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看优秀的句子,还在苦苦寻找个性、独特的说说吗?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冬天的谚语[汇总102段],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上。
描写冬天的谚语 一
1、【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释义:比喻未能彻底挽救出来。 例句:冯登龙气昂昂地说:“我说的是真正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并不是把国家的权柄从狼嘴里掏出来喂狗。”
2、【猎人进山只见禽兽,药农进山只见药草】 释义:干什么事情精力就集中在什么事情上。 例句:“这叫猎人进山只见禽兽,药农进山只见药草。你当时一心只想着强攻南山口,和敌人杀个痛快。同志啊!打仗可要有勇有谋。”
3、【拜佛修斋】佛教徒修行的主要内容之一。拜佛是佛教徒每天应修的定课;如入寺院,亦应礼拜佛菩萨等。拜佛必须依从佛教仪规,采取“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方式。至少三拜,或为三的倍数。斋字有戒、敬、清净等义。修斋原指过午不食,后转指不食肉(包括“长斋”与每月若干天的“花斋”)。此外,在家信徒在斋日修“八关斋戒”,使身口意清净,也叫“修斋”。修斋还包括设食供养僧众的“斋僧”,为亡人设斋会的“斋七”等。总之,一切时、一切处“自净其意”,便名“修斋”。俗语用“拜佛修斋”形容修习佛法者。如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生来心地最慈仁,拜佛修斋一秉仁。”(李明权)
4、有势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
5、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不承认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降祸赐福的“造物主”。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天及其处境,都是自己的“业力”造成的。“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楞严经》卷八)依据自因白果、白作自受的道理,经中又提出:善果从善因生,恶果从恶因生。(《菩萨本业经》卷下)简单地说: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等属于“善因”,“人天福报”等属于“善果”;布施、持戒等属于“善因”,“彼岸”属于“善果”……反之,则为“恶因”,引生“恶果”。俗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6、【猜哑谜】(惯)哑谜:指隐晦的话语。比喻猜测别人话语的真实意思或事实真相。
7、【先生讲书,屠夫讲猪】(谚)先生:教书先生。屠夫:以宰杀猪羊为专业的人。教书的先生说起话来总离不了书,杀猪的屠夫说起话来总离不了猪。指人们在谈话中总离不了本行的话题。
8、【孩子嘴里讨实话】(谚)从小孩嘴里能讨出真情实话。指小孩天真无邪,不会藏真,不会弄假。 也作孩子嘴里无瞎话。 小孩嘴里掏实话。
9、【路上行人口似碑】(谚)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们对人对事的评论与传播,像刻在石上的碑文一样,无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论,不需自己辩解。也指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无从隐瞒。 也作路上行人口胜碑。 路上行人口是碑。
10、【躲了雷公,遇了霹雳】 释义:雷公:神话传说中的雷神。比喻躲过了一场打击,又遇到另一场打击。 例句:蒯公又想道:“天下举子像鲜于‘先辈’的,谅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鲜于同,又中了别的老儿,可不是‘射了雷公,遇了霹雳’!”
11、【老公鸡披蓑衣——嘴尖毛长】(歇)蓑衣:一种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多用棕制成。形容说话尖刻或多嘴多舌。含责骂意。
12、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3、山顶上积雪未融,如白银宫阙;向阳的山头上冒着乳白色的烟雾,缭绕,蒸腾,汇集成云朵,澹澹的几朵白云,一半镶在天空中,一半粘在山峰上,似乎是个安琪儿,展开了一幅冰绡,更替这山加冕。
14、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15、【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释义:文:指周文王。武:指周武王。张:拉紧弓弦,比喻严。弛:放松弓弦,比喻宽。原指周代的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是宽严结合。后比喻工作和生活要适当调节,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例句:那是要你们训练中抓紧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刚才下命令要你们休息,你没听到?
