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宝摔了一跤,扶还是不扶?姥姥和妈妈争论不休

"

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宝妈和姥姥间的一场争论。这是一间专门的儿童餐厅,环境很安全,我们一般都会放孩子自己玩耍。这位妈妈带着一个两岁的小男孩,男孩在游戏区跑的时候,撞到了椅子上,疼的哇哇哭了起来。姥姥闻声连忙放下碗筷,抱起孙子哄着,宝宝不哭宝宝不哭,都怪那个怀椅子,我们打他。果然,身后传来了宝妈的声音:妈,你把他放下,说了多少次了,让他自己起来!”

其实这样的争执在我和妈妈,甚至婆婆之间也时有发生,她们就像装了一个自动反应装置,一旦娃摔倒,就能马上开启这套程序,准确无误的先是不让哭,然后再打一个无辜的无生命体。而年轻的妈妈认为,马上去抱宝宝,就会惯坏他,让宝宝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当宝宝不小心摔跤,或者碰疼了,宝妈宝爸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扶与不扶,家长的态度才是关键

其实被广泛讨论的扶与不扶,并不是面对孩子摔跤或磕碰时最重要的事情。而宝爸宝妈的态度才是关键。不小心摔倒,对于宝宝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次小小的挫折。这也正是我们教宝宝如何直面挫折的机会。

1、保持冷静,不要小题大做

在小区里玩,经常能看到那些小题大做的姥姥奶奶。孩子玩耍中不小心摔倒,孩子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大人就大呼小叫的跑过来。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被大人吓哭的。大宝有一次不小心被门压了手,恰逢姥姥在家,捧着小手说哎呀,好好的手这以后可怎么弹琴啊。大宝误以为他手废了,一直哭着说:不要截肢,不要截肢”。所以,当孩子发生意外摔倒之类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冷静对待,如果孩子并无大碍,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更害怕。如果孩子伤的真的严重,不冷静也很难提供迅速有效的救治。

2、承认宝宝的情绪,给予适度安慰

当宝宝意外摔倒,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娃首先感到的应该是害怕。然后可能会疼,感到委屈。以及一点点挫败感。而哭则是宝宝表达这些情绪的方式。单纯的跟宝宝说:不要哭,不要哭。是在否定宝宝应有的表达。所以宝妈不妨试用说出宝宝感受的方式安慰宝宝。我在候机室偶然遇到的一对母女的对话就堪称典范。

三岁小姑娘过道中摔倒了,像所有孩子一样哭了起来。她妈妈听到她的哭声,第一时间放下了手里的手机,走过去对她伸出手。小姑娘在妈妈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但是还是在哭

宝宝摔倒了?”妈妈说。小姑娘点点头。

是膝盖摔疼了吗?”

手疼。” 原来,她摔倒的时候用手撑了一下,妈妈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掌心。

现在好一点了吗?”

小姑娘抽抽搭搭的点了点头。

妈妈知道宝宝很痛,下次小心一点好吗?”

听到这里,小姑娘状态显然好了很多,但妈妈并没有让对话就这样结束,而是补充道:宝宝,这里是大家休息的地方,如果继续哭的话,会吵到大家哦,我们能不能不哭啦?”

3、分析原因,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上文中候机室中的妈妈,不但第一时间回应了宝宝的需求,帮宝宝表达情绪。更在最后告诉宝宝,在公共场合要注意别人的感受。而有些孩子的受伤往往并非偶然,而是宝宝没有相应的安全意识所致。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们需要做的可并不只是简单的安抚宝宝,也要引导宝宝回顾整个意外发生的过程,并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

4岁的大壮喜欢刺激,在玩小区滑梯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双手扶着滑梯,而是伸展手臂滑下去。妈妈说过他好几次,他都不以为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双手脱把”,没想到滑梯上不知被谁撒上了沙子,下滑的速度太快,大壮从滑梯飞了出去,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这时候妈妈过来安慰他,等他平静下来之后,妈妈问他,下次滑滑梯该怎么做呢?大壮表示,再也不敢不扶滑梯把手了。

