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棉花糖实验”被推翻:原来我们一直搞错了“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 英语: deferred gratification, delayed gratification),指的是人放弃眼前立即可获得的奖赏,目的是为了获得以后才实现的奖赏”的过程。

提到延迟满足”,我们总会第一反应想到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批孩子,在孩子们面前放了一颗棉花糖,并告诉他们:

如果你能够等15分钟的话,那么你将得到两颗糖果;

如果你不能多等的话,就只能得到一颗糖果。

结果,大多数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到了15分钟以后。

经过20年以上的追踪调查,这一小部分当时等到了15分钟后的孩子,在后来人生中各个方面都表现得更好。

这个实验被奉为了延迟满足”的经典,认为只有能够忍耐,控制自我的人,才更可能取得成功。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2018年5月25号,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新的实验数据表明,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大部分出身比较优越,家庭条件较好,而选择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普遍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家庭。

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平时就随便吃棉花糖,等一会儿还是现在吃,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而条件比较差的家庭,本身平时也很少有机会给孩子吃到棉花糖,当孩子看到棉花糖时,自然抵抗诱惑的能力更低一些。

虽然现在对于这个实验的争议依旧很大,但我们至少可以从此看出,所谓的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

而关于延迟满足”我们到底误解了些什么呢?

延迟满足,不是一味延迟而无法满足,最终崩盘的恶性循环。

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中曾提出过一个讽刺性反弹”的概念。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还要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节食减肥者,最终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成为暴食患者。

麦格尼格尔博士指出,节食者之所以会一次次失败,正是因为我们越是禁止自己进食某种食物,越会增加我们对这种食物的欲望。

这张思维抑制最终遭到反噬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把周末的闹钟设定得越早,反而不但不会真的早起,甚至更可能一觉睡到大中午;

我们把运动计划定得强度越大,反而不但不会真的坚持运动,甚至还可能连一般活动都不愿意;

我们把日程安排得越满越面面俱到,反而不但不会真的去执行,甚至可能连平时的工作效率都达不到。

因为对自己过于严苛,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自我压抑,而把满足”给延迟。

始终得不到满足,只会让我们无力坚持,最终崩盘。

延迟满足,不是为了延迟,而一味牺牲现在赌未来

著名编剧六六曾经在微博上讲述过一个不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并称虽然自己有钱买得起,但依旧要儿子长大后自己奋斗挣钱了买。

听起来这番教育很是励志,通过延迟眼前玩具给孩子的满足感,鼓励孩子为了买玩具而奋斗努力。

可六六却搞错了延迟满足的真正要义。

延迟满足不是不满足,恰恰相反,延迟满足,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

玩具,对于大人来说可能只是消遣,可对于孩子来说,更是童年的快乐源泉和成长伙伴。把本该属于孩童时期的满足,延迟到以后成年工作后,即使真的能成为对孩子的鼓励,可也已经变了味。

更让人难过的,就是孩子被牺牲被放弃的童年快乐,是长大后买再多玩具也无法弥补的。

之前在知乎上就看见过一个女生的故事,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内顶尖外企工作,拿着让人羡慕的薪资,有着幸福的家庭,可即便如此,她却始终十分焦虑。

每次升职前担心自己不能成功升职,可升职后不但没感觉到满足,反而又鞭策自己往更高的职位攀爬。

后来她才知道,因为从小她每次想要什么玩具零食,父母总是以考试得第一作为条件,一旦得不到第一,就不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

虽然后来父母已经不再给她设定标准,但她对自己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以至于到现在依旧没法放过自己。

这正是因为在追逐目标的焦虑中,她早已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

为了明天的幸福,一味透支今天,就好像那些坐在赌桌边的赌徒,因为相信下一局一定能赢,而堵上手中已有的全部筹码。

可他们却忘了,幸福,只存在于当下;明天的幸福,永远在明天。

延迟满足,不是在延迟中,慢慢消磨自我

这个月要是瘦十斤就去吃一顿法国大餐犒劳一下自己!”怎么还胖了两斤啊,下个月再说吧……”

下个月发工资就给自己买个包奖励一下!”房租、花呗、信用卡,这个月工资剩下不多了啊等下个月吧……”

今年存到钱了就去旅游!”啊,今年好像都没有存到钱等明年吧……”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原本我们让自己实行延迟满足”,最终目标为了通过努力达到满足。谁知道,却因为我们长期处于延迟的过程中,慢慢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焦虑。

甚至你还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我定的目标总是不能实现?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是不是我不够自律?

