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为什么只找妈妈?分身乏术的妈妈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 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心理描写

甜甜家的二宝已经11个月大了,甜甜妈妈还是总在朋友圈吐槽:原本有了二宝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大宝更好,可是现实是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大宝。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陪大宝去参加舞蹈考级,没有陪她出去玩,上了几次的游泳课也停了。大宝这一年就是在自己房间做作业,在客厅画画,有时候想到妈妈房间和妈妈腻歪会儿,妹妹被吵醒,被打扰之后的嚎啕大哭让懂事的大宝自己就退出妈妈房间了。妈妈心里对大宝满是愧疚,可是二宝就像个超粘的橡皮糖每天牢牢地把妈妈黏在了自己身边,拖住了妈妈陪伴大宝的脚步,妈妈要陪睡,陪吃,甚至陪玩,换尿布这样其他养育者能做的事情也必须妈妈来完成,不然就哭的气儿都连不上了。二宝怎么这么黏妈妈呢?

孩子最黏妈妈

孩子的生理和认知发育让孩子最黏妈妈

出生后到一岁之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需要主要养育者的照顾,一岁左右开始走路了,能够自己探索世界了,孩子才开始有自我独立的心理。两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在孩子心中萌芽,而且他们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个时候他们才能逐渐适应和主要养育者分离。在此之前由于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和妈妈分离的阶段,孩子黏妈妈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心理描写

妈妈最了解我,所以我只要妈妈

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妈妈一起度过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长时间的陪伴,妈妈完全了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最舒服,能捕抓到孩子表情的微小变化,并且从这个变化中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这样的待遇让孩子觉得"妈妈最爱我,最了解我",对妈妈产生了依赖,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先找妈妈。

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心理描写

在全职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一点就更明显了。爸爸下班后也非常努力的想和孩子亲近,但是爸爸总是在了解孩子需求方面比妈妈慢半拍,孩子刚哼哼了两声,妈妈就知道他想喝水了,而爸爸还不知所以的在坚持逗孩子玩呢。"这样善解我意的妈妈和总是不懂我的爸爸,我当然黏妈妈了"是大部分孩子的心声。

孩子妈妈的焦虑感让她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其他养育者

很多时候,当老人或者爸爸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一哭,妈妈心里就会想"你们应该这样做啊,这样做孩子才不会哭啊,你们这样对孩子,我怎么放心交给你们啊?"甚至有的妈妈短暂外出办事也不放心别人看孩子,不时地给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万一在电话里听到哭声,实在放心不下,事情也不办了,急急忙忙跑回家的也不在少数。

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心理描写

这样的妈妈一般都是性格谨小慎微的妈妈,她们很担心孩子和自己分离,有过度保护的倾向。妈妈的这种焦虑会让孩子产生出一种"离开的妈妈的世界是很危险的"认知,孩子会更加的要留在妈妈身边,因为他觉得离开妈妈就不安全了。

妈妈的贴心和焦虑都让孩子离不开妈妈

由于二宝的黏人和对大宝的愧疚感,甜甜妈妈是身心俱疲啊,每天都想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有没有办法让二宝不这么黏人,让妈妈有时间去陪陪大宝呢?

孩子找不到妈妈的心理描写

首先,一定要让爸爸积极地参与育儿工作

如果你家爸爸在照顾大宝期间就是每天飘在空中的"云伴侣",那有了二宝之后,是时候让这位"云伴侣"落地了。要相信爸爸除了母乳亲喂这件事情不能做之外,什么换尿布,洗澡,喂辅食,陪睡,陪玩都是能胜任的。甚至母乳这件事情,妈妈都可以事前把母乳挤出来存在母乳袋里,让爸爸喂给宝宝。这样妈妈就可以有一整天的时间完全属于大宝的了。

而且爸爸育儿还有很多妈妈育儿没有的好处,爸爸带孩子由于没有妈妈那么面面俱到,所以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爸爸不像妈妈一样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能通过和爸爸的接触学会互相适应,这些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都非常有利。

爸爸参与育儿非常重要

其次,遵守和孩子的约定,让孩子不惧怕和妈妈的分离

如果孩子不知道和妈妈分开后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妈妈,会觉得很担心。为了让孩子愉快的接受和妈妈的分离,妈妈一定要事先告诉孩子自己什么时候回来,比如可以说"等你吃完这3块饼干,妈妈就回来了。"或者说"等天黑了,你就又能见到妈妈了。" 而且和孩子定好的约定,一定要遵守,一旦不遵守约定,失去了孩子信任之后,孩子会更黏着妈妈。

最重要的一点:妈妈不要表现出焦虑情绪

面对和妈妈的分离,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哭,会闹,会发脾气。这个时候妈妈因为自己的担心而表现出焦虑的话,孩子会更抗拒和妈妈分开。如果妈妈能表现轻松地对待分离这件事,孩子对离开妈妈也不会感到恐惧。容易焦虑的妈妈要明白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能适应各种状况,而且孩子能通过分离的过程找到自我调节的方法。

妈妈们要记住:只要妈妈准备好了,孩子们具备随时从妈妈身边独立的能力。

我是一名海归博士妈妈,育有擅长围棋,喜爱乐高的非典型女娃一枚,在育儿的路上一路摸爬滚打,愿意跟你分享我踩过的坑,排过的雷,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