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挨打不敢还手?不是孩子没出息,是你教育方法有问题

游乐场里,两个小孩在滑梯的入口处推搡起来,都想第一个滑下去。个子高的孩子被个子小的孩子推倒了,个子小的孩子滑下去了,个子高的孩子坐在滑梯口哭了起来。这时候爷爷出场了,对着滑梯口的孩子骂了起来,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连比你矮的小孩都欺负你,别人打你不会还手啊”,孩子听到哭的更伤心了。

看到坐在滑梯口一直在哭的孩子,我很心疼。作为妈妈,我们都会紧张孩子会不会被欺负,看到校园霸凌的新闻,我们也很容易代入其中,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成为那个被欺凌的对象。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游乐场里的那个爷爷一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心疼不已,情急之下,说出更伤害孩子的话来。

其实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喜欢打闹,特别是男孩子,好兄弟见面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对战一番,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他们玩的不亦乐乎。即使前一秒因为谁把谁打疼了怄气不理谁,转眼就又好得跟亲兄弟一样。把孩子间的游戏说成欺负,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

在定义孩子的行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欺负呢?

01 什么是欺负?怎么区分欺负?

英国伦敦大学歌穗史密斯学院的彼得·史密斯教授提出,欺负是力量较强的一方对力量较弱的一方所实施的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

一个10岁的孩子和一个3岁的孩子起了冲突,10岁的孩子动手打了3岁的孩子,就是欺负。如果两个5岁的孩子,身高相仿,体重相仿,势均力敌,这两个孩子打闹起来,说欺负,就有点上纲上线了。

当然,年龄和身形,不是区分看是不是欺负的绝对条件,是不是欺负,要看行为产生的后果和对孩子的影响。孩子被同班小朋友打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不想去上学,不敢出门,如果家长这时候还套欺负”的定义来判断是不是欺负,就真成笑话了。

区分孩子间的行为是不是欺负,家长需不需要参与,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行为的直接感受人,是不是被欺负了,要看孩子的表现和感受。因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滞后于行为能力,所以孩子间的冲突,很多时候会简单粗暴的动手,而不是用嘴。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信奉的是能动手就不吵吵”。

孩子间的小摩擦,谁抢了谁的玩具,谁推导了谁,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就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小摩擦是不需要大人做法官的,孩子会自己调整情绪,调整和伙伴相处的策略。如果孩子像大人求助,情绪很低落,家长就需要参与了。

安全是大前提

是放手让孩子玩,还是做到360度无死角监控,我们要事先做好判断。

比如,几个同龄的孩子围在一起玩乐高,玩过家家,玩变形金刚,孩子身形相差不大,周围也不存在尖锐的可能有危险的玩具或工具,判断环境基本安全,我们就可以稍微放松些。

孩子们可能会对谁玩擎天柱有分歧,对谁扮演爸爸有想法,这都是正常的冲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可能会动手,谁力气大听谁的,可能会用划拳的方式决定,谁赢了听谁的,这都是他们小圈子的游戏规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不妨适当的延迟出现”,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说,孩子年龄差距比较大,大的孩子十来岁,小的只有两三岁,我们就不能完全放任他们自己玩,毕竟,这样的情况下,万一遇到什么突然事件,大孩子在体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我们就需要时刻做好准备,隔离可能的危险。

02哪些孩子容易被欺负

父母懦弱怕事,孩子容易被欺负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额外老实,懦弱怕事,孩子也容易被欺负。

老家有户人家,男人又瘦又小,特别老实,不管和谁家有了矛盾,都是忍气吞声的那种。男人的老婆有间歇性的精神病,大部分时间都正常,发病的时候就在家里乱摔东西。他家有两个女儿,经常被村子里其他的孩子欺负,比如故意拦路不让她们走,抢她们的东西,撕她们的书。甚至有一次几个小男孩直接把她们俩拦在家门口,她们的爸爸看到了都没管,背着锄头就去下地干活了。欺负人的孩子更加有恃无恐。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里,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列为人类最基础的需求。安全感这三个字,也经常出现在育儿书籍里,书上都说,孩子的安全感,大多来自于妈妈,来自健康和谐的家庭。

