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心情谚语(共计119条)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今天小编就让大家一起感受下这种感觉,特地整理的心情谚语(共计119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情谚语 一

1、【又做巫婆又做鬼】(惯)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业的女人。 比喻耍两面手法,兼有两种身份,赚取不义之财。

2、悲哀是乌黑的废水。

3、【一宿觉】《二程全书》卷十八中有一段问答。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说,如何?”答:“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这是理学家借用禅宗公案,谓迅速领悟。“一宿觉”出于《坛经·机缘品》。唐代有位精通天台宗止观法门的玄觉禅师,诵《维摩诘经》有悟,到曹溪求六祖慧能大师印可。玄觉机锋迭出,颇受慧能赞许。玄觉欲告辞,慧能更进一步,以双关语问道:“返太速乎?”玄觉答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谓就实相而言,事物原无动静去来。(可参阅晋·僧肇《物不迁论》及《坛经》一段)于是,两位高僧口吐莲花,又展开了一番精彩的问答。当玄觉说出“分别亦非意”时,慧能叹道:“善哉!”留玄觉住了一宿。这段故事,在丛林中流传,被称为“一宿觉”,成为禅宗“顿悟”的著名公案。 (李明权)

4、【哪边炕热往哪边挤】(惯)指人钻营取巧,哪儿有好处就往哪儿钻。

5、密教以有为的事相各摄持其体而不乱不杂谓之“理”,其法之本不生谓之“真”,也就是胎藏界的十界曼荼罗。唐代方干《游竹林寺》诗云:“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后来,真理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我国藏族地区有“阳光之下阴影藏不住身;真理面前谬误站不住脚”的谚语。蒙古族有“盐是咸的,但对菜肴不可少;真理是苦的,但对未来有益处”的俗谚。

6、【打小报告】(惯)指背地里向领导或长辈夸大或无中生有地反映别人的所谓问题或缺点错误。

7、哀,只是把自己关在一个黑暗的箱子罢了;喜,是与你的朋友分享你高兴的原因。

8、【麻秆儿打狼——两害怕】(歇)麻秆儿:指剥掉皮的麻秸秆儿,又细又脆,容易折断。用麻秸秆儿打狼,狼害怕,打狼的人也害怕。指争斗双方对对方都有所顾忌。 也作麻秸秆打狼——两头害怕。 麻秸秆打狼——两头怕。

9、【死了老子卖了娘】(惯)老子:父亲。父亲死了连母亲也能卖了。 形容心肠狠毒,没有一点儿人性。

10、眼角泛起涟漪,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创伤之后的成熟。

11、立冬保暖宝典:被窝里,缩成一团;在路上,以手遮面;低声语,切莫呐喊;常坐在,火炉旁边;有伴侣,两人抵寒;手机里,祝福常翻;念朋友,问候多传!

12、胡思乱想易得病,贪得无厌会丢命

13、【黄梅时节家家雨】 释义:黄梅成熟时节,即四五月间,水润土溽,础壁尽湿,郁蒸的气体,如同下雨。 例句:黄梅时节家家雨。张蒙溪谓梅当作霉,雨中暑气也。梅雨善污衣服,故又云霉浣,言其为霉所坏也。

14、【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惯)指什么活也干不了或不会干。 也作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手不能提,肩不能挑。

15、【护国】公元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准备称帝,改“民国”为“洪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起倒袁运动,称为“护国运动”,所谓“护国”,就是护持或保卫民国。此“护国”一词,来源于佛教。公元四世纪,从西域来华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翻译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二卷,唐·不空(Amoghavajra)三藏重译此经。史称前者为旧本,后者为新本。经的内容大意是说佛在世时,印度有十六国。所谓“仁王”,指十六国国王。为了使这些国王各护其国,平安稳定,故佛为他们说此经。传说受持讲说此经,即可“七难(日月失度难、星宿失度难、灾火难、雨水难、恶风难、亢阳难、恶贼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自古以来,称此经为护国三经之一。佛教徒以宗教形式表示爱国之心,常常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在法会期间,就是念诵这本经。又佛教寺院中,一般有四天王(护国、增长、广目、多闻),传说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腰四方,护持四方的天下,故称护世,又名护国。唐·袁稹《大云寺二十韵》诗有“现身千佛国,护世四王军”句。此外,佛经中还有护国尊者,护国菩萨等。(无名氏)

16、心情就像广阔的蓝天一样,就变就变,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倾盆大雨。

17、【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18、【家里是条龙,外头是条虫】在家里受宠,在外无能或不被 重视。“……是条龙……是条虫”,为俗语句式之一,可以套 用。《文汇电影时报》(1996,4,6):“身高二米多的贾巴尔把 得奖名单举得高高的,成龙无论怎么都拿不到。不满者认 为这种拿高矮逗趣的做法,有贬低成龙之意,他在亚洲人心 目中是条龙,到了好莱坞怎么成了一条虫?!”

