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如何化解育儿焦虑,心理学专家告诉你答案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二胎妈妈娟子产假即将期满,整日却以泪洗面。

老公在邻县上班,是她眼中的云配偶”。

老大(女儿)暑假过完就要上小学了,为了方便照顾,选在自己单位就近的学校,眼下当务之急是在附近给孩子找个房子。

老二(儿子)不到半岁,除了她,全家人一致同意将孩子放回老家由公公婆婆抚养。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娟子最大的心病就是嗷嗷待哺的儿子,她说一个月内需要把奶断掉。因为担心换了环境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所以这位妈妈整天都处于焦虑状态,她感觉生活陷入一滩泥潭,心里知道要赶紧跳出来,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很显然,娟子的症状属于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情境所产生的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娟子的忧虑、烦恼就属于焦虑。

所谓育儿焦虑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引发的焦虑。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生了二胎后,老大闷闷不乐怎么办?孩子上了幼儿园受欺负怎么办?等等。

这些焦虑症状在年轻父母,尤其是妈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比如娟子担心公婆照顾不好儿子。

为什么妈妈总比爸爸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呢?一起来看看焦虑产生的原因。

育儿焦虑的来源

女性育儿焦虑的产生与社会、家庭和个人有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社会方面

①男女角色期待不同

朋友丹说她从怀孕后就辞职在家待产,儿子出生后,便成了全职妈妈”,有一次在小区遛娃碰到一群老太太,有人询问:你自己带娃不用上班吗?她说:嗯,老公赚钱养家。

没想到刚话落,旁边的老太太就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有人说现在这男的真是辛苦,一个人养活全家(认可男性地位);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有人说没如今这女的真是太娇贵了,带个娃还能带抑郁了(女性不能抑郁);

更有人说应该把娃放老家,趁年轻上班攒点钱(赚钱比养育孩子重要);

丹说那一刻感觉尬极了,没想到自己成了老太太眼里的笑柄。

对于像丹一样的全职妈妈来说,个人的选择永远无法满足社会的期待。

就像电影《找到你》片尾李捷感慨道:

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做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人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

张泉灵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坦言道:

我要明确告诉你的是,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背后本身就是偏见。

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文化基因有关,古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下社会有女生一漂亮,就被认为没有脑子,只是花瓶一个”,75%的男性不能接受自己女朋友胖,但女性就没这么在乎男朋友的胖瘦”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焦虑的现代人》中提到:男人在成长中会慢慢培养出一种信念,即他们如果想获得什么,就必须在生活中有所成就。而女人却明白通过爱,只有经过爱,她们才能获得幸福、安全与声望。

由此可见,社会对男女的不同期待影响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与男人不同,女性承担抚育责任很大程度是受生理条件制约,然而,在人人具有平等意识的当今社会,丈夫失去了对妻子的统治权,女性要求自身的价值需要充分体现。因此,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是女性角色焦虑主要原因。

②教育机构贩卖焦虑

朋友聚会聊天,探讨育儿经验,说到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话题,大家一致表示:一孩子报课外班越早越好,二孩子的课外班越多越好。

想想6岁之前的我田间地头抓蝴蝶、捉蛐蛐,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小孩真的是太辛苦了。

曾看到新闻报道中说山东烟台一名8岁小学生暑假要在国学、中国舞、钢琴、书法、作文、少儿口才、英语等等共11门课程中奔波。

更夸张的是有不少学生奔波在财商课、统感协调班等五花八门的时髦”课程中,令人费解的是就连有些辅导班的老师都说不清这些班是干啥的……

一位心急如焚的母亲带孩子去报外语培训班,她问工作人员: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工作人员说: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区肯定不够。”

孩子养育过程中的焦虑来源于教育机构的绑架式消费”,父母们没有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轻信培训机构的说辞,亲手导演了养育的悲喜剧”。

心理学上有个剧场效应”:在座无虚席的电影院里,原本大家看电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觉得看不清站了起来,于是后面一排接着一排的观众为了看见荧幕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只能站着看电影了。

剧场效应”是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集体恐慌,表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身为父母应当反思一下目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母亲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焦虑是否助长了这一趋势。

2、家庭方面

网上有个段子讲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谈话的区别:

