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冥河老祖的唯美快手说说【优秀111条】

不管空间的距离或远或近,真挚的友谊是恒久不变的。用以分享生活日常和自己的感悟。你知道什么样的说说才有创意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冥河老祖的唯美快手说说【优秀111条】,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上。

冥河老祖的唯美快手说说 一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语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永远没有过失?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讲述的是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决定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心不由衷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便说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2、【只有冻死的苍蝇,没有累死的蜜蜂】(谚)苍蝇不劳动,天冷时只有冻死;蜜蜂勤劳,绝不会因此而累死。比喻上天只会冻死懒惰的人,不会累死勤劳的人。劝人热爱劳动。

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儿孙的前程由他们自 己决定,长辈不必过分操心。台湾琼瑶《彩云飞》:“儿孙自 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一切听天由命吧!”

4、【死了张屠夫,不吃浑毛猪】(谚)屠夫:以宰杀猪羊为职业的人。浑毛猪:没煺毛的猪肉。指即使某个屠夫死了,人们也不会吃没煺毛的猪肉。比喻缺了某个重要的人物或条件,事情照样做,日子照样过。 也作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 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

5、【行有行风,帮有帮俗】(谚)行:行业。帮:帮派。指行业也好,帮派也好,都各自有着一套习俗和讲究。

6、【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 释义:眼力不同,有的识货,有的不识货。 例句:“嘿嘿,龙跟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我金某人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地界看了十几年的风水,像这样好的山形地势见着的还不多。”

7、【有冤没处诉,有苦没处说】(惯)指冤屈或苦恼无处申雪、诉说。 也作有冤无处申。 有苦没处说。

8、【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谚)酒本身并无醉人之意,是人贪杯自醉;女子本身并无迷人之意,是人贪色自迷。指贪酒贪色,纵欲伤身,责任全在人不能自控,而不在酒色本身。 也作“酒不醉人人醉酒”。

9、【老王的拳捣老王的眼】(惯)比喻自己人内部发生争斗。

10、看病方知健康是仙。

11、立秋下雨,百日无霜。

1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3、爱情不是箱子里的财宝,而是灵魂深处的珍珠

14、【交游满天下,知交有几人】(谚)知交:知心的朋友。结交的朋友虽然很多,可知心的朋友能有几人? 指知己难得。 也作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几人。 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5、【人靠运气马靠膘】(谚)运气:好的机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机遇,没有好的机遇就难以成事;马靠的是膘实,没膘的马就没实力。 也作“人走时,马走膘”。

16、【什么钥匙开什么锁】(谚)钥匙不对眼子就开不了锁。比喻具体问题必须用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去解决,不可死搬硬套。

17、【一醉能消万古愁】(谚)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头所有的愁烦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暂时排忧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盏能消万种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热酒解干愁。

18、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19、【人老猫腰,树老焦梢】(谚)猫腰:像猫一样弓着腰。焦梢:树枝的末梢焦黄干枯。指人老了腰就伸不直,这和树老了枝梢干枯一样,都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也作“树老焦梢,人老猫腰”。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谚)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21、【肉身菩萨】佛教徒即身证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称之为“肉身菩萨”。父母所生血肉之躯,称为“肉身”。如《楞严经》卷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杂书》诗:“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坛经·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黄梅弘忍门下作杂役,见上座神秀之偈未见性,便在廊下复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偈惊讶不已,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又如明·徐渭《戏拟不往》诗:“五岳高头谁掖我,肉身菩萨未身轻。”后民间亦称大善人为肉身菩萨。此外,高僧圆寂后,整具遗体保存下来,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庙中,亦称肉身或肉身菩萨。经上称作全身舍利。例如:广东南华寺保存着六祖慧能的肉身;九华山建有肉身殿,保存着新罗高僧金乔觉的肉身。又如清·陆次云《湖壖杂记·法相寺》谓:“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鹤,一长耳和尚也。”(李明权)

