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民间养生句子[摘抄90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不同类型的句子具有不同的作用。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收集了关于民间养生句子[摘抄90条]的内容,供您参考。

民间养生句子 一

1、【春风得意马蹄疾】 释义:这是孟郊《登科后》诗句。原形容封建时代文人科举及第的欢快心情。 现用来形容人心情愉快,动作敏捷。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王一民迈着轻快的脚步,顺着霁虹桥往道里走去。

2、【猫儿见了鱼鲜饭】(惯)猫儿喜欢吃鱼,见鱼就要吃。比喻见了所爱的人或物,一心想得到、占有。 也作“猫儿闻到鱼腥味”。

3、【羊脂玉掉在青石板上——迸脆儿透酥】(歇)羊脂玉:一种美玉,像羊脂一样雪白。形容声音清脆动听。

4、【眼里揉不下沙子】(惯)比喻容不得人或容不得看不惯的事。也比喻不能容忍别人的蒙蔽、欺骗。 也作眼里下不去砂子。 眼里不揉沙子。 眼里着不得沙子。

5、【保饭碗】(惯)指保住职业,使生活有基本保障。

6、【状元】“状元”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便已开始,在当时,并没有殿试,但参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达京城后,在应试前需要向有关部门递送“投状”,考试结束后,成绩最优异者的“投状”便被放在全部“投状”最前面,称作“状头”。因古代以魁为首,以元为开始,故也以“魁甲”和“状元”的名号称呼第一名。从唐代开始,有了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仍旧称状元。到了宋代,殿试制度化之后,发榜之时,状元总是排在首位,故又称榜首。“状元”称号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始终,使用时间最长。 若从殿试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咖,最后一位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中国的科举考试延续了一千多年,共产生状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国11人,宋118人,辽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张献忠的大顺政权状元1人,太平天国有状元14人。

7、【车前草】“车前草”是一味很普通且常用的中草药,利尿解毒。它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生长在道旁,为它的得名埋下了伏笔。 相传,汉朝时有一位将军叫马武。一次,他率领军队去戍边征战,被敌军围困。时值六月,那里酷热异常,又遇大旱无雨。由于缺食少水,人和战马饿死、渴死的不少,剩下的人马也因饥渴交加,一个个小肚子胀得像鼓一般,痛苦不堪,尿像血一样红,小便时刺痛难忍,点点滴滴尿不出来,战马撒尿时也嘶鸣挣扎。军医诊断为尿血症,需要清热利水的药物治疗,因无药,大家都束手无策。马武有个马夫,名叫张勇,一天,张勇突然发现他的三匹马都不尿血了,马的精神也大为好转。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张勇的注意,原来马啃吃了附近道旁上生长的牛耳型的野草。他灵机一动,心想大概是马吃了这种草治好了病,不访我也拔些来试试。于是他拔了些草,煎水一连服了几天,感到身体舒服了,小便也正常了。 张勇把这偶然的发现报告了马武。马武大喜,立即号令全军吃“牛耳草”。几天后,人和马都治好了。马武问张勇:“牛耳草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张勇向前一指,“将军,那不是吗,就在道旁的大车前面。”马武哈哈大笑:“真乃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此后,车前草的名字就传开了。

8、【眼睛里没有人】(惯)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9、秋分养生饮食:以补水保湿为主

10、【庙门口的狮子——是石】(歇)石:谐“实”。指事情属实。

11、【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佛家原有“绳蛇”的比喻。如宋·子·《起信论疏笔削记》卷十九:“知法如幻,故无所怯。绳蛇非毒、杌鬼无心,何所怯耶!”佛家认为,凡夫误认假相为实有之物,这叫“遍计所执”,喻如认绳为蛇。又《续传灯录》卷二九:“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旨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后成为一条运用广泛的俗语:“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谓吃过一次亏以后,便长时间地疑神疑鬼,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李明权)

12、【家懒外头勤】 释义:在外边勤劳,在家里什么都不管。 例句:玉生是个“家懒外头勤”,每天试验这个,发明那个,又当着个民兵班长,每逢收夏、收秋、过年、过节就在外边住宿,根本不是管家的人。

13、【清规戒律】佛教的实践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为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梵语Sila,译为“戒”,含有防非止恶的意义;梵语vinaya,译为“律”,律也就是“法”、“威仪”。“清规”的名称始见于唐代。《释门正统》卷四:“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如茅盾《夜读偶记》:“表面上看来,反对的焦点却是那些束缚写作自由的古典主义诗学的清规戒律。”(禹振声)

14、僧不僧,俗不俗佛家称出家人为“僧”,在家人为“俗”。僧人剃除须发,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从形貌服饰到起居作息,都与俗人有很大的区别。