和妈妈聊天:妈,我衣服呢?妈,我书呢?妈,我、、”,

和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

不得不承认,养育过程中,父母双方虽不同程度承担抚育任务,但是母亲却是重度参与者”+问题终结者”。

美国性别研究专家沃伦·法雷尔说: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拥有和政府一样强大的力量,而当家做主的都是女人。虽然男人嘴上一再强调自己是一家之主”,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更像一个来到妻子城堡的游客。”

身边的很多宝妈都表示,有了孩子后,婚姻关系矛盾的根源在于:爸爸下班后想在家里充分休息的时候,妈妈们也想休息。

有朋友跟我分享了老公哄孩子睡觉的经历:她在书房码字,听到卧室没动静了,站在门口悄悄问:宝宝睡着没?问第一遍没反应,稍大声问了第二遍:没想到传来孩子的一句应答:爸爸睡着了……

爸爸游客”的身份让年轻妈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丧偶式育儿,更有网友深刻总结道:妈生妈养,爸虽生犹死。

兹认为丧偶育儿只是从某种程度说明父亲在抚养过程中参与程度较少或者不参与,并不能完全否认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宝爸不称职”一方面出于自身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源于母亲过度保护(长期的母子连接产生的排他性,总认为爸爸做的不好)。

3、个人

①过度的认知思维模式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真正妨碍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倾向于把模棱两可、无法确定的时间看成是危机的先兆。

过度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潜在危险十分敏感(防患于未然)

想象最坏的结果(草木皆兵)

这两点在母亲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淑的宝出生两个月的时候有过一次咳嗽的经历,听到孩子微弱的咳嗽声,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没想到抱去医院后,医生只是简单地开了些止咳药,叮嘱按时服用。

几天之后,孩子有所好转,而我还是不放心,问老公要不要去医院复查一下,老公说:孩子都好了,还去复查啥?再说只是咳嗽,又不是什么大病”。

卡伦·霍妮在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只是身上出了小丘疹,或患了轻微的感冒,而做母亲的却担心孩子会死,我们称这种担心为焦虑。但是如果她的子女患的是严重的疾病,我们就称她的恐惧心理为反应性恐惧”。

换句话说,妈妈们时常焦虑是因为担心不必要的事情或者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

由此可见:在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中,恫吓我们精神的远多于伤害身体的,来自假想的远多于来自现实的。

②对自己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本我”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包括人的生理需要。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自我”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遵循现实性原则。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二胎宝妈娟子,超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妈妈(既能上班赚钱、又能照顾好两个孩子),然而从现实情况来考虑,只能退而求其次(暂时将儿子放回老家)。

娟子另一个焦虑的原因来自分离焦虑”带来的未知体验。

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他认为:

人类焦虑的初次体验来自与母亲的分离。如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焦虑,或者害怕黑暗、孤独、从根本上来说,这都是孩子在与妈妈分离后所产生的恐惧。

除了孩子,妈妈们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焦虑的概率是男性的1.7倍,失眠的比例是男性的1.6倍。而美国《每日健康》也提到:2017年《女性健康状况》调查发现,3000名美国女性中,有43%的人认为压力和焦虑是对于健康最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环境的变化,比如孩子上学、二胎、离婚、失业、财务危机等都有可能诱发焦虑,妈妈们只有了解了焦虑的成因,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甚至远离焦虑。

如何正确认识焦虑

在生活的重压下,焦虑症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但是,焦虑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适当的焦虑对人们的生存发展是有益的。

一些心理学家在做测试时,通常会把焦虑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当一个人的焦虑水平很低时,情绪会过于放松,毫无紧张感,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很差;

当焦虑水平达到中等时,情绪表现为稍微紧张但又不过分紧张,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最好;

当焦虑水平达到很高时,表现为情绪十分紧张,甚至会过度兴奋或过度担忧,出现精神疲劳和心理疲劳的现象,此时认识操作的成绩便又会降下来。

朋友说孩子去年冬天患上肺炎住院一周,出院时医生建议她:冬季雾霾、感冒高发,勤洗手能够有效降低孩子沾染细菌的可能性。

于是,她在家里制定了三要一不”原则,即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①外出进门要洗手;

②饭前+饭后要洗手;

③睡前要洗手;

④不能用湿巾代替洗手。

朋友说对于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老公觉得有点神经质”,但是坚持数周后发现:孩子患感冒的次数减少了、抚育成本(时间、金钱)降低了,最重要的是自己也很少因为孩子生病而出现焦虑情绪,真是一举三赢”。

