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五年级诗词配画(共计49段)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句子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年级诗词配画(共计49段),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诗词配画 一

1、天净沙 秋

2、《端午》文秀 唐代

3、 武陵春·春晚

4、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6、《端午日》殷尧藩 唐代

7、浣溪沙

8、《端午日赐衣》杜甫 唐代

9、《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现代

10、 夏日绝句

11、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12、白日:太阳。

13、《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 唐代

14、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5、《已酉端午》贝琼 元代

16、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

17、题西林壁

18、《忆江南·江南好》

19、《幽居初夏》陆游 宋代

20、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21、《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卢纶 唐代

22、《午日观竞渡》边贡 明代

23、满江红·糁径红裀

24、《蒹葭》佚名 先秦

25、《饮酒·其五》陶渊明 魏晋

五年级诗词配画二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欧阳修 宋代

3、《端午即事》文天祥 ? 宋代

4、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5、 声声慢·寻寻觅觅

6、《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与义 宋代

7、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8、《浣溪沙·端午》苏轼 ? 宋代

9、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0、《竞渡歌》张建封 唐代

11、 点绛唇·蹴罢秋千

12、《小重山·端午》舒頔 元代

13、《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顾太清 清代

14、虞美人·闲敲玉镫隋堤路

15、《同州端午》殷尧藩 唐代

16、《小池》杨万里 宋代

17、《忆江南·江南忆》

18、《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吴文英 宋代

19、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0、秋思

21、《摸鱼儿·午日雨眺》纳兰性德 ? 清代

22、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23、菩萨蛮·绿阴寂寂樱桃下

24、《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苏轼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