15、【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释义:比喻力量大,无往而不胜。 例句:只有天下穷人都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个点上使,共同对敌,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旧世界砸个落花流水。

16、百合: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秋水仙碱、钙、磷、铁和维生素。它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良好营养产品。在中医中,白鹤具有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调脾健胃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百合洗净,煮沸,加冰糖冷却食用,可清热润肺,滋补身体。

17、【哪吒下凡——一身火】(歇)哪吒:《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西游记》说他是托塔天王李靖第三子,《封神演义》写他在金光洞里复生后自天而降,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火:本指火焰,转指火气、怒火。形容人脾气暴躁,极易发怒。

18、【锣鼓长了无好戏】(谚)锣鼓:锣和鼓,两种打击乐器,常在正戏开演之前敲打一阵。指锣鼓敲打的时间长了,是为正戏的演出拖延时间,正戏准定不会好。比喻时间拖得长了,事情就办不好。

19、趺坐全称是结跏趺坐,是坐禅人定的姿式。其法:盘膝交叠双腿(结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单以一趺置一股的,称半跏趺坐;交叠双趺于两股的,称全跏跌坐。这样的坐式,形体稳固、端庄,能心安气缓,便于人定。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时,就用趺坐,称为“降魔坐”。在占诗中,如唐代王维《登辨觉寺》诗云:“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20、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21、【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释义:形容十分严密。“水泼不进”又作“水泼不透”。 例句:老实说,魏家桥大队是他水泼不进,针扎不透的独立王国——哈,你别介意,我可不是说你们那儿是“北京市委”。

22、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荫

23、【揪尾巴】(惯)比喻抓住致命的要害或证据。 也作“揪尾巴根子”。

2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5、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26、【一夜夫妻百夜恩】(谚)夫妻之间,哪怕只有一夜同床共枕的生活,恩情也是很深的。指夫妻感情不比其他,必须珍惜。 也作一夜夫妻,百日恩义。 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

27、【天无绝人之路】(谚)老天不会让人无路可走。指人在绝境中总能找到出路。为鼓励人战胜困难的常语。 也作天下没有绝路。 天不绝人。

28、【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谚)大限:寿命的尽头。夫妻就像同林栖歇的鸟一样,到非分离不可的时候自然就得分离。指再好的夫妻也难保永不分离。 也作“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29、【坐山观虎斗】“坐山观虎斗”比喻暂不介入各方间的争斗,伺机从中渔利。它源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口:‘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意思是庄子看见两只老虎在吃一头牛,欲行刺老虎。馆竖子见状,制止了庄子的行动,并对庄子说:“两只老虎jF在吃牛,吃完了牛必然相争,两虎相斗,结果是大虎伤,小虎亡。这时,你再去刺杀受伤的大虎,就容易得多了,可以一举两得。” 庄子听了馆竖子的话,觉得有道理,在一旁静观其变。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虎受伤,小虎当场毙命。庄子把受伤的虎很轻松地刺杀了。

30、【两手攥空拳】(惯)指手里什么都没有。 也作“两手握空拳”。

民间养生句子二

1、宁喝朋友水,不吃敌人蜜

2、【乌云遮不住太阳】 释义: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咱这集体日子就是太阳,什么也遮不住它!

3、【三礼拜六点钟】(惯)三礼拜:指二十一日,是“昔”字。六点钟:指酉时。昔、酉合为“醋”。吃醋的隐语。

4、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知识的硕果

5、【老鹰不吃窝下食】(谚)老鹰宁可飞向远处觅食,也不吃窝旁的东西。比喻恶人为掩护自己,从不在自己落脚的周围作案。 也作老鹰不打窝边食。 岩鹰不打窝下食。

6、【一人作罪一人当】(谚)自己犯下的罪行,由他自己承担。指刑罚只处分直接犯罪的人,不得株连他人。 也作一人有罪一人当。 一人犯法一人当。

7、【插翅也飞不出去】(惯)形容封锁极其严密,无法逃脱困境。 也作“插翅也难飞”。

8、【放隔山炮】(惯)比喻所采取的行动威力很大,在这个地方行动,其他地方也受到影响。

9、【西葫芦配南瓜】(惯)西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长圆筒形,为常见蔬菜。比喻情况差不多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也形容彼此不相上下,谁也不比谁强。

10、【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11、【欺人是祸,饶人是福】(谚)欺侮别人会招来灾祸,宽恕别人会得到好处。指待人处世,贵在宽宏厚道,最忌蛮横欺人。 也作“饶人是福,欺人是祸”。

12、【寒猫不捕鼠】(谚)指受饿受冻的猫无力捕捉老鼠。比喻饥寒交迫下的病弱的人,难以承担正常人的劳动任务。

13、【作筏子】见“扎筏子”。

14、【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能兴旺。清代《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 和万事兴,何况媳妇又没犯什么事!”

