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不得不关注的教育隐忧

别人家孩子”是父母创造的一种教育现象,常见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别人家孩子是大多数父母的口头禅,但就在父母习以为常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我们的儿童承受着我们不曾想象的压力和痛苦。生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之下,很多孩子看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温暖,别人家的孩子对他们来说仿佛就是一个无法挣脱的噩梦,给本应欢乐的童年蒙上灰色的阴霾。我们应当重视别人家孩子”这一教育现象,重新发现被我们忽视的儿童,消除阴霾,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别人家孩子”:一个被符号化的认知标签

父母常常将自己家孩子与在某一方面表现最优异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孩子作为某方面最优品质的代表得到了父母的高度认可,父母将其作为与自己家孩子比较的最佳参照。而这些孩子是别人家的,是父母在儿童日常教育活动中比较筛选出来的,是父母期望中好孩子的现实表征。经过父母认知加工后的别人家孩子”在愈演愈烈的比较与竞争趋势下,逐渐地不再单指某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别人家的孩子汇聚成一股别人家孩子”的教育现象流,听话懂事、能干乖巧、学习成绩优异、特长爱好广泛等成为别人家孩子”的标签,别人家孩子”被符号化了。

二、别人家孩子”:符号背后的教育隐忧—心理挫败

我们常常能看到,当父母当着孩子训说别人家孩子怎么样时,孩子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地沉默,孩子的自我被别人家孩子”撕得粉碎。

孩子是父母的另一张名片,父母将儿童视作自己努力的产物,孩子凝结着自身的智慧与能力,父母常在无意之间将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比较往往揭示出儿童的不足和缺陷,自己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产生的差距代表着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这种差距产生的结果是父母把自身的不足或缺陷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对自身期望转而迁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焦虑。

另外,将孩子的缺点与群象性的别人家孩子的诸多优点进行比较直接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焦虑,完人性的发展要求对身心发展水平有限的儿童来说是不可行的,必然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心理挫败感。儿童生命历程中遭遇的竞争”与比较”,儿童越是满足他人对于他的期待,就越是失去自我”的主体性。由别人家孩子”带来的挫败感会严重打击儿童的自信心,看到的始终是别人的背影,听到给别人的掌声,儿童会失去发现自己的眼睛,否定自我、迷失自我,导致儿童自我异化,影响儿童自我认同。

三:、做最好的自己: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转向

要实现别人家孩子”的教育转向,父母就不应当只把眼光集中在别人家孩子身上,父母应该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孩子,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质与能力,让孩子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让真实的儿童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做最好的自己。

(一)发现真实的儿童

我们的父母需要一双发现儿童的眼睛,看见儿童真实的状态与需要,让儿童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儿童在他们热爱和擅长的领域做最优秀的自己。发现儿童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发现儿童让我们看见儿童的内在,尊重儿童内在的自然成长,消除父母的成人主义儿童观,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理念。

发现儿童的根本是发现真实的儿童。儿童就是儿童,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儿童不是存在于父母观念中的儿童,儿童有着自身真实的状态与需要,我们的父母需要祛除对儿童认识的错误影像,发现真实存在的儿童。发现真实的儿童,要求父母既要看到儿童的优点长处,也需要接纳儿童的缺点与不足。发现儿童的长处需要从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出发,发现儿童所喜爱和执着的事情,不把父母自己的喜好、别人家孩子的特长强加给孩子。

(二)尊重儿童个性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特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轨迹,然而儿童个性发展却被限制在现代化社会规模化、统一标准的教育模式中,别人家孩子”就是一种外在一致的标准要求,将儿童看作统一零件做标准化的加工处理。

而实际上,儿童个体独特性要求父母尊重儿童个体个性,尊重儿童的个体性需要。儿童个体的需要不等于父母的需要,也不等于别人家孩子的需要,是源自儿童内部成长发展的需要,父母不仅要尊重儿童个体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儿童成长。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更不可忽视儿童的自主性,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父母应当给儿童机会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不要替孩子做出决断与选择,给予儿童自主发展的机会。

(三)来自儿童内在成长的评价

在别人家孩子”现象中,父母对孩子进行外在的、横向的比较极易损伤儿童的自信心,容易使儿童产生心理挫败感。消除父母以别人家孩子来评价自己家孩子的思维模式,需要父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个性差异,从儿童内在发展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评价儿童,以来自儿童内部成长的评价为主要方面。

总而言之,儿童需要来自父母的积极肯定,而不是一味地比较与责备,父母应当以儿童内在真实状态为出发点,让儿童与自己进行比较,对儿童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评价与反馈,这样的评价才是对儿童成长的最好鼓励和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