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爱惹事社交能力差?教他ICPS,4步化解冲突与小伙伴和平相处

昨天晚上带儿子可乐去夜跑,到小区广场时,看到两个差不多5、6岁的小朋友在大声争执着什么。爱凑热闹的可乐一溜小跑就凑过去了。原来是小区的石头和宁宁,两个小家伙本来在玩足球,说好一人守一次门的,但石头迟迟不进球,这让一直在守门的宁宁很不爽。宁宁建议改成每人踢10分钟,但石头却不干了,结果两个小家伙就吵起来了。而站在远处的石头奶奶和宁宁妈,也没打算介入两个小家伙的战争,宁宁妈说他们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哪知两个小家伙,越吵越激动,竟然推搡了起来,这时宁宁妈才慌忙跑过来。

孩子爱惹事社交能力差?教他ICPS,4步化解冲突与小伙伴和平相处

宁宁这孩子在院子里算是比较出名的,他跟很多小朋友都玩不到一起,平时沉默寡言但倔起来谁都没辙。宁宁妈经常抱怨这么不合群,以后上学可咋办?”我观察过一阵宁宁,发现这个孩子内心很敏感,但偏偏摊上个大而化之的妈妈。就像他和石头发生争执,他其实是渴望多跟跟石头玩一会,但孩子表达能力毕竟有限,再加上一旁袖手旁观的妈妈,迫使他不得不坚持自己的立场。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社交能力差,而是家长对待孩子社交的态度,给了孩子错误的信号,反而损害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遇到社交困境时,家长常见的错误方法。

第一类,放任自流型。比如,宁宁妈。

这类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他们认为:孩子必须学会自己出里社交中的冲突、困境,干预太多会让孩子失去主观能动性。这种做法在日本非常被推崇,校园里非常常见。日本的教育很讲究团队精神,他们从孩子很小就让孩子去适应团队生活。所以,在日本校园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小朋友争得面红耳赤,即便老师站在一旁也会袖手旁观,他们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冲突。孩子们也能在一次次冲突中了解和”对整个团队的作用。

但这样做其实需要一个前提,孩子必须是有了一定的同理心,并能够分辨对错。而对一个只有5、6岁的孩子,你企图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这并不现实反而更容易让矛盾升级。

第二类,是过度控制型。

ICPS

这类家长的特点是喜欢独断专行,他们希望孩子听话,喜欢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尤其擅长用命令式口吻告诫孩子。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跑了,正在伤心哭泣。控制型家长就会说:我数三下,1、2、3,不许哭了,有什么好哭的?有本事你自己抢回来啊!”他们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们不知道孩子可能是力气真的不够大,也可能只是单纯的不想和人发生冲突而委屈。

过度控制型父母,很容易让孩子因为担心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而恐惧社交。

第三类,是讨好贿赂型。

宁宁妈

这类家长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一旦孩子陷入社交困境,他们就会立刻用别的事情打岔过去,生怕孩子陷在悲伤的情绪里。

比如,孩子正在伤心小朋友踢球不带他,讨好贿赂型父母就会立刻说没事,爸爸再给你买一个更好的球,到时候我们也不带他们玩!走咱们现在去选球。”

他们看似在安抚孩子的情绪,实则是纵容孩子的脾气,讨好贿赂型父母最容易培养出目中无人、骄傲自大的孩子。这类孩子在今后的社交活动中会非常吃亏。

孩子社交遇到困难,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上面我们说了阻碍孩子社交的3种父母,那么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积极社交呢?答案是:培养型父母。所谓培养型父母”是指,社交过程中父母会教给孩子怎么做,而不是替他做。培养型父母会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走出社交困境,而不仅仅是袖手旁观,或顾左右而言他。他们往往会使用ICPS方法引导孩子走出社交困境。

宁宁妈

▼什么是ICPS?

ICPS(Interpersonal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全称是人际认知问题解决”。 但由于它普遍适用,这样专业的术语并不利于传播,于是家长们将其简化为(I Can ProblemSolve),即我能解决问题。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在她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提出来的,它最早的意义是引导孩子思考,主动解决人际冲突。默娜·B.舒尔博士及团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具备ICPS”能力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更低,同时更懂得体谅他人。因此,ICPS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社交领域。

▼ICPS具体实施步骤

知道了ICPS的概念,我们接下来看看ICPS的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问题所在(identify the problem )。一旦遇到孩子社交困难,家长不用急着给孩子解决方案,而应当先搞清楚当下的问题。这一步骤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家长面对孩子社交问题时,第一时间的反应往往是去干预,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丧失自己对社交的认知。比如,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分享,但实际上这不是分享的问题,而是别人抢我玩具,我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如果不明确这个问题,孩子在今后碰到侵犯自己所属物的情况时,依旧会不知所措。

宁宁妈

一开始让孩子认识到问题所在其实很难,所以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练习一些能够帮助孩子表达的词语。比如:是/不(没),和/或者(还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后,现在/以后(稍后),相同/不同;这些词语虽然家长会经常用到,但更多的时候是带着父母权威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你现在应该怎么做,以后应该怎么做。而我们这里说的词语练习,更类似一个小游戏。比如:

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是大姐姐,不是小妹妹,还不是大哥哥,还不是什么呢?”,这个是西瓜,不是苹果,也不是香蕉,还不是什么呢?”多问几个还不是,同时用中音读是XX”不是XX”,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

你也可以跟孩子说你想吃葡萄,还是火龙果,或是葡萄和火龙果一起?”,通过练习和/或者(还是)”这组词,帮助孩子考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的,可以通过练习一些”和所有”,帮助孩子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所有时间都管用;通过练习之前/之后”,让孩子理解事情的发生时有因果关系的;通过练习现在/以后(稍后)”,让孩子懂得等待的力量;通过练习相同/不同”,让孩子明白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等等。总之,就是家长可以在平时通过一些字词游戏的方式,锻炼孩子多维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二,引导孩子同理心思考(understanding feelings )

我们常说的共情,其实就是同理心。当孩子社交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理解他人、换位思考拥有共情力,能让孩子很快从负面的社交情绪中释放出来。心理学上认为,一个懂得共情的孩子,一定是在生活中被父母爱和接纳的孩子,倘若父母平日里就用冷漠和粗暴对待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就很难拥有同理心。所以,锻炼孩子社交能力,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就要求父母能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哪怕孩子很愤怒,家长也要尽量保持冷静,如果不行先离开一会,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用类似你刚才很生气/很伤心…,是因为妈妈不让你看电视吗?”的语句,将孩子拉出情绪风暴。

袖手旁观

一般而言,孩子3岁左右父母就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情绪识别和感知了。

①首先,你可以在平时对话时,加入一些情绪用语。比如,妈妈今天很开心,因为能提前下班回家陪宝宝”宝宝,太晚了你还不睡,妈妈有点失落”等;

②其次,可以带领孩子判断他人感受。比如,给孩子看一些有表情的图片,让孩子辨别喜怒哀乐;或用不同的音调跟孩子说话,让孩子听家长的情绪等,

③最后,可以多和孩子讨论感受。比如,平时在读绘本时,可以加入一些情感元素并进行讨论。就像可乐小时候,给他读《牙虫大搬家》,每次读到牙虫一家的房子被连根拔起,我都会问他,如果你也没有房子住了,会不会很难过,很伤心?”慢慢地,他自然就懂得了伤心、难过的含义。

引导孩子用同理心思考,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只有理解了别人感受,才能在做事情时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慎重选择,谨慎决定。

第三,寻求多种解决方法(ways of thinking )

前面两步其实是为了解决问题打基础,到这一步才开始真正解决问题。这一步父母就要尽可能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寻找多种解决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思考过程比思考结果更重要,所以父母不要随意评价孩子想出的办法,就算不合理,也不要急着说明解释。

ICPS

你可以通过故事接龙的方式,引导孩子发散思维。比如,你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类似你最喜欢的球被别的小伙伴拿走了,要怎么办?”,鼓励孩子自己说出答案,如果条件允许,当着孩子的面把答案写下来。继续鼓励孩子说出另一个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解决呢?”,如果孩子说不出,家长可以适当的引导,比如我觉得你之前说的都很多,你看,如果你不喜欢别人拿你的球,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玩具带出去,对吗?”。平时,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模拟一些社交状况,让孩子发散思考。

第四,考虑结果(estimated results)

宁宁妈

因为孩子想到的解决办法很可能有不合理的,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考虑结果,掌握因果思考的技巧。这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如果采用某个方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比如,还是孩子喜欢的球被别人拿走的问题,孩子给你的第一个答案,很可能就是抢回来”,这时你就要让孩子知道抢”这个动作的后果是什么,很可能是小伙伴以后不跟玩了,也可能是小伙伴也不会把他的玩具给你了。总之,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后果。

这个能力,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场景对话进行锻炼。比如,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你一直看电视,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晚上不刷牙,会怎样?”这样的练习,会鼓励孩子思考事情后果。

ICPS使用实例

孩子被小伙伴打了

孩子:妈妈,我被打了。家长:谁打你了?孩子:牛牛家长:什么时候打你的?孩子:刚才在楼下时候。家长:明天我找他妈说说。

分析这段对话,就会发现,从开始就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对问题思考。这不是ICPS。

真正的ICPS:

孩子:妈妈,我被打了。家长:谁打你了?发生了什么事?(弄清事实)孩子:牛牛打我。家长:那你一定很难过,他无缘无故就打你了?(关注孩子感受,鼓励孩子思考原因)孩子:不是,他想玩我的滑板车,我没让。家长:哦,你的滑板车不想让他玩,所以没借给他,他就打你了?(确认孩子感受)孩子:不是不想,是我自己还没玩够。孩子:妈妈懂了,你没玩够才没借给他。如果你是牛牛,你会失望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孩子:会。家长: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我可以让他先等一会。家长:嗯,这个办法不错,妈妈帮你记下来。还要别的吗?(显得正式,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孩子:先让他玩5分钟,我在玩家长:这个办法好棒.......

最后想说,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一直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人际冲突。那么ICPS就是身为父母的你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