15、【穷不读书,富不教学】见“富不教学,穷不读书”。

16、【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见“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

17、【转世】根据佛教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理论,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结束,而是意味转化作为另一种生命状态。佛教所说的生命的轮回状态大致有六种,即地狱、饿鬼、畜生、天、人和修罗。众生依其前世与今生的善恶业力,而不断转化其生命形态。这种现象称为转世或转生,是民间极为熟悉的。如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一折:“你常存这立身夫子信,休恋这转世邓通钱。”又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凡为国捐生者,虽下至仆隶,生前苟无过恶,幽冥必与一职事;原有过恶者,亦消除前罪,向人道转生。”此外,藏传佛教亦采用转世制度来解决其宗教领袖的继承问题。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选出“转世灵童”承继达赖、班禅等名号,统称活佛。(李明权)

18、【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释义:比喻凡事都有原因。 例句: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你不惹我,我好寻你?

19、【六贼戏弥陀】“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20、【买了个母鸡不下蛋——莫不吃了不成】(歇)莫不:莫非,表示反问语气。本指若买了只不能生蛋的母鸡,即使杀了也无济于事;转指妇女即使不会生养,也无人可奈何。

21、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2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可以广泛应用多方面的比喻。百尺竿头,百尽高的竿子顶端,指极高处。用以勉励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语本《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原文是“百丈”,后人为易解改“丈”为“尺”。)前云“竿头”,意在“不动”;后云“进步”,意在“十方”。后文“师又有劝学偈云: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月青山万万秋。”后人沿用为成语,意在更求上进。宋·朱熹《答巩仲至》:“然感左右见顾之重,若以为可语此者,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又茅盾《漫谈文艺创作》:“学习是深刻领会了人家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以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禹振声)

23、人生好像一本书,每人只能读一次

24、语录禅宗祖师为了方便学人,接引后学,不事华藻,以俗谈平话宣扬深奥的佛理,侍者及门徒随而笔录成文。因所用多为口语,故称“语录”。它的特点是口语化,通俗化,以白话形式出现。最初多为抄本,辗转传阅。其后宋儒讲学,师弟传授,门人弟子记录师说,也沿袭“语录”名称,语录体裁逐渐盛行。如宋代释道源禅师采访诸方语录集成《景德传灯录》三十卷等。这些语录大都以白话叙述,广为流传,越来越口语化。“语录”一词在现代仍有使用,如《毛主席语录》等。

25、穷有好时,富有倒时

26、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27、【触霉头】(惯)指倒霉,遇上令人不快的事。

28、【见贫休笑富休夸,谁是长贫久富家】(谚)见穷家别笑他穷,见富家也别夸他富;因为穷不会常穷,富也不会久富。指穷富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嫌贫爱富。 也作“穷休笑,富休夸,没有长贫久富家”。

29、【连锅端】(惯)1比喻彻底消灭。2比喻全部出动。

30、【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谚)有钱能够买到在一起吃吃喝喝的同伴,却买不到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指真正的朋友不是金钱能买到的。

31、【留得在,落得怪】(谚)主人好意留客,留住了,自然大家高兴;留不住,就不免见怪生嗔。指客随主便,主人既然挽留,就不必执意辞行。

32、【面朝黄土背朝天】见“脸朝黄土背朝天”。

33、雪山再高遮不住阳光,泥土再厚压不死种子

34、【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释义:可以当着别人的面教训子女,不能当着别人的而教训妻子。 例句:“当面教子,背后教妻?_你敢管教在家里管教,别上外边闹笑话给人家看!

35、【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坐着站着不劳动,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费不生产,只支出没收入,产业再大也会耗尽。

36、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37、【光吃进,不吐出】 释义:形容人吝啬,只往里进,不往外拿。 例句:乡亲们哭了,有的擦着眼泪,朝刘九兴应着:“是啊!”有的深知王武氏“光吃进,不吐出”的脾气,暗暗摇着头。

38、【打皮科儿】(惯)指开玩笑,逗笑。

39、【猪朝前用嘴拱食,鸡往后用脚扒食——各有各的路】(歇)本指猪和鸡觅食的方法不同,转指人各有各的主意、方法或门路。 也作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各有各的路。 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高招。

40、【牛头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胡拉乱扯,二者毫不相关。 例句:苏雨道:“我是苏爷的嫡亲兄弟,特地从涿州家乡而来。”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民间养生句子三

1、【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见“防人之心不可无”。

2、【狗戴帽子装人】 释义:骂人假装正经。 例句:牛打江山马坐殿,你倒狗戴帽子装人了!你他妈的问问天,问问你祖宗!谁给你置的家,谁给你养活的人?

