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哪有什么溺爱,孩子就是要宠到底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

你最讨厌父母和你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的一个读者给我回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句话对于处事比较严苛的父母,真是万金油一般的存在。处处都能用,还处处都好用。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例如,一个孩子好不容易在考试中进步了10分,家长却很苛刻:这点进步有什么可高兴的?你现在也没进前五名吗?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孩子很难过,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家长反驳:我是爱你才提醒你啊!洋洋得意要不得。

孩子继续辩解,说自己只是想要妈妈的表扬,自己根本还没有来得及洋洋得意呢。这时,家长就会祭出以上金句:没想过所以我才要提前说啊。这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好恐怖的一句话。经此一役,大部分孩子只能竖起白棋,表示无话可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无论你怎么想,怎么做,我提醒你总是不会错的。

这种能把所有的批评合理化,还能把责任都推到别人头上的甩锅金句,用起来真是好顺溜啊。

只是对听的人来说,这句话真是万分刺耳。若是这句话从小听到大,说恨之入骨也不为过。

01

孩子还小,正常情况下都说不过爸妈。但是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没错,故只能心里窝火。这种矛盾纠缠通常会以苛责自己表现出来。很多人到了成年后,对自己毫无信心,犯一点错误就要自我折磨,大抵都源于此。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喜欢这样说话的家长,通常可以赢过孩子,却失去了最重要的阵地:与孩子情意相通的关系。

我很喜欢英文中用relationship”这个词来表示描述感情。说两个人正式谈恋爱了,可以叫做have a relationship;指和谁感情好的话,可以叫做in a good relationship。这个单词把原本有些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定义为关系。

这倒是很生动地提醒我们:感情不是一种天生自带光环的存在,而是一种需要不断经营、进行后天维护的关系。

很多家长一开始就定义,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爱是必然永存的。仿佛无论我们做了什么,给对方造成了什么感受,这种爱永远有用。只至于我们只要说一句,我是爱你的啊!就可以超越一切。即使在相处的过程里,家长带给了孩子切实的痛苦,都可以在这种光芒下忽略不计。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没错,绝大多付父母,总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事实是,再深刻的感情,也需要不断维护。而每一次实际的感受,才会日积月累,成为长久的牵挂。关系”是动态的,是会发展的,是链接于当下的。如果孩子一直只能听说”父母是如何如何爱他的,实际却一直收到各种拧巴、各种痛苦,他就不可能去享受所谓的父母之爱”,自然也无法产生出真正的感恩。

即使这个孩子在成年后,知道父母的付出,用头脑拼命说服自己,要放下,要理解,但是他内心深处的痛苦记忆还是很真实的。也就是为什么父母总在等待我们道谢,而我们却隐隐地还是想听到父母道歉。

02

我的一位朋友,小时候经常被他的父亲暴打。等他长大了,父亲和他说:我当时太年轻,也不知道怎么做爸爸。所以有很多事情都办的不好。我只是觉得管教严格点总是好的。我也不想打你。打了你我也后悔啊,心疼啊,但是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做。真是对不起啊。”

我问他:你的父亲道歉了,你能对当年的事释怀吗?”

他想了很久,说:有些事情,终究只能算了。”他停了以下,继续补充:我可以在头脑上理解我的父亲。事实上。现在我没有多怪他。但是有些事情,终究只能算了。”

要知道,痛苦就是真真切切的痛苦。你是无法要求孩子吃着带着玻璃渣的糖还能感到十分快乐的。只有理解人的认知模式,接受这种真实的情况,我们才可以更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权利”。

03

为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感情,总是复合型”的,三明治式的。有一点爱,但是要加上一点提醒,还要提出一点期望。一份纯粹的赞扬,被放到你干的不错,不过.......要记得......”这个句式里,就显得格外别扭。为什么总是不能直接地、纯粹地说出你的爱?

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其一,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性格不稳定,收到的赞扬多了,势必会引发骄傲和懈怠。甚至有有家长坚信:你这样的性格,就是要打压一下。

这种恐惧,来源于家长陷入对孩子的幻想:孩子是自带暗黑属性的。他们天生没有控制力,是不好”的。一旦失去制约,就会造成问题。家长如果停留在这样的幻想中,或者用过去孩子犯过的错误,来不断强化这种想象,与孩子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

对孩子宠爱但不溺爱

过往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发生。我们拥有的只有当下而已。孩子绝非你想象得那么差,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其二,很多家长坚信,爱也是要适度的。要是爱多了,就会变成溺爱,让孩子行为失去分寸,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总之有各种副作用,直接导致教育的悲剧。

这种家长太过于小看孩子了。因为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成长。他的老师、他的同学,包括各种书籍、新闻等等都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认知元素。孩子需要时间去学会尊重、实践尊重。他们善良的天性会帮助他们获取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些看上去很无礼的熊孩子呢?归根结底,这些孩子不过是通过熊”,来告诉家长,他有某些诉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就不必要通过奇怪的行为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

更何况,一个被爱充满的孩子,也会更有勇气,去接受一切挑战。你只要负责给他充满电就好了。

其三,我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他们是在无法理解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家长总是不断提出各种要求。他们似乎觉得,自己被爱,被认可是需要做到努力、做到优秀的。如果自己不努力,就会失去被爱的机会。

这样想的家长,自然很难给予孩子足够的滋养。

我想说,我们的确很难在短时间,去突破自己固化的认知。毕竟我们无法给予孩子自己也没有的东西。但如果可以认识到这个问题,请放心大胆地前进。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实践如何爱自己。孩子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去重新塑造我们自己。这也就是他们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样的想法,努力去践行,我们一定可以打破过往的藩篱,去迎接充满爱的新世界。

最后,请务必放弃带着玻璃渣的糖。每当要赞美孩子,就纯然地去赞美;每次有机会,就抓住机会,直接地去述说:孩子,我爱你!

--End

关于本文

● 作者:陈乙文。儿童教育学者、作家。瑞丁老爸”教育品牌创始人。著有《中文启蒙宝典》等一系列儿童启蒙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