为什么不提倡冷漠围观

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因为看到一摔就哄”的做法会让宝宝不负责任、丧失独立性。就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冷漠围观。认为这样就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甚至有些宝妈除了围观之外,还会狠下心来说:谁让你不小心,活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

● 伤害安全感

知乎上一位妈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被点了好几千赞,可以说是相当准确了。她说: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摔倒的是你的朋友,你扶不扶?如果你摔倒了,你老公在旁边看着,你会怎么想?并非每个宝宝都会用摔跤来求关注,大部分宝宝是真的很痛很害怕。如果这个时候他最信任的妈妈,都在一旁冷眼围观的话,孩子对这个世界还会信任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建立的。让宝妈冷漠围观孩子摔倒,就像哭声免疫法一样,是用训练动物的方式来训练孩子,但是孩子并非动物,宝宝拥有更高级的情感。如果妈妈对宝宝的感情足够尊重,就应该立即表示关切,而不是视而不见。

● 打击探索积极性

什么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摔跤?并不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而是那些已经大概掌握走路技巧的孩子,他们开始探索世界,并且承受失败。如果孩子想要爬上一个不算高的台子,但是半途摔了下来,哇哇大哭。而妈妈在旁边冷冷的说,哼活该,谁让你爬高上低?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我这样做妈妈会不高兴。久而久之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就会被阻碍,从而影响大运动和认知发展。

●错过就医时机

大部分的孩子不慎摔跤,磕碰,坠落都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但是有很小的概率,孩子真的因为意外而受到严重伤害。而宝宝太小,没办法自己表达出来。新闻里经常会出现这些可怕的事件,因为宝爸宝妈的大意,错过了孩子救治,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一旦孩子发生意外,我们应该第一时间予以关注。

宝宝摔跤,年龄不同差别对待

每次在小区遛二宝时,邻居们都会由衷感叹二宝的抗摔”能力。并且问我是不是从小摔了不抱,才养成这样独立的好习惯。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二宝刚学走路的时候,我有多宝贝”他。正是因为小时候的抱”才成就了长大后的不用抱”

▲1岁左右:新手阶段,要鼓励

当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要摔很多很多次。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不怕摔的孩子,学走路会快一点。为什么他们不怕摔?因为他们每次摔跤,妈妈都会及时出现,并且把他抱起来,鼓励他,没关系,下次一定会走的更远。一次次跌倒和鼓励建立起的安全感,让宝宝能勇敢的迈步,尝试走的更快更远。

▲1岁半到4岁:摔跤一把好手,及时安慰

当娃已经大概学会了走路,我们就会发现,他喜欢走一些不那么正常”的路。他会高兴转圈,然后因为重心不稳摔倒。妈妈这时可能会觉得宝宝一天到晚都在摔跤”。面对频率如此高的摔倒”,先要看孩子的状态,在第一阶段被足够关注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迅速自己爬起来,跑向玩具或者游乐设施。有些孩子会采取观望的态度,看妈妈的反应,这是还是可以安慰一下宝宝,但并不一定要动手去扶。可以说,宝宝哪儿摔疼了,好啦来妈妈这里。然后等他自己起来,给他一个大拥抱。

▲4岁之后:举手之劳,扶一下就好

在《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写道:男孩的冒险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吧,就像我们宝宝在健身器材上做一些危险动作,表现得很勇敢很厉害的样子。

孩子4岁以后,摔跤就不是那么频繁了,一般都是因为他们的冒险,尤其是男孩子们。如果一个男孩不小心绊倒了自己,他首先感到的应该是伤自尊。妈妈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一个大人”来对待。伸出一只手给他借力,用轻松的口吻问:没事儿吧?一来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在关心他,二来让孩子感觉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枕边育儿寄语:

关于孩子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像很多涉及亲子互动有关的育儿理论一样,家长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判断。有些孩子天生安全感很好,可能还没来得及扶,人已经跑没影了;有些孩子就是需要耐心安慰。爸爸妈妈在学习这些育儿知识时,也要多思考,多判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家宝宝的相处之道。

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