22、【击鼓鸣冤】“击鼓鸣冤”是戏曲和影视中常见的情节,击鼓者常能鸣冤,所以观众津津乐道。它出自何处,真的一击就灵吗? “击鼓鸣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尧舜之时,就已出现了“敢谏之鼓”。周代时,出现“路鼓”,并有官员守护,供百姓击鼓申冤。古代帝王为了表示乐于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会在朝堂外面悬挂一张大鼓,允许臣民击鼓上闻,这面大鼓因为有“用下达上而施于朝”的作用而被称为“登闻鼓”。 晋代以后,朝廷设置登闻鼓成为一种制度。宋、元、明、清等朝代还设有登闻鼓院或鼓厅,以受理四方吏民申讼为主要任务。登闻鼓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案件直达圣听,直接由最高司法机关裁决。《唐律疏议·斗讼》中记载:“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君神道表》中也说:“有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可见,击鼓鸣冤使不少案件得以平反。最有名的是南朝梁天监年间中,吉翂的父亲被人诬陷入狱,被判死罪。年仅十五岁的吉扮“挝登闻鼓,乞代父命”,梁武帝萧衍听到后非常感动,“乃宥其父”(《梁书·吉翂传》。 可到了宋代,皇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认为击鼓鸣冤破坏安定团结,因此对百姓击鼓鸣冤作了许多限制,使击鼓鸣冤出现了大倒退,如明代规定“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明史·刑法志二》;清代时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可以击鼓。击鼓人要挨打三十大板。

23、菜花不开蜂不采,灶头无食蚁不来

24、【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25、【拈不得轻,负不得重】(惯)拈:用手指夹取东西。轻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动。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没有。

26、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27、【人生地不熟】(惯)指到了一个新地方,对一切都很陌生。 也作“人生路不熟”。

28、【船多不碍港,车多不碍路】(谚)港:港湾。指船再多,也不妨碍水上交通;车再多,也不妨碍陆路交通。比喻人虽多,各做各事,互相之间并不妨碍。 也作“船多不碍江”。

29、【钻空子】(惯)比喻利用某种漏洞,进行对已有利的活动。

30、【摸不着门儿】(惯)比喻弄不清情况,不知究竟。

冥河老祖的唯美快手说说二

1、【情真不言谢】(谚)真情实意的人之间,不说感谢的套话。指彼此感情真挚,就用不着说客套话。

2、【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见“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3、【打破闷葫芦】(惯)指猜中极难猜透的话或解开事情的秘密。 也作“解开闷葫芦”。

4、【耗子钻牛犄角——尽了头了】见“老鼠钻牛角——无路可走”。

5、藕发莲生,必定有根

6、【急水滩头慢行船】(谚)指船行到水流湍急的地方,行船必须缓慢谨慎。泛指做事到关键时刻,务必不急不躁,从容小心。

7、【缘起】是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经中关于“缘起”的论证很丰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释,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一真法界缘起等。佛家很重视“缘起观智”,所谓“深入缘起,断诸邪见”(《维摩诘经·佛国品》)。概括地说,事物(有为法)处在因果联系的网络中,依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相互的作用而变化,称为“缘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称为“缘起性空”。“缘起”说明现象是存在的,而本质是“空”的,也说明了没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种阐明编述始末的书,称为“缘起”,如《付法藏缘起》。后亦用以代称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产生的缘由。如清·张岱《陶庵梦忆》卷六:“凡四阅月而成,余为作缘起。”此外,在敦煌变文中,有一类演述佛经故事的通俗文体也称为“缘起”。如《丑女缘起》、《目连缘起》。(李明权)

8、【羊上狼不上,马跳猴不跳】(惯)形容心不齐,步调不一致。

9、【提哪把壶哪把壶不开】(惯)形容事事不顺利。

10、【十里高山望平川——光景要往长处看】(歇)指过日子要往远处着想。也指看问题目光要远大。

11、【邪不干正】(谚)干:冲犯。指邪气敌不过正气。 也作邪不胜正,妖不胜德。 邪不压正,假不敌真。 邪不压正,正能克邪。

12、【宁吃开心粥,不吃皱眉饭】(谚)宁可心情舒畅地喝稀粥充饥,也不要受着窝囊气去吃饱饭。指宁肯自由自在地过苦日子,也不要在压制中谋求温饱。 也作宁喝舒心的粥,不吃皱眉的饭。 宁吃开眉粥,不吃愁眉饭。