19、【百闻不如一见】“百闻不如一见”意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俗语出自汉朝。 汉武帝时,居住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的羌族各部落,归顺汉朝。到汉宣帝时,西羌各部族开始秘密和匈奴联络,甚至准备向匈奴借兵,“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准备彻底推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建立统一的羌族政权。自此,汉朝对于羌族的控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面对困难的局势,宣帝派人向曾参加过武帝时北征匈奴的老将军赵充国请教,派谁去才能解决问题。赵充国说:“没有谁比我更合适了。”宣帝不太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如何,需要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安排,不能离开现场具体情况,纸上谈兵。 我愿意先尽快赶到金城,从当地了解情况,制定好应对的计划,再向陛下回复,请陛下相信老臣。”到达金城之后,赵充国充分了解情况,准备充足,率兵前往羌地,又稳守不出战,利用自己在西羌各部族中崇高的威望,使西羌联军中并不坚定的部分首领,对和汉朝作战产生了怀疑,引起了羌族内部矛盾。稳扎稳打,一战击败羌军主力,其他羌军纷纷倒戈,投降汉朝,西羌局势终于安定下来。 自此,“百闻不如一见”便流传后世。

20、家有千金之玉不知治,犹之贫也

21、【公人见钱,苍蝇见血】(谚)指公人贪财如命,见到钱财,就如同苍蝇见到血一样。

22、高兴是一道美丽的彩虹,伤心是一杯又苦又浓的咖啡。

23、【赶鸭子上树,难】 释义:形容事情极难办到。 例句:赶鸭子上树,难呀。眼眉毛底下的事还搞不清,哪想得那么远。

24、无理心慌;经一事,自己挑担步步歇。

25、(《李长吉歌诗叙》)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26、【穷嫌富不爱】(惯)形容东西没有价值,谁都不喜欢。 也作“穷嫌富不要”。

27、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8、苗好米好,娘好女好。

29、【公鸡下蛋,河水倒流】 释义:强调事情不可能,也指事情颠倒过来了。 例句:叫我们走回头路,受二遍苦,再给看召草当奴隶,趴在地下让他们踩,除非公鸡下蛋,河水倒流,办不到!

30、“竖起脊梁”,谓站稳脚跟,振奋精神,专心参禅办道。这是一句禅家习用语。

心情谚语二

1、立冬到,注饮食。虚者补,寒者温。多吃肉,强体质。冬萝卜,保胃康。宜清淡,讲五性。避寒凉,多喝汤。饮热茶,多补气。常运动,永健康。

2、难过,是他人的欺骗,自己的伤心。

3、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4、好事没人夸也香,坏事没有人咒也臭

5、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6、下一季蝴蝶再次飞过,让夕阳见证,仙人掌也有过自己旳真爱,即使芳香不在。

7、【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见“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8、快乐是湛蓝的天空。

9、【植树节】3月12日,是我国现在的植树节。那么,过去有植树节吗? 我国最早设立植树节,是由民国初期周自齐呈准孙中山大总统设置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7月2旧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这首个植树节是源于我国古代清明节插柳的习惯。相传,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时,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绿柳发芽,遂长成小树。“井井有条”的成语即发源于此。这也是将清明定为植树节的起因。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孙中山)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十六条。后经行政院及国民政府批准,正式确定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植树造林,重新规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10、【踏着鼻子上脸】见“登鼻子上脸”。

11、【郎中】“郎中”现指医生,南方多此称呼。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地下党联络员假扮郎中为沙四龙看病传递情报的情节。 郎中,古代是一种官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光实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充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泯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级部员。范晔《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指汉朝的官职。宋代始设医官,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称医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显然是为抬高医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说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长期称医生为郎中,也就习以为常了。

