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周末晚上,好不容易从儿子再来一遍……”的无限循环中逃出来,却被前同事微信语音炮轰:

我家孩子最近有病,老让我重复读一个故事”

之前可是每天都换一个新故事的,他都听的很认真”

现在换几个都没用,他就要看那一本,不然就哭闹,真烦人”

你最近都给孩子看的什么绘本、故事书?赶紧给我推荐点儿!”

…………

后边还有一箩筐语音,听到这儿我大概明白了,她也在为孩子要求重复烦着呢。

细想,我家孩子现在也是这样喜欢重复,听到同事也有同样苦恼了,我开始疑惑于这样的重复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在成人的心目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才是常态。

然而翻阅了很多育儿资料之后,才确定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重复才是更好的方式”。

孩子往往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如看同一部动画片,听同一个故事,玩同一个玩具……心理学家称此为"常同行为"。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将这种重复做一件事的行为称为儿童智力体操”或者反复训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对此父母也许并不能理解,比如我的前同事。但是重复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正常现象,孩子的这种常同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意义重大。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重复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累加过程,而是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孩子对事物的认识顺序是:形象感知—逻辑感知—形成概念。

在感知运动阶段循环反应”一直贯穿始终(0-18个月),2-3岁又出现重复高发期。具体表现形式就是:

1岁之前出现感官重复:比如重复吃手……1-1岁半实验重复:比如重复扔东西、开关抽屉……2-3岁语言重复:比如反复听一首儿歌、重复一个词语……

这样看来从出生到3岁,其实孩子一直都有重复行为,只是在语言重复阶段父母才会对孩子的这种重复感觉到明显的烦躁和焦虑,那么孩子的这些重复行为”究竟有何作用呢?

1.通过重复习得生活技能”

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都有限,只有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体会新的东西,每一次重复对孩子来说都是触摸惊喜,收获新鲜的过程,更像是积累经验的过程,重复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记得1岁左右第一次给儿子看书的时候,我拿的是一本家庭相册,我先一页一页的给他翻看和简单的解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然后交给了孩子。

结果他开始了重复翻书”模式,刚开始以为他是对里边的人感兴趣,后来才发现,他只是在练习翻书。刚开始很费劲翻不开,他虽然有点儿烦躁,但是这个动作持续了一周左右,有一天他突然可以翻的很顺畅了,我看到了他很兴奋的表情。

随着成长他还出现了重复扔东西、重复脱鞋子、重复开抽屉、开门关门,还有重复说一个词一句话……到现在重复听一个故事看一本绘本,他学会的每一项新技能无不是通过他无数遍的重复得来的。

我也就明白了,他们的重复并不是无聊刻板的,重复是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次次重复形成认知,增长智力,学习技能。

2.通过重复形成意志力”

蒙台梭利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儿童的意志力包括专注、兴趣、意志、顺从四个环节,在意志的发展过程中,蒙台梭利观察到,重复练习”是其中最重要和首要的阶段。

孩子在能重复做事儿的时候,也是他能有效的把自己的大部分注意力控制在这件事儿的时候,通过重复产生兴趣、形成专注。

昨天带孩子逛商场儿童休息区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还有俩3岁模样的小姑娘也在玩积木,但是表现很不同。

A:小姑娘在不断的重复倒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妈妈也很专注的陪在一旁,看到孩子搭的不好,孩子没有求助,她也没有打扰。小姑娘持续了15分钟,完全专注于研究各种搭配。

B:小姑娘重复两次,妈妈就开始指导。应该把小的放大的上,应该把三角形放长方形上,城堡不是这样搭的……然后孩子就开始抗议,想按自己的节奏继续重复你怎么这么没耐心,玩啥你都玩不好”母女俩人不断的进行权利之争。

一旁观看的我深受启发,看来有说:儿童意志力的形成确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过程,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法则”的权威研究结论完全是真理。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此时重复就是他们想要的,父母的强制打扰,反而成了破坏他们兴趣和专注力的元凶,没耐心的是我们。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3.重复可以获得安全感”

2岁左右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前提是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有力量能控制,重复恰好可以让孩子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获取自信,同时重复意味着熟悉”,对于任何人来说接触到熟悉的事情都会更有安全感。

