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有一种永远喂不饱的”饿“,就是老人觉得孩子饿

文 | 欢乐成长录

老人辛辛苦苦给我们带娃,本应心怀感恩之情,不容挑剔,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老人与我们育儿观念的不同,会产生一些小摩擦,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这几年我家老人在帮助带娃的过程中,最热衷最有动力的事就是给孩子们做吃的,长期以来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焦虑——总是觉得孩子没吃饱!

吃饭场景

老人对小孩子大多是宠爱不已的,他们的溺爱表现在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能让自家孩子受一点委屈,而且特别喜欢让孩子多吃点。除了一日三餐,平时还喜欢准备各类点心,只要看到孩子喜欢吃,吃的开心,他们自然也就开心了。我家隔辈带娃,最大的矛盾就集中在孩子的吃上,以下场景就是我家曾经的常见风景。

场景一、规则无所谓,只要孩子吃就行

老大两岁半的时候,总是不好好吃饭,只想着喝奶,于是我给孩子规定,若想要喝奶就得好好吃饭,但这个规则总在老人的实际操作中被屡屡打破,那天晚上孩子又不好好吃饭了,正好孩子祖辈们和爸爸都在家,为了让孩子知道没有人可以护着他,也给孩子姥姥姥爷一个下马威,我那天非常严肃的跟孩子说;按照规则,不好好吃饭就不能喝奶。”孩子已经习惯了平时的破例和祖辈们的百依百顺,不假思索就随口答应了,我也就没强迫孩子吃饭随他玩去了。到晚上8点左右孩子肚子饿了要喝奶,我马上拦住了要给孩子冲奶的姥姥,那天晚上孩子哭了很久,最后哭累了就睡着了。那天晚上,我的心在孩子的哭声和姥姥的骂声中左右摇摆,但是理智最终战胜了我的感性。

第二天早上老大醒来,问他要不要喝奶,没想到老大居然说:我先把早饭吃完了再喝。”当时我和姥姥都被感动了。

场景二、孩子刚拉完,姥姥就担心孩子饿了

最让人脑洞大开的事情就是——孩子吃完饭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如果拉了臭臭,姥姥都会很关切的过来问孩子:”宝宝,你肚子饿了没?刚开始,我还会很不解的问:不是刚吃完吗?但是姥姥却振振有词地答:孩子不是刚把肚子拉空了吗?”本想跟老人好好解释一番,可到最后落了个你不懂”的结局。

场景三、姥姥说:一定不能让孩子哭!

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老二哭的时候就会使出吃奶的力大声的闹,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哭到高潮就会吐,这一吐不打紧,可是把姥姥着实给心疼的——这孩子好不容易吃点东西,又给吐出来了,怎么长哦?于是我妈给我立了一个规矩:批评孩子可以,但不能让他哭!结果他吐了就不会长竟然成了姥姥庇护孩子的理由。

场景四、吃饭时间=电视时间

为了让孩子吃饭,姥姥每次答应孩子吃饭的时候可以看电视,刚开始这个方法的确能够很好的激励孩子好好的吃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慢慢的发现喂一顿饭的时间比以前长了好多,原来孩子为了看更长时间的电视,一口饭放在嘴巴里咀嚼半天,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来喂完一顿饭的时间现在连1/4都喂不到,为了孩子的视力,最后果断地拒绝了这种方法。

原因剖析

一、安全感缺失

我妈和大部分老人一样在自己的童年阶段都经历过粮食紧缺,对食物看的无比珍惜,因为深切的体会过饥饿的感觉,所以他们不会让小辈重复自己的艰辛过往,只要孩子想吃,他们就一定会满足。虽然现在并不是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了,但这样的观念还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最著名的科学家们对荷兰近代史上的一次严重的饥荒进行了研究,荷兰人称之为”饥饿的冬天,饥荒期间,不仅婴儿死亡率上升,婴儿发育迟缓也是非常普遍。科学家们发现,经历了那次饥荒的人,普遍存在心理高压,内心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美国普林斯顿心理学家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说,物质贫乏对人的心理压力,会让人从此陷入一个思维陷阱,不能自拔,这便是心理上的”贫困病。

他们不安全感的表达形式,常常表现在对事物的存储和对物质的拥有方面。比如喜欢把吃的东西一大袋一大袋地放到冰箱里,常常发霉过期了也不知道,又比如强烈地把东西占位已有,热衷于储蓄,舍不得花钱.......这些都是老人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同时科学家们也发现,尤其母亲们,常常会有让孩子吃饱穿暖的强烈焦虑。那么表现在中国色彩地带孙上,便有了各种手段哄骗,为了让孩子吃而追着喂食的老人,因为经历过缺乏和贫穷,老人们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带孙的老人要把食物想法设法塞进孙辈嘴里才算踏实。