安全感到底是是什么呢?对孩子来说,安全感就是他的底气,是他拒绝别人的底气,是无论发生了什么背后都有靠山的底气。

回到文章开头游乐场那个被推到的小男孩身上,他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被推倒,不算什么大事儿,体育比赛都有输有赢,何况小朋友间的推推搡搡。但爷爷却把小男孩正常的胜负”行为变成了孩子没出息。再有类似的情况,孩子可能连哭都不敢了,也不敢把发生的事情告诉家长,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真的变成被欺负的人。

身体虚弱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还有一种容易被欺负的孩子,就是和普通人看起来不太一样的, 比如偏胖的孩子,高度近视的孩子,身体虚弱的孩子。

提到这个,让我想起《蝇王》里的猪崽子。猪崽子出身低微,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戴着眼镜,还是个小胖子。他喜欢思考,在荒岛上,他提过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保护篝火不灭作为求救信号,建立安全的居住环境抵御恶劣天气,但他的建议总被忽略,他总是被小伙伴们无情的嘲笑。如果猪崽子像杰克一样有强健的体魄,或者像其他猎手一样能果敢的反击,猪崽子也许能摆脱被嘲弄,最后被巨石砸死的命运。

作为父母,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被欺负的那个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有意识,更有能力保护自己。

03 让孩子不被欺负,父母责无旁贷

首先,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学专家陈忻说过:只要我们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感受,及时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对来说稳定、良好的环境,就不需要时刻担心他们会缺乏安全感。”

无条件的爱孩子,接纳孩子,让孩明白,天塌下来还有爹妈顶着。无条件爱孩子,不等于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孩子被欺负了,我们都心疼,但如果孩子欺负了别人呢,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护犊子。

有一次,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俩人吵起来,还动手了,被对方大人发现,及时拉开了。两个孩子就开始大声辩论,谁先动的手,谁把谁打疼了。两个人都宣称是对方先动的手,针尖对麦芒,不肯相让,但又确实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找到真相。俩人互相道歉,草草了事。

孩子还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我轻轻抱过他的头说,妈妈相信你,是他先打你,你才打了他。”孩子听到之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刚才桀骜不驯的样子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委屈受伤的小男孩。

很多时候,真相是无法完全还原的,公道也不是永远都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对孩子来说,外界的否定或不公平的对待固然是伤害,但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质疑和不信任,才是更大的伤害。

第二,教育孩子要留有余地。

经常有家长诉说,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孩子打人不好,孩子很听话,从来不打人,这也导致孩子经常挨打,也不敢还手。

还有的家长,直接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有个远方的表弟,小时候他爸就告诉他,如果你跟别人打架,把别人打坏了,我该赔钱赔钱,该带人去医院就去医院,如果别人把你打坏了,回家我再打你一顿。”在这样的教育下,小表弟练就了一身打架的好本事,三天两头把人打到医院,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混混。

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给孩子建立了非黑即白的概念,让孩子束手束脚,陷入误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留有余地,讲清楚原则,具体行为可以灵活应变。

面对该不该打人,被打之后要不要还手的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对孩子来说,选择要不要打的前提是保证自身安全。被打了,还手的前提是自己能打得过,最起码势均力敌,如果实力相差悬殊,就不能打回去,而是趁早离开危险的地方,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寻求帮助。

第三,提前演练各种可能场景,尊重孩子的选择。

仅仅告诉孩子原则是不够的,只有原则,没有行动的方法,孩子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带孩子演练各种可能出现的场景,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应对可能的危险。在孩子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感觉到不舒服的时候,能勇敢的说不,能有合适的反击方式,能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事后懂得寻求帮助。

在美国教育专家赛西•高夫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孩子的生命中,父母发出的声音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能力、更有幸对孩子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评价引导孩子成长为理想中的形象。”

父母要做的,是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是让孩子坚信,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无论遇到什么不公,家是你永远的港湾,我们的爱一直都在。有底气的孩子,运气才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