3、【甩袖子】(惯)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顾。

4、【龟走龟路,鳖走鳖路】 释义:比喻各走各的门路。 例句:张刀柱一个人在房里左思右想,想起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对,找朱局长去。儿子抢了头功,我去抢个二功吧!他报告团长,我报告局长,龟走龟路,鳖走鳖路。”

5、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6、【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谚)栖:栖息。佐:辅佐。指贤良的臣子要选择明君去辅佐,就好比优种的飞禽要选择佳树去栖息一样。 也作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仕。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佐,良禽相木而栖。

7、【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一俗语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下不肯死心。 这个俗语出自清朝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其中有这样的话:“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但为什么非要说“黄河”而不说“长江”呢? 据晚清小说《扫迷帚》第五回中写到昆山通人汪梧凰,辨析苏州谚语时说:“弗到黄河心弗死,到了黄河死不及。”其中的“黄河”是“横祸”的误写,说的是人不犯横祸,则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则身为囚犯,想死都来不及了,是劝人及早改过的意思。现在常被用来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 也就是说,“黄河”并非真指黄河,而是“横祸”的谐言,苏州方言所致。 久而久之,人们为了表达直接,避开不吉利的原意,遂把“不得横祸心不死”演变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

8、刀好不在于大,而在于利

9、【大里不见小里见】(惯)指大处忽视了,只注意小处。

10、【吃在脸上,穿在身上】(谚)吃得好,就会红光满面;穿得好,就会精神焕发。指人的外表如何是吃穿好坏的结果。

11、牛老怕惊蛰,人老怕大寒。

12、忧愁烦恼,催人衰老

13、【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歇)牌坊:旧时为褒扬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的人树立的高大建筑,状似牌楼。架子:本指牌坊的构架,转喻人的架势、气派。指摆出一副傲慢的、盛气凌人的架势。

14、习善则善,习恶则恶

15、【西红柿】“西红柿”是人们非常喜欢吃的一种外来蔬菜。那么,外来蔬菜多了,为何单探西红柿之源呢?因为西红柿有个典故。 国外传人的东西,一般用“胡、番、西、洋”来表述,并与国产相区别。 “西红柿”最初叫“番茄”,现在还有“番茄酱”美食。顾名思义,它来自番邦,大约在明代时传人中国。最初称为“番柿”,后来又叫“西红柿”,因为它的形状酷似柿子,颜色是红的,来自西洋的缘故。 据记载,它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鲁的丛林幽谷之中,它的枝叶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所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有毒植物,艳丽的果实竞无人敢吃。当地印第安人认为只有狼才敢吃它,于是给它取名为“狼桃”,警示人们不要误食。直到十七世纪有个法国画家先写下了遗嘱,然后冒死吃了一只“狼桃”。他虽然尝到了酸甜可口的美味,但想到种种可怕的传说,仍躺在床上心惊肉跳,等候死神的降临。过了大半天,他仍旧活着,便立即爬起来把遗嘱烧掉,兴冲冲地出门告诉亲友们,“狼桃”无毒可以吃,且味道美极了。这一举动不亚于鲁迅笔下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件事广泛传开,许多科学家对番茄进行研究,证明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果实。从此,番茄风行全球。

16、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17、【仓廒府库,抹着便富】(谚)廒:存粮的大仓库。只要接触粮仓、银库,就一定会富起来。旧指凡管理粮仓、银库的,就没有不从中谋取财物的。

18、【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惯)为了抓到热油锅里的钱而不怕烫手。形容人贪婪,为了钱而不怕冒风险。

19、【刘寄奴】“刘寄奴”是一味中草药,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药的级别最高的人。 “刘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蹿。第二天他又上山,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们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为人疗伤,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道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革,于是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20、【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 释义:哼啥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神,形象威武凶恶,看了使人害怕。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他们两个被描写成有法术的督粮官,一个鼻子里哼出白气,一个口里晗出黄气。后来用“哼哈二将”比喻有权有势的人手下的两个得力帮手;也比喻狼狈为奸的两个帮凶。哼哈二将虽然不镇庙,可是还能起吓唬人的作用。比喻有某种身份的人,在客观上就起某种作用。 例句:有咱们在干部里面掺和着,不管他拿咱们当不当神仙拜,咱们俩总是把守山门的哼哈二将,不镇庙,还吓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