闺蜜带他2岁多的儿子来我家玩,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莫名的大闹起来,后来才知道因为换了环境,他找不到自己的床没安全感,最后闺蜜老公机智的拿出来一本孩子最近经常读的绘本,给孩子重复读了好几遍,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睡着了。

通过这事儿才恍然大悟,原来重复还可以让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得到安全感”。

4.重复可以开发语言潜能”

2-3岁的孩子正是语言发育的敏感期,在可以自主阅读之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以听为主来积累词语。重复听故事,能使儿童逐渐地掌握故事中的词句,为孩子提供创造性言语表达的素材,并在记忆中得到反复强化,对孩子语言潜能开发积累经验。

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孩儿父母来自不同的地方,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刚开始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说普通话。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孩子去了爷爷奶奶老家,他们说方言,再后来孩子又由姥姥带了一段时间,姥姥家又是另外一种方言,最后3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

虽然这是一个特例,但是频繁换新绝对不是对孩子语言开发有利的行为,如同讲故事一样,频繁换,结果可能是孩子一个没记住,这样孩子怎样积累语言经验,又怎样输出。

虽然重复是3岁以前儿童的成长必须,但是父母对重复的焦虑,也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如何讲故事才能平衡孩子的重复需要和父母的最大效益法则”?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做好这3点,解决你和孩子的故事焦虑”

1. 搞定自己”接纳孩子的重复

父母之所以会想每天换新的故事内容,甚至是新玩具给孩子,觉得重复就是枯燥、无聊、浪费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最大效益法则”:对孩子的每一点付出都想获得最好的效果,太期盼孩子飞跃式成长。所以接纳孩子的重复,才是第一步。

遇到儿子不断的再来一遍”读《粑粑》,爸爸是很焦虑和烦躁的,知道了重复的必要性之后,他是这样做的:

01.暂停,克制焦虑

一天晚上当儿子要求爸爸读《粑粑》到第4遍的时候,爸爸感觉快爆发了,给儿子商量:让妈妈来一遍吧”,爸爸及时让自己在暂停中恢复情绪。

02.故意出错,转移指责

没有人可以替换自己又忍不住要拒绝孩子的重复要求,或者想批评孩子时,可以试试故意讲错:比如孩子爸会讲错出现频率高的人物、动作……,这时儿子会停下来纠正错误,爸爸就偷懒一会儿调整心态。

当然在心里默念孩子需要重复”,有时候也管用,无论那种方式,只要能让自己支持孩子的重复行为”就是好方法。

2. 重复不等于复读机”每次都有小变化

对于重复父母一定要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于讲故事读书,很多父母都是选择读故事书,但并不是一定要照本宣科,那跟故事APP和复读机没啥区别,对孩子也没有更多的好处,我们可以每次变化一点点。

就拿经典的小红帽的故事:我们不妨在故事里加上自己想象的环节,比如可以给故事加上天气和时间描述:一个晴朗的早晨妈妈让小红帽去看望外婆……几次之后次可以变成中午,或者变成阴天……,也可以在小红帽给外婆的食物小蓝里换不同的食物,看看孩子听了会不会发现?有何反应?孩子熟悉之后,也可以故意漏掉一个情节或者打乱故事的顺序,等孩子来发现纠正和补上。

这样父母既可以避免完全重复的感觉,孩子在这样的重复过程中,也会喜欢我们带来的小变化,同时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洞察能力、思考能力、短时记忆能力,当然过程中我们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每天都讲新故事,孩子会更感兴趣?未必,重复”才更适合

3. 投其所好”与孩子日常兴趣点”有机结合

在意识到孩子特别喜欢听某个故事或者重复某种玩法后,我们可以去洞察孩子的兴趣点,看看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然后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扩大范围,把新鲜的事物和孩子的兴趣点有机结合。

朋友吐槽孩子最近迷恋汽车,几乎天天都是小车小车……”,关于车的故事她都讲烂了,孩子还是要求继续。这时候其实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进行车类普及,比如拆解车的结构、认识各种用途的车,然后玩积木拼出汽车模型,模仿各种车的声音……,这样,孩子会在重复中玩的更加多样化,也能更深入理解。

这样可以一举好几得,孩子依然在享受重复行为,同时父母又实时的引导孩子尝试了新鲜的事物,学到了更多的内容。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在孩子处于需要重复训练”的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别介意和打断孩子的折腾,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孩子去满足重复需要”,这个必经阶段过去,孩子喜欢重复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