这是他们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毫无意识地强加到了孙辈身上。他们各种耍手段哄骗孩子吃饭,其实满足的是自己的心理需求,这便是”把自己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典型。这些老人们的做法,其根本原因也是出于真爱。

二、育儿观念落后

老人由于自身成长经历和对现代科学育儿认知的不足,对孩子的爱往往体现在孩子的生理需求上即吃饱穿暖。根据选择性心理,老人在生活中会选择性注意到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忽略其他方面,就会不断地通过给孩子提供食物来满足孩子。

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部分。选择性注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同自己已有观念或立场一致的内容,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内容。

三、控制欲望

希望孩子多吃点,能够跟的上营养需求,也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这样的出发点本身没有错,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有的老人控制欲很强,看到孩子吃的少,吃的慢,心里就着急,甚至恨不得给他们灌进去,用最迅速和最省事的办法完成吃东西这一过程,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承受度,由于孩子小反抗能力不足,往往只能被动接受。

即便现在大部分人们都在喊着要减肥,但在老人眼里,孩子是不存在体重超标的问题,胖点才好呢,减肥这么伤身体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他们不懂得儿童肥胖背后存在着健康隐患和孩子长大后因为身材甚至会遇到不便和歧视。

四、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其实就是一种孔雀心理”,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人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老人们在一起带娃除了家长里短的聊天内容外,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就是将自己孙子的生长情况与小区同龄的孩子相比,身高和体重往往成了几岁小孩子最自然的比较指标。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外,营养的供给是影响孩子身体素质和后天长高的重要因素,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在攀比中能获取更大的优势,让孙子们吃饱吃好就成了老人们默默努力的方向了。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老人们退休后离开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到另外一个地方带孙辈,在带娃的过程中,老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老人唯一能够主宰的方面只有孩子的饮食,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老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尽可能的吃饱吃好!

解决方法

一、与老人沟通,达成共识

既然老人带娃已经成了无法逃避的现实,唯有勇敢正确的面对,与老人好好沟通,达成共识才是解决两辈带娃矛盾冲突的第一步。

首先让老人明白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他们童年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现在儿童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吃不饱,而是营养过度导致的肥胖问题。儿童肥胖不仅会给孩子造成生理上的疾病,也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同时收集一些权威的数据和实际案例让老人信服。

相信任何老人都是真爱着孙辈的,对孩子任何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因为爱,如果老人明白了过度饮食带给孩子的伤害,老人就会有觉知的改变这一点。我妈后来对两个孩子在饮食方面的态度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二、父母主导,建立规则

老人与父母相比有更多的育儿实践经验和耐心,加上他们生活中主要工作是带孩子而不需要被其他的事情所牵绊,所以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给孩子喂饭。作为父母一定不能怕麻烦要有耐心多带孩子,成为孩子教育中的主导者,同时还应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及时建立规则。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相对于其他时期更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心理过程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这时期即称为敏感期”。

处于社会规则敏感期的孩子岁数一般为2——4岁,当你提出一个规则,不要这样做”的时候,他/她想知道这个规则的边界在哪里,做到什么程度是允许的,什么程度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会一遍一遍的试探他们需要遵守规则的边界,并且一遍又一遍试探父母的底线。孩子们会在三番五次的实验”后在内心建立自己的规则边界。内心规则的建立绝不会是非常迅速的一个过程,孩子们会反复企图破坏规则,寻找边界。此时父母只需坚定并且始终如一的表达给孩子你定下的规则,就可以了,不需要惩罚,不需要打骂。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按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三、借助权威,帮老人树立科学育儿观

借助第三方权威或知识有时能帮到忙,比如家里刚好有医生或老师等权威声音,科学的电视节目或知识的传授。同时应鼓励老人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识,为老人推荐和提供好的育儿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四、肯定老人的付出,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有研究发现,那些喜欢跟年轻人对着干的老人,他们常常有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就是寻找他人的认同感,有些老人便表现出在带孙儿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果年轻人不能理解老人的这种心理需求,便会导致矛盾化。不管老人的理念和我们存在何种差异,都应该肯定他们对家庭的贡献和价值,节日的一份礼物或平日的一声谢谢都能使他们开心满足。

虽然隔辈带娃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问题,但只要两辈人之间多沟通多包容就一定会迎刃而解,毕竟家是讲爱的地方。

更多育儿知识请您关注@欢乐成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