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记忆里的小人书、连环画,你还记得吗?

我家有个习惯,在没有工作安排的情况下,每天都会陪孩子读一本绘本。

昨天,和儿子读《我的情绪小怪兽》时,他突然问我:妈妈,你小时候看绘本吗?

▲《我的情绪小怪兽》内页

为了给儿子最好的陪伴与教育,短短两年,我陪着他一起读了几百本绘本。

绘本以国外居多,故事类的、行为情绪类的、启蒙用的,装帧也分精装、平装……不仅可以启发孩子的智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还可以通过有趣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自我的行为与情绪。

但在我们小时候,并没有这样好的条件。

那时,最受小孩子欢迎的,是一种图画连载故事的连环画”图册,巴掌大小,也被称作小人书”,也算是我们小时候的绘本吧。

摆满了小人书的书摊,对小孩的诱惑力,堪比如今的游戏和乐高。

虽然以故事为主,但书的类型很多。

有成语故事类的,像《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 有名著故事类的,像《西游记》、《三国志》、《封神演义》……

有带着明显时代烙印的,像《三毛流浪记》、《鸡毛信》、《刘胡兰》、《铁道游击队》……

▲《鸡毛信》封面

还有一些民间传说、通俗野史,像《黄道婆》、《杨家将》、《鱼藏剑》、《少林和尚》……

▲《黄道婆》封面

每次去书摊,都像是误入神秘的迷宫。从地上支的摊子,到书架都被色彩斑斓的小书堆得满满的,丰富的品类,让人目不暇接。

尽管小人书价格便宜,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买得起的。

一本小人儿书便宜的四五毛,但单个故事,看完没什么意思;有意思的,是有连续情节的,看完一本让人还想接着看一本,但这个价格比较贵,一套完整版的买下甚至需要几十块钱。

所以,当时,多数孩子都选择用有限的零花钱租书看。甚至为了看一本完整的故事,几个人绞尽脑汁地拼凑,你借第一本,我借第二本……这样拼着看完整本书,实惠得很。

▲看书的老照片

也有孩子就蹲在地上,花一毛钱就看一下午,书摊老板也不会来赶人。

那个年代,人都很淳朴,还没有像后来书店那样,不在店内消费45块一杯的茶,连座位都不准坐。

租书也分两种:一种是在店里看,一毛钱可以看一下午;一种是带回家去,则需要登记家庭地址,大人姓名、还需要交一块五的押金,然后两毛钱可以任意选三本书,还书期限是一周,一周没还书,押金就扣抵了。

但实际上,最多一天,这些书都被看完了,剩下的时间,小伙伴儿们会一起交换着看。

▲小人书大小,图片来源知乎

也有人蹭书,一本小人书,围着好几个脑袋,常常因为看书速度不一起争执,但最后还是谁的书谁做主。

在没有网络、手机、抖音的年代里,小人书在孩子眼前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我们就像是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知识。

最受男孩子们喜欢的,是各种英雄历史人物,看完书籍以后,有人模仿英雄打鬼子,有人挥舞着一根木棒当绝世神兵,甚至还拜把子结兄弟准备闯江湖;

▲《少年将军岳云》内页

而当时的女孩子,没有一个不为三毛的可怜遭遇揪心落泪,这个四处流浪的小朋友,牵动了很多的心。

虽然大家喜好各不相同,但像神怪类的,比如《闹天宫》,却是大家都十分喜爱的。

《大圣归来》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大圣形象惊艳,但在我们这一代心中,最经典的大圣却是刘继卣先生笔下的霸气猴儿。 缤纷的色彩,生动的情节,孙悟空威风凛凛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闹天宫》内页

而且,不仅小孩子看,家里的大人们也喜欢看。

受大人们喜爱的,不仅有《武松》之类的历史小人书,叶浅予先生的《王先生》也颇受追捧。

王先生矮胖的太太、爱打扮的女儿,滑稽又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对上海产生了无限好奇和向往。

▲《王先生与小陈》内页

有一年,我的一位叔叔去上海,我特意请求他去看看王先生一家人,并带张相片回来。

结果,叔叔回来时,没带相片,却给我带了几本从未见过的小人书《老夫子》。

沉迷于大番薯与老夫子冒险经历的我,在燥热的三伏天午后,被吸血鬼吓出阵阵冷汗。

如今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但在80年代,不管老小都对读书却有一种狂热的喜爱,对知识也有种谜一样的崇拜。

▲《老夫子》系列小人书封面

即使不识字的人,也会拿着一本画满画的小人书,看得津津有味。

我奶奶,一个从未上过一天学的人,通过看小人书,自己拿我们的习字帖练习,最后学了好几百个字,以至不仅会写自己名字,还能简单地记账。

不得不说,小人书不仅丰富了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在知识启蒙方面,也对尚处于文盲情况的老小一代影响甚远。

后来看资料,无意发现:仅在1982年一年,连环画就被出版了8.6亿册,而当时中国总人口不过八亿。

也就是说,当时整个中国,几乎人手一本小人书。 这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小人书多受欢迎。

现在的人,都喜欢追星,我们那个年代也追。

那时,刘继卣、叶浅予、王叔晖、顾炳鑫、华三川、赵宏本、贺友直……这些能用一支笔画出万千世界的美术家,都是我们的爱豆。

而这些人对待作品的用心与实力,也值得被追捧。

拿刘继卣来说,他被称之为新中国连环画第一人。

为创作《闹天宫》,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坐了快一年冷板凳”才将整幅作品完成。 正是这种匠心,画中的人物充满了灵魂,即使是一片盔甲、一朵云彩、一撮猴毛都用心勾勒晕染,使得一本给孩子看的小人书,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画家顾炳鑫,在接受《渡江侦察记》创作任务时,不仅到原作者沈默君家里与其交谈,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渡江战役的方方面面。 还千里跋涉,去渡江战役故事的发生地——长江燕子矶,看战争发生的实地。

▲顾炳鑫实地考察照

不仅如此, 他还跑到当时部队和农村体验生活,搜集了很多素材,包括武器、装备、服装,足足做了三个月的案头准备。

正是这份匠心,让做出来的作品,十分真实、有感染力。

《渡江侦察记》出版后,就连当时参战的战士看过之后都赞叹:你画的解放军太像了,包括服装绑腿都一模一样。”

虽然小人书大多是给小孩子看的,但创作这些作品的大师们,却没有打一丝马虎眼,而是用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水平,创造出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陪儿子看绘本时,有时候会发现市面上有的绘本,存在粗制滥造的痕迹,搞错作者国籍,甚至还有许多错别字。

对比下来,真是无比怀念那个远去的纯真年代。

和我家先生闲聊时,提到这些,唏嘘不已。

毕竟,童书不同于其他,是给孩子看的,这样不负责的态度,很容易误导下一代。

说着说着,我的感叹变成抱怨,甚至悲观地说,再不敢轻易给孩子买书了。 结果,先生一段话将我怼的哑口无言。

他说: 抱怨无用,如果觉得不合理,就努力去改变。如果发现图书有错误,就告知出版方纠正,不要一味抱怨、逃离、眼看错误延续。”

他的话,让我想起鲁迅先生:你不必等待火炬,自己就可以发光。”

后来,我进入图书行业做绘本,便怀着这样初心。 从小人书到如今的绘本,即使形式变了,也不能忘了前辈们留下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