12、【境界】本指疆域,佛教讲境界有两种意义:一指“十八界”中的“六境”(亦名六尘),包括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等六根展开活动的对象。“境界”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客观世界,然而,佛教认为“境界”乃是意识所现出来的“相分”。《起信论》谓:“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又指学佛修行所达到的境地。如《无量寿经》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后来,或以“境界”泛指景象。如元·耶律楚材《再和呈景贤》诗:“我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或以泛指思想、艺术所达到的境地、意境。如云:思想境界很高。又如:诗中的境界很美。(李明权)

13、【拉不开栓】(惯)指非常紧张、忙碌,难以应付。

14、【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惯)马不卸鞍,人不卸甲,随时准备打仗。 形容军旅生活的艰辛。 也作鞍不离马,甲不离躯。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15、【紧行无好步】见“急行无好步”。

16、【贼偷易家】(谚)易:容易到手。 指贼偷东西,总拣易于上手的人家。 也作“贼偷方便”。

17、遥望那蔚蓝旳天空,是否会有天使旳存在。

18、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19、心情既是快乐的前提,也是生气的前提。

20、与其无聊地生气,不如去观赏美丽的风景,一路走来,自己便会觉得满足,这也是一种收获的喜悦。

21、【人穷长力气,人富长脾气】(谚)指穷人靠肢体勤劳度日,力气自然越来越大;富人养尊处优,恃财傲物,脾气自然越来越大。

22、千差万别“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日:‘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23、【宁可贫后富,不可富后贫】(谚)过日子,宁可先受贫困,后来富裕;不可先前富裕,后来贫困。指先贫后富可以激励进取,先富后贫难以委屈安生。

24、心情是个百味果,喜怒哀惧样样有。

25、【江河日下,日薄西山】 释义:薄:迫近。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败下去。 例句:他向对面坐的那位身穿褐袍的老者,感叹地说:“唉,如今的日子可真难过啊!就像古人所说的‘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那样,越来越差劲了!”

26、心静自然宁。

27、人生最开心的事是打倒了别人,人生最悲伤的事是别人打倒自己。

28、【大盗沿街走,无赃不定罪】(谚)偷抢财物的大盗明目张胆地走在街上,没有真凭实据,就无法给他定罪。指惩办罪犯,要有证据。

29、【做人家】(惯)指省吃俭用。

30、【横死】指自杀、被害或受意外灾祸而死。《药师经》:“救脱菩萨言:‘阿难,汝岂不闻如来所说九横死耶!是故教以咒药方便。’”该经所说九种横死是: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吞食,七、堕崖,八、毒药咒诅,九、饥渴所困。因这九种原因致死的都属于横死。横死属于恶业招致的恶果。《宋书·柳元景传》:“世祖严暴异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世祖崩,(江夏王)义恭、元景等并相谓曰:‘今日始免横死!’”横死一词亦有用之于诗的,如唐·王建《空城雀》诗:“报得黄口莫啾啾,长尔得成无横死!”(无名氏)

31、【私凭文书官凭印】(谚)民间的房产地产发生纠纷,是以文契字据为根据的;官场中的公事交往,是以官印为根据的。指公事私事全靠实据,不凭口说。 也作“私凭文契官凭印”。

32、个人孤舟漂海,集体…巨轮出江。

33、心情就像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有时会哭,有时会笑,有时会怒,有时会惧。

3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5、【与人不睦,劝人盖屋】(谚)睦:和睦。与别人有思想隔阂,就劝说他盖新房。指盖新房最能使人劳累伤财,不得安生。

36、【打抽丰】(惯)抽丰:分肥,分得利益。指利用各种名义或关系向人索取财物。一说,古时衙役每于秋风起时以做棉衣为由向富户索款。 也作打秋风。 打秋丰。

37、【烧高香】(惯)1指求神佛保佑。 2指心存感激之情。3指送礼。

38、【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比喻不按照法则或规矩办事,事情办不好。“依”又作“以”。 例句:这都是厂里造船造机乱哄哄的形势造成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嘛!你缺少一套必要的管理制度,一些落后的人当然会钻空子!