13、【蚂蚁戴荔枝壳——充大头鬼】(歇)指身份卑微的人硬要充当大人物。也泛指装模作样蒙骗人。 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蚂蚁子戴荔枝壳——假充大头鬼”。

14、【放鱼入海,纵虎归山】 释义: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鱼”又作“龙”。 例句:曹操下令军中日:“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向前。”

15、【三十三天】梵语Trayastrimsa 的意译,省音译作“忉利天”。佛经上所说的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居“四天王天”之上,“夜摩天”之下。《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四方各有金刚手药叉为守护神。俗语亦用“三十三天”指地位极高、财富极多、处境极好。如《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在三十三天之上,他在九十九地之下。”又如朱自清《论且顾眼前》:“于是富的富到三十三天之上,贫的贫到十八层地狱之下。”

16、【灯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谚)指油灯不亮,需要人剔去灯花;人一时糊涂,需要别人从旁提醒。

17、【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18、世间最宝贵的就是今天,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天

19、日: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日: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谓人心平气和就不必诉说,犹如水平了就不流动。如元代柯丹丘《荆钗记》第二六出:“江风紧,海潮回,侧听邻岸晓鸡啼。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20、清贫常乐,浊富多忧。

21、【七太公,八太婆】(谚)太公:男性的高寿者。太婆:女性的高寿者。旧指怀胎七个月生下的男孩寿命长,怀胎八个月生下的女孩寿命长。

22、【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谚)明明知道对方不是可靠的伴当,只因为事情急迫,只好暂且相随。指事出无奈,只能作权宜之计,将就敷衍。 也作明知不是伴,无奈且相随。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从。

23、【拐驴对破磨】(惯)拐:腿或脚有毛病,走路时身体不稳。比喻双方都不好,正好相配。

2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顶端,指极高处。用以勉励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语本《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原文是“百丈”,后改“丈”为“尺”。)前云“竿头”,意在“不动”;后云“进步”,意在“十方”。后文有:“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后人沿用为成语,意在更求上进。宋代朱熹《答巩仲至》:“然感左右见顾之重,若以为可语此者,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又茅盾《漫谈文艺创作》:“学习是深刻领会了人家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以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5、【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谚)十步:形容地域不大。比喻到处都有出众的人才。

26、【化干戈为玉帛】(惯)干戈:武器。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比喻平息战争或争斗,实现和平。

27、【杀人见血,铲草除根】(谚)杀人必须见血,证明人死无疑;斩草必须除根,使它不再萌生。指消灭敌方力量必须完全彻底,不留后患。 也作“杀人须见血,斩草要除根”。

28、【胎毛未干】(惯)胎毛:胎发。讥讽人年幼无知。

29、【过五关斩六将】 释义:《三国演义》记载:蜀国大将关羽连闯了东岭关等五个关口,杀掉了不许他通过的守将孔秀等六人。比喻过去值得骄傲和称赞的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难。 例句:席间谈话大都是追溯往事,三个人净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彩事,对他们互相倾轧、不欢离别的丑行只字不谈。

30、宁可无钱,不可无耻。

31、【兵无强弱,将有巧拙】 释义:兵:士兵、军队。军队无强弱之分,将领有智愚之别。指选择带兵的将领,要重在智略。 例句:古语有之:“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

32、【当面烧香,背后拆庙】(惯)比喻人前假装善良,背地里干坏事。

33、【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惯)指说得十分动人,其实做不到或不想去做。

34、【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此语的意思是荐举人才,对外不避仇人,对内不避亲属。形容任人唯贤,公正无私。 此语源自《吕氏春秋·去私》,讲的是春秋时,晋国大夫祁黄羊年老退官,晋悼公要他荐举贤良。祁黄羊推荐仇人解狐做了南阳县令,又推荐自己儿子祁午在朝中做了军尉。孔子听说后赞叹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真可以说是公正无私啊!”

35、正果佛家修行,谓之“修因证果”。如修五戒十善,证人天果;修四谛法,证罗汉果;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修无上道,证佛果等。如树,下种生根、长茎抽叶、开花结果,故以“果”为喻。邪因结邪果,正因结正果。为区别于“外道”、“邪因”,修行佛法而证到的境界、果位,谓之“正果”。如元代伊世珍《嫏嬛记·禅林实语上》:“天女本来净,摩登淫第一;今各成正果,净淫无分别。”

36、【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7、【水流万转,终归大海】 释义:比喻迟早归到某处去或要走某一条路。 例句:这条江,水流万转,终归大海。你看,这条江浩浩荡荡,但它是由上百条河,上千条溪涧,上万孔山泉汇流成的!