如何化解孩子的焦虑

这个例子说明:母亲的焦虑状态不应是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

德国精神病学家认为: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换句话说,一定的程度的焦虑是有用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丹麦哲学家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年轻时火热地爱着他的恋人,以至于跟她缔结婚约。可是,经过痛苦的心理冲突,他终于又毁弃婚约,并且终身不娶。

克尔凯郭尔在爱情方面的深刻经历,成为了他此后的创作动力和源泉,他关于焦虑的专著有好几本,几乎是他本人的哲学反思。

他说:人活着不是为了拖动锁链,而是为了张开双翼。”

可见,强烈的焦虑也并不总是消极的,对于创作家而言,焦虑可以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但是对于大部人分而言,过度焦虑却影响人们能力的发挥,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呢?

如何缓解焦虑

1、女性角色定位

40岁的朱雨辰和70岁的老母亲在湖南台的热播综艺《我家那小子》中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怕孩子上火,朱妈妈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熬煮梨汤,坚持了十年。

她在节目中自豪地表示:我在家一个人抵两个菲佣!”。她不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这样的,对未来儿媳的期望也是女人就是该负责在家里主持家务,贤良淑德。

在上文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时,我们提到了角色期待”,但是性别角色还有另一个层面即角色表现”。朱妈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全职家庭主妇”,在她身上,角色期待(社会)和角色表现(个人)呈现统一性。

但是,社会鼓励人们多元化方式生存,在这个倡导个性化的时代,不管是女性重返职场还是回归家庭,我们都很难说哪一种选择是正确而另一种选择时错误的。

法学博士马建红说: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女性自身的角色定位的期待并不高,只要能与男性一道,共同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能相互包容和温暖即可,有什么可争的呢!”

社会提供机遇与挑战,也要给予女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只有更多的女性实现自立自强、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女性的价值才能完整体现,家庭才会幸福。

台湾心理学博士洪兰指出:从人类演化的角度而言,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母亲焦虑全家焦虑,母亲快乐全家快乐。

因此,夫妻双方在育儿路上,应是互相帮助和彼此成就的合作者身份。

2、改变认知模式

不做直升机式父母

当下把某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机父母”,意指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据一项育儿调查显示,有1万个在直升机父母养育方式下教育成长的成年人,约有84%的人无法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有57%的人感觉到孤独,51%的人感到焦虑。

比如《小欢喜》中的宋倩,就是直升机母亲的典型代表。从孩子选什么专业到考什么大学,母亲都计划的井井有条,这种直升机式”的操控不仅使自己焦虑,还将孩子逼入了人生的死胡同,最终,英子通过自杀才换回和母亲的和解。

直升机式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父母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在养育过程中学会有的放矢。

掌握南风法则”

在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中 :南风比北风更有威力。南风法则”不仅适应于管理,在教育上同样适用。传统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但苏洵教子”却如徐徐南风一样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此后,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

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教育孩子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与其强迫孩子学习,不如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唤起孩子主动学习兴趣。

3、改善家庭育儿模式

为了弥补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育儿教养中的缺失,北欧诸国中瑞典率先提出爸爸育儿假”这一孩子养育制度,长达一年的带薪爸爸假期”,爸爸们在孩子6岁以前,可以随便选择一年,尽享与孩子亲密相处、共度美好成长岁月。

妈妈们应认识到:爸爸也是育儿路上的合伙人,妈妈们要学会放手,鼓励爸爸参与进来。

米歇尔对丈夫奥巴马的尽职尽责总是不吝夸赞,她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奥巴马每天晚上都会和女儿们共进晚餐,并且耐心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奥巴马在第一次竞选总统期间,不无得意地说道:

我未必是一个好总统,但我一定是个好父亲,因为在长达21个月的竞选时间里,我从来没有错过一次女儿们的家长会。

俗话说,好男人是夸出来的,只有爸爸主动承担起父亲”的角色,妈妈们才有更多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比如聚会、看电影、运动,学习一些技能:比如插花、绘画等等。

一个妈妈就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她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亚里士多德说:必须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

——感谢阅读——

参考书籍:

卡伦·霍妮《焦虑的现代人》

董心洁《焦虑心理学》等

我是@淑的宝麻麻,爱好古典文学和育儿心理,左手带娃,右手码字,欢迎关注,一起探讨诗词育儿、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