你不听啊!有家长会这么说:我以前也碰到过这样的老师,不过老师再怎么差也比我们强。你可不要不听话,以前妈妈就是不听课,我现在可后悔死了。”

这个回答的错误在哪儿?第一,我们没有真的去听孩子在说什么。孩子根本没有提到他不听课,他只是在表达一种情绪,他对英语老师不满。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情绪,仔细问问孩子老师是怎么教的,如果老师真的教学方法不对,孩子有什么打算?

家长还有一种非常经典的沟通”方式。孩子的房间乱,他们会说:你看这个房间弄得一塌糊涂,你就是太懒了。你看你对学习也是这么懒,你交的朋友也是这么懒,你这样下去你怎么考得上大学?”我们为什么不能就事论事,正面提出你对他的要求:这地方太乱了,我们来收拾一下。”

在中考、高考前总有大量家长给我打电话抱怨:都要考试了,孩子为什么不认真学?不但不认真学,生活卫生习惯也差。总之,一切都很差。我就让他们打住,我问他们:你给我打电话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孩子的不良卫生习惯是现在才有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以前你不在意?其实当这些家长心平气和的时候,他们认为的那些问题就不是问题,当他们焦虑了,情绪不好了,孩子的一切都成了问题。

家长在沟通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目的性太强。我们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好像都要获得某种即时的结果,比如让他们把手机交出来,马上去读书,或者去上一个兴趣班。可事实上,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很多谈话是没有目的性的,没有目的性的谈话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价值观的传承,你的代际的传承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不带有目的性的互动中完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看来家长需要温和地理解孩子,信任他们。

边玉芳: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我碰到的青春期孩子多了,他们并不是没有理性的。就像谈恋爱这件事,很多孩子真的谈恋爱了,他们也会在一个理性范围里行事。

我始终记得,我女儿大学一年级放假回到家里,跟我们说了一段话,她说:我从前总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在过程里,我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无数次失去勇气。可即使我很渺小,对你们来说,我依然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所以,我要努力地活下去。我当时就流泪了。

我们家长心里要明白什么是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我们常用这样一个图来表示,父母和孩子分别是两个圆。开始的时候,孩子的圆很小,被套在父母里面。他们慢慢长大,这个圆越来越大,同时会逐渐突破父母这个大圆,向外走去。等到他们成年了,孩子的圆几乎完全脱离了父母的圆,但是两者之间依然会保持一块交集。孩子永远都是你的孩子,与你在这个世界上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