16、【横挑鼻子竖挑眼】(惯)形容很不满意,百般挑剔。 也作“横挑眼,直挑眼”。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谚)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8、【拉不开栓】(惯)指非常紧张、忙碌,难以应付。
19、【六亲合一运】 释义:六亲:六种亲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指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娅。亦泛指所有亲属。比喻亲属之间有相同的命运。 例句:俗语说得好:六亲合一运。那朱恩家事也颇长起。二人不时往来,情分胜如嫡亲。
20、【白吃萝卜还嫌辣】(惯)比喻白白地得了好处还挑剔。
2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2、吉祥如意“吉祥”与“如意”的复合同,谓诸事吉利顺遂。吉祥,梵语Sri,音译作室利、师利,又称为吉羊。据说释尊成道时即坐于吉祥草上,系由吉祥童子刈割并敷陈于释尊的座位上(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唐代澄观《华严经疏》卷十二等)。如意,为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手持之器具。此物原为印度古时之爪杖,巴利语为anuruddha(阿那律),系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长三尺,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为如意(见《优婆塞戒经》卷五)。后一般多用作祝福之辞。北齐张成《造像题字》:“为亡父敬造观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八口人等共养,吉祥如意。”元代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再休想吉祥如意,多管是你恶限临逼。”
23、不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
24、【人有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谚)人有谋害虎的打算,虎也有伤害人的行动。比喻在竞争中,双方都有封杀对方的心计与行动。
25、【拆壁脚】(惯)比喻耍手段破坏,使他人受损或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26、【歪嘴吹喇叭——一股斜气】(歇)斜:谐“邪”。气:本指气体,转指风气、作风。指不正当的风气或作风。 也作“歪嘴和尚吹喇叭——一股邪气儿”。
27、【的】“的”本是助词,不和其他词语结合无意。这里讲的“的”,已经在20世纪初左右升任成名词了。 这个“的”字,源于“的士”,其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发“di”音。它是“的士”的简化,港语用于计程车(内地叫出租汽车)的音译之字。内地人先是将“的士”拿去照用,能彰显特殊的时髦就行了。接着,令香港人吃惊的“打的”(乘坐的士)发明出来,而且传遍全国。可见“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机会就“打”一下,不仅打醋、打酱油、打酒、打电话,这不,又开始“打的”了。 开“的士”的人,被人们称作“的哥”、“的姐”,这新名词传播速度也颇快,人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时,又创造了“的士”的不同分类简称呢。他们把充当“的t”的小型客车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车的士);内地还有摩托车载人的收费服务,被人们称为“摩的”;自行车载客收费服务也开始叫“单的”了。面包车称“的”还接近“的士”,摩托车、白行车称“的”也真的是太绝妙了,发明者是太有才了。
2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语的意思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类同“一知半解”。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上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刘邦消灭了各地的势力后,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于是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刘邦说:“你们大家不要隐晦,请坦白地说,为何我能胜利,项羽为什么失败呢?”有高起、王陵两大臣说:“您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项羽却对部下仁厚爱恤。然而,您对部下中不论是谁攻占了城、地,您就让他统管他占领的地方,因此人们愿意为此而努力。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他忌恨,有才的人他猜疑,战胜时他不给人记功,占领了城池他不让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你才能战胜他。”刘邦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们,因此我能一统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却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战胜!”
29、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30、冬天,松树、腊梅向我们展示了不怕严寒,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冬天,大雪把过冬的虫卵冻死了,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大雪也给冬季作物送来了及时雨;大雪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冬天真美!我爱冬天!
