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育孩子的“潜规则”:6岁前,父母的话是黄金;12岁后,是垃圾

"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分享)

育儿也有一套方法论,父母如果能够掌握要点,取得的教育成效往往是事半功倍。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存在一个教育效果的分水岭: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话是圣旨,特别以下几句话堪称黄金般贵重;而等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所有话在他们眼中都是垃圾,因为12岁一是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由于激素分泌的影响会更加叛逆,二是此时孩子的性格和三观基本形成,为人处事有自己的一套风格,因此受不了父母的指指点点。

我国著名的育儿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也曾指出: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因此,在孩子的接受期(6岁之前)、过渡期(6岁~12岁)和敏感期(12岁之后),父母都应该做好准备,最好是在接受期趁早教育,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一、接受期(6岁之间):教育孩子要趁早

孩子就像是一个小树苗,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终会长大,但是是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还是一个盘根错节的歪瓜裂枣”,全得仰仗成长过程中的修剪”。因为如果没有及时的规避,及时的修剪,一些枝枝丫丫势必会无边界的蔓延,而后果就是导致他长歪。而长歪的树,一旦想要修正则很难。

另外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6岁之前是孩子的性格塑造关键期,也称之为潮湿的水泥期,这个时候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逐渐形成。而7~12岁则是孩子性格形成期,也称之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这个时候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因此,想要真正的起到管教作用,父母一定要趁早,越早管教越好。

二、过渡期(6岁~12岁):适当的挫折教育

在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呈现出一种颠倒的怪象”。在孩子听话乖巧的小时候喜欢无度无量的溺爱,等孩子到了最为叛逆的青春期时,反而眼睛容不得沙子,开始拼命管教,这种颠倒”的管教方式最终只能是失败收场。

在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且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认知,因此在他们眼中,父母是最为伟岸的存在,他们对父母也是最为依赖。所以,这个时候,就算是父母批评教育,孩子顶多就是哭闹一番,但大多最后还是可以听进去父母的说教,认为父母说的都是对的,父母的话就是圣旨。

在孩子如此信赖父母的情况下,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挫折教育,让孩子认同爸爸妈妈的威严感,从而打心底里有一个怕”的人,这样以后孩子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另外,挫折教育其实也是锻炼孩子的心性,让孩子不会一味沉浸在温室中无法自拔。

还有一点需要为人父母着切记的是:李玫瑾教授在节目中说道,批评的时候,点到为止。但是这时候要让他知道怕,说完两句,扭头就走就行了,孩子小的时候,并不主张打他。”

三、敏感期(12岁之后):父母要学会闭嘴

孩子升入初中后,由于独立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青春叛逆期。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的监护,以成人自居,反对父母把他们当小孩 。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这种变化往往给亲子沟通带来碰撞”。

同时,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把心里话藏在心中,不轻易向父母坦露真情,表现出闭锁”的心理特点。父母在与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孩子心理已发生的变化及闭锁”的心理特点,不讲究沟通方法,还照用小学时期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打扰孩子,强迫孩子的话取得的教育成效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因此,在青春期,父母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学会闭嘴,学会点到为止。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进入叛逆期,青春期如同女人的更年期一般,都有一个过程,所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最好的做法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J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