39、开心就像雨后的彩虹。

40、【疲劳过度,百病丛生】(谚)指人疲劳过度,会使身体丧失免疫力,各种疾病由此而生。

心情谚语三

1、【日亲日近,日远日疏】(谚)亲友之间,经常接触往来,关系自然亲近;如果不经常接触往来,那就自然疏远了。指亲友之间要经常联系,以加深情谊。 也作“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2、【六十年气运轮流转】 释义: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总会碰到好运气。 例句:“好侄儿,常言道:六十年气运轮流转。谁敢说咱们马家不能改变门风?”

3、【煽阴风,点鬼火】(惯)比喻暗中挑动,散布谣言。

4、高兴,可以让自己有好心情。

5、门外汉指外行人,是说他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门,原指佛门,法门。《五灯会元·临安府上竺圆智证悟禅师》:“谒护困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原偈中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且日:‘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日:‘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是门外汉耳。’……师通夕不寐,乃晓钟鸣,去其秘畜,以前偈别日:‘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日:‘向汝道是门外汉。’师礼谢。”东坡欲从溪声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声色与见闻等如虚空华(花),本无所有,原是妙明真心,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说他是“门外汉”。至今广泛用以称外行人。清代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七八《答项金门》:“倘攻之日门外汉,我闻之欣然。”

6、【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据说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叛国驾机出逃的消息报告毛泽东后,毛泽东沉思片刻,随口说了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是从何说起呢? 传说古代有个名叫朱耀宗的读书人,此人天生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长得仪表堂堂,便将他招为驸马。按古代的惯例,朱耀宗一身锦绣,是新贵还乡光宗耀祖的时候了。临行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养大自己不容易,请求皇上为守寡多年的母亲树立一座贞节牌坊。皇上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准奏。 当朱耀宗把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向母亲述说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母亲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毫无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一下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你改嫁叫儿的脸往哪儿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其母听后不由长叹一声:“这件事就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这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谁料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干不起来。朱耀宗心中叫苦连连,知是天意。朱母则严肃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事已至此多谈无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降旨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要遵循一些事物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强扭的瓜不甜,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能得到很好的结果。林彪则不然,天意难违,折戟(机)沉沙,死无葬身之地。

7、【哪个庙里没有屈死鬼】(谚)屈死鬼:含冤负屈而死的鬼魂。任何一座庙里都有屈死的游魂。指到处都有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 也作哪座庙里没有屈死鬼。 哪个庙都有替死鬼。

8、【骨头里挑刺】(惯)比喻故意挑毛病。

9、七彩的彩虹是心情。

10、人多办法多,蚂蚁能把泰山拖。

11、【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龙】 释义:比喻冒死去做艰巨危险的事。 例句:王二狗站起身来,“团长,只要您老用得着,上山捉虎豹,下海擒蛟龙,我都敢去。” -一……

12、圆成谓圆满成就。如《楞严经》卷一:“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唯识宗把圆满成就诸法功德的“实性”,称为“圆成实性”。明代理学家王守仁,也借用这一词语,其《传习录》卷上谓:“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后俗语中用“圆成”,意为作成、办妥。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他一心想慕娘子,诸物不爱,只求圆成好事。”

13、【地头文书铁箍桶】(谚)地头:地方上,专指当地的衙门。铁箍桶:用铁条紧箍的木桶。指当地衙门的文书,就像铁箍的桶一样牢实,是当地人人都必须遵从的。 也作“地头的文书,铁箍的桶”。

14、【唐胖子掉在醋缸里——撅酸了】(歇)唐胖子:泛指游手好闲之徒。 撅酸:吃醋。指在男女关系上产生嫉妒心。

15、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16、【地没坏地,戏没坏戏;地在人种,戏在人唱】(谚)指地无好坏,只要勤耕作,多施肥,自然就能多打粮;戏无好坏,只要勤排多练下功夫,自然就能表演好。

17、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

18、【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释义: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还强。处于中等水平。多用来表示基本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说,当护士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她却偏不服气。

19、【恨不得爷娘多生两只脚】(惯)形容恨自己跑得太慢。 也作“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20、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要想身体好,天天要起早;要想身体好,睡觉不蒙脑。