38、【人活百岁,终有一死】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应该看得破。 明代《醒世恒言》:“人活百岁,总有一死,何苦受恁般打骂!”

39、【朝内无奸,干戈不动】(谚)奸:奸佞。干戈:古代兵器,代指战争。 朝廷内部没有奸党,就不会引起事端,发生战争。指奸贼是祸乱之根。

40、【山依岭,岭依山】 释义:比喻互相帮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们近人不说远话,互助组里,鱼帮水,水帮鱼,山依岭,岭依山,年轻人照顾你们上岁数的老人,是应该的。

冥河老祖的唯美快手说说三

1、【罐里养王八——越来越活】(歇)本指越来越有活力,转指活动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不像话。常含责骂或讥讽意味。

2、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3、【外头赶兔,屋里失獐】(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像鹿而比鹿小,头小而尖,毛较粗,没有角,皮可制革。外头赶着捉兔子,家里却丢了獐子。比喻贪小而失大。

4、眼大肚子小,争起吃不了.

5、【官屋漏,官马瘦】(谚)官:公众的。公众的房有人住没人修,常是漏的;公众的马有人骑没人养,常是瘦的。指公众的东西容易损坏。 也作“官船漏,官马瘦”。

6、【士可杀不可辱】 释义:意谓可以去死,但不能受污辱。 例句:“……士可杀不可辱,这条老命可以不要,不能忍受……”

7、【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释义:处暑时还没有下雨,庄稼纵然结了籽实也无收成。指干旱难以成孰。 例句:处暑日宜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实也难收。”

8、【有钱三尺寿,穷命活不够】(谚)三尺寿:形容寿命不长。指富人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想多活偏短命;穷人过着劳苦节俭的生活,无享受偏命长。

9、只可种花分天下,不可栽刺害别人

10、惜春切勿误春时

11、【使功不如使过】(谚)任用有功劳的人办事,不如任用犯过错误的人办事得力。指有功的人往往以功自居,有过的人却常常引咎奋勉。

12、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13、【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谚)指树根扎得深,树叶才能茂盛;树根扎得牢,树枝才能繁荣。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础,才能有大的成就与发展。 也作“根深才会叶茂”。

14、【鹁鸠树上鸣,意在麻子地】(谚)鹁鸠:又名勃鸪,鸟名。鹁鸪鸟身在树上呜叫,心却想的是吃麻地里的麻子。比喻人表面做作往往是假,心里暗打主意才是真。

1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

16、不听众人言?恶果在眼前

17、【漆桶底脱】佛教说,众生痴暗愚昧,如处“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见不到智慧的阳光。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五灯会元》卷十四记载:长芦禅师一天下厨,观看火头(厨师)煮面条。忽然,面桶的底板脱落,面条掉落满地。大家失声叹道:“可惜了这一桶面!”长芦禅师却说:“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么却烦恼!”又如雪峰问德山“向上宗乘事”,德山打他一棒,又大喝一声:“道甚么!”雪山受此当头棒喝,说:“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见《景德传灯录·雪峰义存》)后用漆桶底脱比喻豁然明白。如《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李明权)

18、【大姑小姑,气破肚肚】(谚)大姑小姑:丈夫的姐姐和妹妹。媳妇和大姑、小姑相处,常常受气。指姑嫂之间的关系很不容易和谐。

19、胸襟诚笃是长寿之本,心地善良是快乐之源

20、【不见真佛不烧香】(谚)真佛:佛祖真身。不见到佛祖真身,绝不轻易烧香跪拜。比喻不摸清事实真相,绝不轻易表态或贸然行动。 也作不见真佛不下拜。 不见真佛,不念真经。

