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两岁闺女拿小板凳砸她爸 口中爆出“你妈子的”“你妈子的”...

还记得闺女两岁左右的一阶段,​大脑里面总是一副图像,闺女洗完澡搬着小板凳来到客厅,我还在卫生间,就听到她嘴巴里面叫:你妈子的”你妈子的”.....

当时只有爸爸在客厅。我第一反应是笑死了,想看看爸爸的精彩表情。然后我来到客厅门口,看到的一幕是小家伙举起小板凳要往爸爸身上砸,嘴巴里面还在说着之前的台词,爸爸在用手挡不让砸下来。爸爸表情起初确实精彩也蛮尴尬,然后眼看就要发火了。


(我.我.我...)


我第一反应过后,第二反应是想教训闺女,骂人是不可以的,砸人是不可以的,但是一个激灵,我们有什么资格教训她呢?她这个行为只是模仿,连本身的意义都还理解不够透彻,只是觉得好玩,或者印象比较深刻想到就做了一下。孩子何错之有呢?

妈妈,那是什么意思呀


我只能帮她手里面的小板凳劝放下来,对她说:宝宝,骂人是不对的,不好的,砸人也是不对的,不好的。前两天爸爸妈妈互相吵架骂人了,爸爸妈妈做错了,对不起。爸爸妈妈以后不骂人了。”

爸爸听完也沉默了......


然后当天晚上她嘴巴里面还说了好多次这个词,我们做的就是不予置评,当成中性词,因为她原本表达的就不是骂人这个意思。不去跟她强调这个词的好坏,她也没有兴趣纠结这个词。两岁的宝宝已经有了叛逆心理,大人越不让做什么,她越要做什么,大人表情反应越激烈,她越觉得有趣好玩,或许那样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关注。

后面几天下来,闺女偶尔嘴巴蹦一下你妈子的”,也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可能就是想到这个词就念叨了一下。我们听后全部过滤掉就当没听过。渐渐地,她讲这个词的频率越来越低。


谁激动谁就败啦

重新回溯到为什么爸爸妈妈吵架被小孩子学习模仿,可能是爸爸一直觉得孩子还小。他觉得她懂什么呢?她也不会记得的。因为我认为即使宝宝很小,即使不会讲话的时候她都能很精确的感知到父母的情绪,虽然她不会表达出来,但是她就是知道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一直主张,当着孩子的面不要探讨过于敏感的话题,不要让失控的父母完全呈现在孩子眼前。有什么事情应该夫妻背后沟通,即使沟通过程有失控的情况,事后大家也知道那不是原本互相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但是小孩子还不能分清这个界限。



每次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闺女可以单独跟爸爸玩得很开心,也可以单独跟妈妈玩得很开心,但是她不会主动要求爸爸妈妈一起陪她玩,这样可以一直持续好几天。然后几天后爸爸妈妈和解了,她会表现得特别开心。饭后散步,她会说爸爸妈妈牵牵手,然后自己再跟妈妈牵手或者跟爸爸牵手,而不是像平时爸爸妈妈一左一右跟她牵手。这样谁还能说孩子小,不懂事呢?

当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们作为新生家庭,作为年轻一代的青年,总认为自己比父母一辈开明太多,先进前卫太多,直到有了孩子,有了新一代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才会去思考:我的一些潜在的思想行为难道不是在复制黏贴老一辈父母的思想行为吗?我们的语言暴力与行为暴力的根源难道不是来自于原本各自的家庭吗?那我们又有多少资格去过多评判老一辈的思想行为,我们只能将之作为镜子,用来砥砺我们新一代家庭的成长。

认识了这个问题,我将努力成为更好的妈妈,更好的妻子,然后大家携手建立更加和谐美满的原生家庭。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