描写冬天的谚语二
1、好戏能把人唱醉,坏戏能把人唱睡
2、【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歇)旧时作风不好的女子去寺庙,既烧了香又看望了相好的和尚。 转指一举两得。
3、实体犹言本体,真实之体性。《起信论》中说:“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色心无二。”智旭疏中对此解释:“法身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体,故即是色实体。既即是色实体,何难现种种色?”佛教哲学把物质称为色法,精神称为心法。真如是一切法的实体,也就是色法和心法的共同实体,所以说“色心无二”。真如能现种种色法,也能现种种心法。
4、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5、【儿行千里母担忧】 释义:儿女出门在外,母亲总是惦念他们。 例句:“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6、【挨闷棍】(惯)闷棍: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打出的一棍。比喻突然遭到沉重打击。 也作“挨闷棒”。
7、【官差吏差,来人不差】(谚)差:差错,错误。不论官吏有什么差错,被官吏派来办事的人没有差错。指上层策划的人负有责任,被派的人不担责任。 也作“官错吏错,来人不错”。
8、【法字没多重,万人抬不动】(谚)法字看起来分量不重,但千人万人也抬不动它。指国家大法神圣而威严,不容侵犯,不可动摇。
9、【郎中】“郎中”现指医生,南方多此称呼。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有地下党联络员假扮郎中为沙四龙看病传递情报的情节。 郎中,古代是一种官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属光实禄勋,管理车骑、门户,并充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车郎、户郎、骑郎三类,长官设有车、户、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泯除。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自隋朝自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管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相以下的高级部员。范晔《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指汉朝的官职。宋代始设医官,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称医效、祗侯等。后人因之称医生为大夫或郎中。显然是为抬高医生地位而有意奉承之,说穿了是官本位在作怪。既然长期称医生为郎中,也就习以为常了。
10、霜前冷,雪后寒。
11、【木头墩子踢一脚还要翻翻身】 释义:比喻人不能太老实受欺负,要反抗,要斗争。 例句:看见你那软样子,我真替你难过。木头墩子踢一脚还要翻翻身哩,嘿,你呀!你没有拳头吗?
12、【河边无青草,不用多嘴驴】(惯)斥责人多嘴多舌。
1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释义:跟上等的比,不如人家;跟下等的比,比人家还强。处于中等水平。多用来表示基本满足,没有更高的追求。 例句:再说,当护士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她却偏不服气。
14、【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井水不犯河水”源自我国先民的居住环境。 我国古代先民最早是生活在河水旁边,因此,长江、黄河孕育了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临河而居,汲水方便,而且河谷地区土壤相对肥沃。先民以游牧为主,生活地点基本上是因气候或自然环境而定的,所以经常迁徙。 井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深远的影响。有了井之后,先民摆脱了依赖自然气候的制约,以往仅仅居住在河谷,现在基本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了。而且有了井水,人们逐渐聚居在一起,可能出现城镇,以至于出现大的城市。由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部落继续崇尚游牧生活,没有发展农耕,不打井,继续逐水草而暂居。因此,有的历史学者认为“河水”其实代指的就是游牧民族,是依赖于部落之间酋长的联盟制度建立王朝的。而“井水”则代表的是定居,是农耕文明。 历史上游牧的少数民族经常侵扰中原的农耕民族,所以中国古代王朝一直边患不断。而以“井水”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则基本上不会主动侵扰“河水”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所以,有“井水不犯河水”一说。
15、【公人见钱,苍蝇见血】(谚)指公人贪财如命,见到钱财,就如同苍蝇见到血一样。
16、【明人不做暗事】(谚)明人:光明磊落的人。暗事:背地里做的见不得人的事。指明人做事正大光明,绝不鬼鬼祟祟,搞阴谋诡计。 也作明人无暗事。 明人不做暗事,好汉不使暗拳。
17、呵佛骂祖宋代杨时《龟山先生语录》卷一:“圣人以为寻常事者,庄周则夸言之。庄周之博,乃禅家呵佛骂祖之类也。”
18、【越渴越吃盐】(谚)吃盐多了口渴,越口渴越吃盐,越吃盐就越口渴。比喻人越是没钱,却越需要花钱,或越是无力应付困难,困难偏偏越多。
19、【驴年】《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石霜翌日又问:‘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向什么去处也’?师唤侍者,侍者应诺。师曰:‘驴年去。’”又,同书卷九《福州古灵赞禅师》:“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纸窗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出得?’”我国古代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豕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纪年。驴是十二生肖以外的动物,根本不能用以纪年。故“驴年”表示根本不可能有的年月。如《云门广录》卷上云:“为什么不答话?师云:驴年会么?”(见心)