21、天无绝人之路

22、【五体投地】现在比喻对某人、某些人佩服到极点。那么“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是指什么呢?它源自何处? 原来,“五体投地”是古印度的一种表示虔诚的行礼方式,后被佛教所沿用。“五体”又称“五轮”,指两膝、两手掌、头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的意思。其具体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佛教认为,行礼时,“五处皆须至地,虔诚作礼。”因“常以此五处至地礼敬三宝,当将来成佛之时,五处皆有千辐轮相显现。”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通常是佛和菩萨,以表示皈依的虔诚。很多佛教信徒在前往寺庙礼佛时,都行五体投地大礼。

23、“一心不乱”按其程度,又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我们平时所说“一心不乱”,意思是专心致志,不去胡思乱想。如练气功时,关键是“调心”,只有逐步做到“一心不乱”,才能渐入佳境。

24、【八九不离十】 释义:数字的顺序是八九紧接着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与“实”谐音,常说明估计或猜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例句:“……咱们对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对咱们自个儿总能透视个八九不离十……”

25、【朝来愁檗,暮来愁米】(惯)缺柴少米。形容生活困难。

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7、【杀鸡骇猴】(谚)当着猴的面,杀鸡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严惩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杀鸡给猴子看。 杀鸡给猢狲看。猢狲:猴子。

28、【照方吃炒肉】(惯)比喻按惯例行事。

29、【虎头蛇尾】此词,较早见于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比喻诡诈伪善,言行不一致。后多比喻来势很大而草草了事,有始无终。如《水浒传》第一零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头蛇尾,前紧后慢。”其实,“虎头蛇尾”是从禅语“龙头蛇尾”衍变而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问:‘僧什么来处?’僧提起坐具。师云:‘龙头蛇尾’”。(李明权)

30、【竖起脊梁骨】原为禅宗语。《五灯会元》卷十二载:有个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禅师给他起了个法名称“道川”,并教诲他说:“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竖起脊梁,了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竖起脊梁”,谓站稳脚跟,振奋精神,专心参禅办道。这是一句禅家习用语。再举一例,如《五灯会元》卷十七:“其或见谛不真,影像仿佛,寻言逐句,受人指呼,驴年得快活去。不如屏尽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体现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进”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禅语,其《语类》卷一零五谓:“道夫辞拜还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语,谓提起正气,振奋精神。如:我们要竖起脊梁骨,不怕威胁,不怕利诱,为建设繁荣公正的社会而奋斗。(李明权)

31、【三杠子压不出个响屁来】(惯)形容人非常老实、胆小,从不多说话。 也作三棒都打不出个响屁来。 三枪打不出一个闷屁来。

32、【根性】人的本性和本质,俗语谓之“根性”。如茅盾《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根性”源于佛家,谓众生善恶的业力和习性。《辅行传弘决》卷二指出:“能生为根,数习为性。”意谓能产生善恶的力叫“根”,善恶的习气叫“性”。如宋·苏轼《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与“根性”相似的还有“根器”。佛教认为众生根器有大小、高下、利钝、善恶等区别。如唐·李华《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碑铭》:“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而分别设立的。佛门主张观人的根器而“对机说法”,做到有的放矢。(李明权)

33、石油里面有金子,人民里面有圣人。

34、横死属于恶业招致的恶果。《宋书·柳元景传》:“世祖严暴异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世祖崩,(江夏王)义恭、元景等并相谓日:‘今日始免横死!”’又如唐代王建《空城雀》诗:“报得黄口莫啾啾,长尔得成无横死。”

35、【杀风景】(惯)破坏美好的景色。 比喻破坏人的兴致与情绪。 也作“煞风景”。

36、谚语:“立秋有雨,秋垂悬,水浸秋不悬。”

37、【好账不如无】(谚)好账:别人不讨还的债。借人家的债,即使人家不讨还,也总归是个负担。指不负债是最轻松自在的。

38、【虎毒不吃儿/虎毒不食子】借指人狠毒也不能伤害亲近的 人。台湾林语堂《武则天正传》:“谁都知道‘虎毒不吃子’, 若说武后把自己的亲生子毒死,不是荒谬绝伦吗?”

39、【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40、【玻璃罩里的苍蝇——眼见光明,没有出路】(歇)指虽然看到光明的前景,却找不到现实的出路。

41、【赶浪头】(惯)浪头:涌起的波浪。 比喻紧跟时尚,做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事。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