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受罚时心里在想什么?有效的惩戒,从知道这三步开始

"

文丨福林妈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总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很多家长会感到苦恼。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孩子犯错意味着什么?不正意味着我们找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么?找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孩子不就得到了成长么?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在心态上认识到:孩子犯错并不是一件坏事,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内容。

当然了,在纠错过程中,惩罚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惩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

有些事是对的,可以做。有些事是不好的,做了会被批评。有些事是错的,做了会被惩罚。

由此,孩子们便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不好的。

其次,惩罚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跟宠物不同,我们驯养宠物的时候,它做对了某个动作,我们给它一块零食,它就知道这样做才能得到奖励。而对于孩子来说却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在满足要求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欲望成长,也就是说,通过奖励指引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弊端,你会发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了。

很显然的,如果孩子吃饭时直接用手抓,拿筷子敲一下他的手,远比告诉他用筷子吃饭就给你一块巧克力”来的有效。

当然,很多时候,惩罚往往更容易达到我们的目的。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惩罚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同样的,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更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那么,在我们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1. 妈妈好凶

孩子首先会从爸妈的表情上,产生最为直观的理解:妈妈好凶。

妈妈因为生气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也就是说,当你惩罚孩子的时候,他首先会感觉到害怕。

2. 妈妈好严厉

妈妈的情让孩子感到害怕,而面对妈妈的惩罚方式,不管你是否过分,孩子都会觉得你的惩罚方式好严厉。

也就是说,在孩子害怕的同时,他已经意识到,妈妈的惩罚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

于是,孩子内心的害怕情绪升级成了畏惧心理。

3. 妈妈好过分

经过前两个过程的铺垫,孩子在畏惧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妈妈的惩罚,会直接激发孩子的抗拒心理。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眼里,不管你的惩罚方式轻重,遭受惩罚的孩子都会认为你的惩罚过分了。

其实仔细观察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在孩子的三种心理状态下,都会产生自尊心的问题。

妈妈生气的情绪、妈妈严厉的惩罚方式,以及不由分说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

由此,我们也就找到了避免孩子自尊心受挫”的焦点所在。

那么,该如何在惩罚中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1. 惩罚孩子不要凶——生气你就输了

孩子犯错是我们的教育机会,没必要生气。对孩子生气会激发孩子的畏惧心理,不应该生气。

所以说,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有冷静的心态。

冷静代表的就是理性,你更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也更容易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也更能发现自己惩罚方式中不当”的地方。

这也就告诉我们,惩罚孩子的第一步:

心平气和的让孩子知道,孩子错在哪了。

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当然是最重要的。无缘无故的惩罚,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是孩子心理建设”的一个过程。

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可能要接受惩罚了,他会自己做一些心理准备。

2. 惩罚方式重形式轻内容,减少伤害

我们认为惩罚就是一种形式主义”,是让孩子产生心理威慑”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真正的让孩子受伤——害怕——避免犯错”。

也就说,如果你认为惩罚是让孩子通过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而产生畏惧心理,进而避免犯错,那么你就错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越打越皮”的原因所在。因为一旦伤害产生,孩子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教育就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

这也就告诉我们,惩罚孩子的第二步:

惩罚更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

是不是非要打孩子还能让孩子记住?是不是非要孩子哭了,才是饮食到错了?

显然不是。

当然了,惩罚孩子还有第三步: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在负面的情绪状态下,孩子会对惩罚方式产生误解。认为,妈妈就是想要伤害我。及时的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接受惩罚认识到错误之后,还能意识到,妈妈是爱他的,是关心他的。

欢迎加入福林妈咪粉丝圈,来和育儿大咖还有志同道合的宝妈们一起来交流育儿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