21、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情绪,只是它没有出现在某些人身上罢了。

22、【不知哪头炕热】(惯)指不知做什么事情得利大。

23、【羊毛搓的绳子,又抽在羊身上】(惯)比喻自作自受。

24、多一点笑容,多一种色彩。

25、【路上行人口似碑】(谚)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们对人对事的评论与传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样,无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论,不需自己辩解。也指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无从隐瞒。 也作路上行人口胜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26、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27、无明火“无明”即痴昧,无慧,昧于事理,系从梵语Avldya意译而来的。慧远《大乘义章》卷四:“言无明者,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日无明。”‘无明”居“十二因缘”之首,谓由“无明”不觉,造种种业,结识入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楞伽经》卷四说:“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在十二缘起中,“无明”为过去世二因之一,“爱”为现在世三因之一。二者相合,就产生出生命。南朝齐萧子良《净住子净行法门》说:。将恐烦恼炽火,无由而灭;无明重暗,开了未期。”经中对“无明”有各种详尽的分析。修行佛法的归宿——成佛,也就是要彻底破除无明。无明包括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学中,亦作无明火,无明业火,一般指怒火。如《刘知远诸官调》第十一:“平白以无明火,不改从前穷性气。”元代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第四折:“这厮待放愫挣,早拨起咱无明火不邓邓。”《水浒传》第二回:“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也指贪欲,欲火。如元代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闲花风月?自冤业无明火未断绝,又生出闲枝节。”

28、【头齐脚不齐】(惯)谦称自己准备得还不够齐全。也形容人多,步调不一致。

29、【打铁先得本身硬】(谚)指铁匠自身强壮有力,才能把铁打好。比喻处理问题或从事工作,必须自身的思想作风、才学技能过硬,才能得心应手。 也作打铁得要铁砧硬。 打铁先得铁锤硬。

30、【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31、【站干岸儿】(惯)比喻冷眼旁观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32、【朝脸上抹黑】见“往脸上抹黑”。

33、立冬,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是一个轮回的休止,也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34、【家无生活计,不怕斗量金】(谚)生活计:谋生的打算和门路。斗量金:用斗来量金银,极言金银之多。 指家存的钱财再多,也比不上有个长远可靠的谋生之计妊。 也作“家无营活计,不怕斗量金”。

35、入海算沙佛法深广难测,喻为“法海”、“义海”等。经中又常以㈠匿河沙”比喻极多的数目。原来当年释迦佛常在恒河流域说法,即指河岸沙滩为譬喻。如说到无数世界时,即形象化地称为“恒河沙数世界”。又如《华严经·人法界品》记载,有幼童聚沙为戏,习“算沙法门”,获得“工巧神通”。佛经卷帙浩繁,义理深奥。如果只在文字、名相上绕来绕去,分别计较,而不融会悟人,就难以获得实益。正如唐代玄觉《永嘉证道歌》所说:“分别名相不知休,人海算沙徒自因。”又如明代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谓:“教乘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人海算沙徒自困’耳。”后亦有用作褒义,喻学力精勤。如清代钱谦益《宋文宪公护法录序》:“文宪三阅大藏,人海算沙,有如指掌。”

36、【神仙一把抓】(惯)比喻本领高强,能解决所有的难题。

37、【三分人才,七分修饰】(谚)人才:人的身材长相。一个人的仪表美,三分靠生成,七分靠打扮。指衣着打扮对人的外观形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也作三分人样,七分打扮。 三分相貌,七分打扮。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9、微笑是友善的信号。

40、惧怕是思维的负面想法,也是一种正常的想法。

41、笑是一切快乐之源。

42、痛苦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心上。

43、笑一笑,长一智

44、如果说生气是一张弓,那悲哀正是组织那张弓的弦。

45、【抠着屁股——自抬自】(歇)抬:抬高。指自己抬举自己。含讥讽意味。

46、【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谚)贼偷一次,损失不会严重;怕的是贼盯上之后,摸清底细,再下手就损失惨重了。指要严密防范坏人在长时间内打你的主意。 也作“不怕贼偷,就怕贼想”。

47、风萧萧,牵挂到;雨飘飘,思念到;暖阳照,精神好;雪花飘,心情好;立冬到,祝福到:愿你爱情好,幸福到;事业好,财运到;生活好,快乐到!

48、微笑,既温暖了别人的心田,又使自己心情舒畅。

49、【上山打柴,过河脱鞋】(谚)上到山上就打柴,要过河水就脱鞋。比喻到什么环境,就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也比喻遇到什么情况,就要采取什么措施,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