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们来试试吧”,看泰国母亲如何激发孩子创造的潜能

记得有一篇报道,说在美国,有一位妈妈状告孩子的幼儿园,因为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老师教字母O”之前,把这个字母想象成苹果、小嘴巴等。

但在幼儿园的老师教了她之后,她就只说是字母0”了!孩子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老师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压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因而起诉幼儿园。

这个官司引起很大的关注。最后,法院判决那位妈妈赢了!这个案例让人震动的不是法律层面的东西,而是他们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尊重和苦心保护。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若父母、老师、孩子结成一体,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引导与开发,必能使其大大地提高。安徒生童年时经常一个人发呆,父亲就教他做木偶玩,从那以后,他迷上了玩木偶,经常一个人玩木偶戏,编故事。

(童话大王—安徒生)

他文学的种子就是在那样自由而温馨的环境里破土而出的,14岁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取得成功。成为童话大王。

1

来自泰国催泪的家庭教育短片《豆芽》。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诉说着不简单的力量。

小女孩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一次她和她妈妈一起去菜市场。小女孩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在看,妈妈注意到了,便问她:Ju,你在看什么呢?”原来小女孩Ju看到了豆芽摊位上有许多人在买豆芽,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妈妈回答她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这时,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妈妈的回答是:嗯,我们试试。”简单的一句回答便体现了妈妈对女儿反应的思维。与之对比的,我们可以想到,常见的几种反应:

别闹了,家里又没地方种豆芽”

现在我们没钱种豆芽”

种豆芽干什么,我们又不会种”

好好读书,别管什么种豆芽的事情”

于是Ju就和她妈妈一起种起了豆芽,她们在家里的阳台上放置了一些篮子,开始种豆芽的尝试。但是没想到的是,豆芽都枯死了。Ju和她的妈妈看着枯死的豆芽苗,都很伤心。没想到,这时妈妈的反应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于是她们找来了一本种豆芽的书。开始研究关于种豆芽的方法,

在改进了种豆芽的方法之后,小女孩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妈妈的回答总是充满力量,我们试试”。

但是,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小女孩和妈妈陷入了沉默。

面对第二次失败,母女二人选择了寻找问题所在。她们发现,原来是没有按时浇水。

于是,母女俩收集了许多废弃的塑料瓶。将水瓶串在木杆上,并戳上洞,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

(将水瓶串在木杆上)

面对第三次尝试,女儿问妈妈,它会成功吗?”妈妈的回答充满自信,我们试试”。正如短片中的Ju所言: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这养料不仅帮助豆芽成功长出,也帮着小女孩Ju的好奇心发展。

Ju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简直乐开了花!

妈妈看到开心的Ju,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小女孩似乎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妈妈说我们试试!”

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有原型的,她就是Netnapa Saelee。

她获得了一份奖学金,现在正在瑞典做研究。

这都多亏了她的妈妈。

2

当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未认识完全,一切对于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因此,宝宝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父母不应该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反而要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你要知道:孩子看到种子破土而出时的那种欣喜,绝对不是做几道题获得的成就感能取代的。孩子在大自然中看花儿败了又开,鸟儿飞来飞去,他们在自然中摔跤、流汗,在草地里打滚,大喊大叫,他们获得的认知一定比上识字班得到的多。

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阅读、旅行、看展览、听音乐会。在看起来”无用的事情上浪费”些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领会生命与生活之美。

3

家长内心的焦虑和恐慌感,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其实大可不必,能心无旁骛地、像做梦一样地做喜欢做的事,本来就是童年才有的幸福特权。对孩子多一点信任,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见多识广,有主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长大后不易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毕竟时间还有那么长,让我们陪孩子一起”做做梦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袋鼠想学】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