恰恰相反,正因为你的延迟满足”是错误的,所以才会导致你延迟”了却最终没有能够收获满足”。

而这很可能与你本来是个什么样的人、意志品格是否坚定毫无关联。

那正确的延迟满足,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及时满足,是延迟满足的基础

只有曾经得到过满足的孩子,才相信等一会儿,依旧能够得到棉花糖,从而更好地抵御诱惑。

而对于那些平时就没什么机会吃到棉花糖的孩子来说,如果连眼前的这一颗棉花糖,都随时可能失去,谁还有心思去关心,15分钟后还有没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棉花糖呢?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穆来纳森在《稀缺》中就提到了管窥效应,称资源的稀缺,更容易让人只专注于眼前的问题,从而造成短视。

就好像如果给富人一头牛,他会选择用这头牛去耕地,然后等到秋天收获更多的粮食;

而穷人却只可能立刻把牛宰了卖了甚至直接吃了,度过眼前的饥饿。

所以我们常说,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却会越来越穷。

不是穷人不懂得延迟满足,而是延迟满足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来自于过往是否被满足。

因此,为了更好更长久更稳定地延迟”,我们必须时刻给予自己满足”的信号。

麦格尼格尔博士就指出,存在延迟折扣”。

延迟折扣: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你来说价值越低。很小的延迟,就能大幅降低你感知到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总是倾向于选择即刻满足,正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奖励系统无法对未来的奖励作出回应。

因此,当我们觉得眼前缺乏动力去坚持的时候,比起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会儿”,更好的方法就是需要我们为自己设置即时满足”。

比如可以在坚持了一周运动后,给自己休息一天,好好放松一下,时刻提醒自己的大脑,延迟”不是无止境的,而我可以得到满足”。

享受当下,是克服焦虑的第一要义

之前看过一篇文叫《节俭久了真的会变态》。

作者虽然家境宽裕,可从小父母刻意强制要求节俭,发育期也吃不饱饭。以至于当作者长大拿到实习工资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份超大的食物,然后吃得干干净净。

他说:好像不管我怎么吃,直到现在,肚腩还是隐约残留着一份吃不饱的空虚感。

后来的某一刻,我终于明白,自己不是食量大,而是一直试图努力填饱回忆里的饥饿啊。”

延迟满足,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用理性告诉自己,希望调整自己的吃苦与享乐的顺序,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压力和压制。

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的掌控感。

就好像很多暴食者,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吃这么多食物,而只是对自己的食欲和压力产生了失控。

这时候,我们不应该强行要他们压抑他们的食欲,相反应该鼓励他们在饮食的时候关注自己吃”的这一行为,甚至细嚼慢咽,好好享受自己的食物。

比如吃进去了什么,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等。

而大部分暴食者一旦放满了进食的速度,真正去品尝那些曾让他们产生渴望并狼吞虎咽的东西时,他们通常会发现,这些食物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吃。

研究表明,有意识地控制进食速度的人,面对食物时会有更强的自控力,更能避免狼吞虎咽或暴饮暴食。

当我们真的能做到享受当下时,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焦虑,不过是我们匆忙生活、不加思考的副作用;

而那些自以为能排解焦虑的快乐源泉,反而可能是我们的痛苦根源。

不要读这一节:把我不要”变成我想要”

当我把这一节取名叫不要读这一节”时,很多人可能本来读到这里想退出,却又因为好奇而往下读。

因为任何试图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欲望,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反而让我们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原本并不想去做的事。

比起我不要”的负面压制,我想要”的正面渴求往往更有效。

首先,我们要发掘想要抵制的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

也许是为了排解压力获得快乐,也许是为了寻求认同,也许只是消遣无聊。

然后,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后,寻找其他更积极正面的行为去替代

这是一个很好操作的方法。

比如当我们发现我们之所以每晚睡觉前一定要刷遍朋友圈、微博、抖音到深夜才愿意去睡觉,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过分焦虑。

那我们就可以选择看看书,或者做个瑜伽,泡个热水澡等各种可控的方法,去缓解焦虑。

选择二:发现自己的需求后,寻找更强大的欲望胜过这个需求

我们常常觉得明星减肥总是比普通人更能成功,正是因为比起我们单纯的不要吃,他们清楚地知道我要瘦”的背后意味着更多的曝光机会,更大的经济收益以及更光辉的职业前途。

所以同样当我们发现我们是为了缓解压力去沉溺社交网络时,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比起眼前的焦虑,自己是不是还有更大的野心,更强的欲望。

比如想要通过眼前这一次资格证考试,从而升职加薪;

比如必须要立刻睡觉养精蓄锐,才能明天一早起床照顾孩子……

当我们找到了更重要的目标,更强大的动力时,往往会发现,眼前的焦虑、诱惑,都会显得不值得一提。

总结:

延迟满足的三大误区与应对策略:

延迟满足不是为了延迟而延迟,最终意志力崩盘的恶性循环,更应该及时给予自己满足的信号,才能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坚持;延迟满足不是一味牺牲现在而赌未来,更应该聚焦当下,享受当下,避免成为被眼前的萝卜牵着走的毛驴,永远为想象中的饼而无尽付出;延迟满足不是在延迟中一次次负面反馈中,消磨自信,怀疑自我,更应该找到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并配上积极的行为,和更强烈的渴求,引领自己奋斗的方向。

那些真正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并不是真的拥有更强大的意志力,也不需要一次次地经历与自我的搏斗与内耗。

他们往往学会了如何接受自我内心深处相互冲突的部分,懂得真正平衡延迟”与满足”,最终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嗨,我是蟹肉,曾工作于五百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外资律所。点击关注,每天分享职场干货,与你实现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