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废掉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对他不停说教

文 / 微风

这是[蜂虻]的第69篇原创文章

最近,表姐家六岁的女儿,因为害怕被妈妈说教,离家出走了。

表姐向来严格,在女儿的教育上同样如此,认为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懂事的孩子,孩子越小,越是要严格,早早养成优秀的习惯。

于是每当孩子犯错,都少不了一番厉声说教,在表姐家最常见的场景,也往往是表姐在厉声指责,倾诉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六岁的孩子在一旁默不作声。

每当我跟表姐谈起,她都毫不在意的说:她知道错了,当然不说话,不顶嘴才是乖孩子。”

但最近,一直被表姐认为乖巧的女儿,却突然离家出走了。

出走前,老师在家长会上,指出了一些孩子的缺点,表姐一如既往的对女儿进行了严厉的说教。

直到孩子不再解释,保持沉默,表姐才带她回家,并且回家后继续对女儿进行说教,要求她认清错误,做出检讨。

第二天,一向乖巧的女儿,偷偷离家出走了。在一次次惊慌的寻找中,表姐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好在最后孩子被找到,安全回到了家中。

表姐说,孩子变得沉默,是因为她一直拿自己的付出做理由,让孩子感觉到了地位差异,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对最亲近的父母沉默,不是变得乖巧,而是失去了发言权。说教其实是种地位不平等的单向交流,而亲子沟通,一定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生活中,我们总希望能与孩子友好相处,在沟通时,一不小心就超出了界限,沦为了说教式的单向沟通。

但和睦的相处,一定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只有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孩子才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教是用爱迫使孩子改正,而平等交流,是用爱给孩子以尊重。

知乎热榜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父母只会说教,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怎么会有和父母沟通的意愿?

相信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爸,我考试拿了第二,我能出去玩么?”

就差一点你就拿第一了,你怎么这么不上进?你知不知道自己哪里丢分了,现在把错题弄懂没有?快去把试卷再做一遍。”

妈,你看,我攒钱买了件白衣服,漂亮吧!”

你怎么攒的钱?我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是让你好好学习的,你怎么买这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而且你怎么买了白色的,白色的最容易脏,妈妈会很难洗。”

白色的漂亮啊!”

再漂亮学习不好,有什么用?漂亮能让你考第一吗?”

每当孩子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都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那就是否定。

常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想法,家长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不会理解我,并且越来越讨厌父母的说教,讨厌和父母沟通。

在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中,妈妈便通过不断的说教否定孩子的想法。

女儿小时候想做收银员,妈妈否定她:你怎么那么没出息啊,要当会计师,不要当收银员,那个没出息。”

女儿作文考了最高分,妈妈同样否定她:作文最高分,那又怎么样,数学才是最重要的吧,有时间在那写什么作文,你还不如多算点数学题。”

女儿想去读中文系,妈妈再次否定她的想法:你去读中文系的话,你爸妈脸就被你丢光了。”

女儿想让妈妈注意休息时,结果又收到这样的回答:你不好好念书,我怎么休息?”

林茉莉最后在妈妈不断的否定下选择了跳楼自杀,她感觉父母并不爱自己。

直到林茉莉自杀之后,妈妈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对女儿的内心很陌生。

《正面管教》中曾写到: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的话,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

说教是一种否定,孩子往往没有完善的对错观,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来自情感和情绪的理解。亲子间的沟通阻碍,也往往不是来自激烈的冲突,而是形成于否定的日常,只有少说教,多从情绪和情感上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和孩子相处。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之前,应首先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而说教,则恰恰相反,在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之前,便用优秀的标准对孩子不断说教,想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成功人士。

北大留美硕士王猛曾发表一万五千字的长文控诉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在他人眼里,王猛被父母教育得特别好,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录取,读完本科又考入美国排名前50的研究生……

但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培养出他完整的人格,王猛性格敏感,自卑,不善交际,在一万五千字的控诉中,多次表明父母的爱是在控制和伤害自己。

并且父母忽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自己遇到问题向父母求助时,父母也是用自己的想法来说教,根本不理会他的感受。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王猛12年不回家过年,拉黑父母六年,发万字长文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网友在评论中感慨:孩子活成了父母想要的孩子,而父母也活成了孩子厌恶的父母。”

在长期的说教下,王猛父母把过多的目光聚集在孩子的优秀上,却对孩子的内心变化视而不见,等他们反应过来,却早已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陌生人。

我们希望孩子变得卓越,但并不希望成为他内心的路人。

如果我们教会了孩子优秀,却没能赋予他完整的人格,无论孩子多优秀,教育都是失败的。

相反,如果孩子接受了良好的人格培养,无论优秀与否,他都能用豁达的目光看待自己。

优秀不是人生的唯一路径,但人格的修养却是每个人的必由之路。

对父母来说,最成功的教育,并非是教会了孩子优秀,而是让他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社会,而不是用社会的标准去对孩子不停地说教。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呵护,在平等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

/今日推荐/

责任编辑x花酱 值班编辑x拧发条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