20、【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谚)要是给对方留情面,就不会动手;既然动手,就不会留情面。指交手动武,不打则已,既打就不认人。 也作“容情不举手,举手不容情”。
21、【同病相怜,同忧相救】(谚)患同样疾病的,互相之间最能体贴;有同样愁烦的,互相之间自会救助。 指有同一不幸命运的人之间,最容易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也作“同疾相怜,同忧相救”。
22、【知星宿,衣不覆】(谚)旧指懂天象、知吉凶,会穷得衣不蔽体。
23、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24、点金成铁,俗语中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如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苦海》:“梁王藉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荆公改用其句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山谷笑日:‘此点金成铁手也。”’又比喻把好事办坏。如清李渔《奈何天·密筹》:“分明是面足添蛇,谁承望官司喜悦,不罪我点金成铁。”语本《景德传灯录·真觉大师灵照》:“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日:‘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日:‘点金成铁,未之前闻。
25、【饥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见“饿咽糟糠甜似蜜,饱饫烹宰也无香”。
26、【道三不着两】(惯)三件事,就有两件说得不对。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语无伦次。也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做事颠三倒四。 也作“着三不着两”。
27、【家有贤妻,夫不吃淡饭】(谚)家里有了贤惠的妻子,丈夫的日子就会过得有滋有味。指有了贤妻,丈夫就得益无穷。
28、【骨头里挑刺】(惯)比喻故意挑毛病。
29、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30、【卖盐的做雕銮匠——咸人儿】(歇)雕銮匠:为门窗雕花或雕刻图画的艺人。成:谐“闲”。指闲着不做事或无事可做的人。
31、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32、【哪个人也不全,哪个车轮也不圆】(谚)任何人都不会十全十美,就像车轮没有绝对圆的一样。指世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也作哪个瓜也不圆,哪个人也不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人不能全,车不能圆。
33、七颠八倒原为禅语。见《景德传灯录·金陵清凉文益禅师法嗣》卷二六:“问:如何是正真一路?师日:七颠八倒。”又如《五灯会元·长庆棱禅师法嗣》卷八:“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七颠八倒。”后俗语中多运用。或谓混乱不堪。如《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或指晕头转向。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叵耐一个秀才,老婆与他不要,别人见了媒婆,欢欢喜喜,他反和我寻争寻闹。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哕唣,把媒婆放在中间,旋得七颠八倒。”
34、【出水才见两腿泥】 释义:比喻事情到最后才能看出结果。 例句:“我不服他这个,走着瞧,出水才看两腿泥哩!”
35、丰干饶舌佛教典故。据《宋高僧传》卷十九载:唐丰干禅师原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舂米供僧。先天(712-713)中,他去京兆化缘,闾丘胤将去台州作太守,问丰干说:“台州有何贤达?”丰干说:“到任记谒文殊。”闾丘胤上任后到国清寺,在僧厨中见到了寒山、拾得两位僧人(传说为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于是礼拜。两个僧人笑着说“丰干饶舌”,便扬长而去。后用以比喻多嘴、唠叨。
36、【瞌困撞着枕头——正是货】(歇)瞌困:瞌睡。是货:谐“适合”。指正合心意。 也作“瞌睡碰枕头——对路”。
37、【酒】酒,对中国人来说,是太重要了。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反讽日:“借酒浇愁愁更愁。”李白还说:”举杯邀明月”。苏轼说“把酒问青天”。就是在平民百姓当中,也是“无酒不成席”。那么,酒是谁发明的呢? 关于酒的发明,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是“猿猴造酒”。传说猿猴将采摘的苹果储存起来,时间一长,苹果发酵成酒,醉倒猿猴。 一说始于大禹时代的仪狄,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记载,上古用桑叶包饭的发酵方法造酒,是指仪狄用此法造酒,献给大禹而言的。仪狄是个官员,他造酒是为了献给大禹邀功。 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周朝的杜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即高梁。传说杜康生于周朝,是个牧羊人。有一天,他把高梁粥装进竹筒里带着去牧羊,竹筒放在一棵树下忘记带走。半个多月后,他赶羊回来又在那棵树下找到了他遗忘之物,打开一看里面高粱粥已经发酵变成液体了。村里人喝了都夸这种液体好喝,于是他不再牧羊,改行酿酒了,并办起了杜康酒店。
38、【要捉栖鸟必留窝】(谚)栖鸟:夜晚栖歇在窝里的鸟。要想捉住栖歇在窝里的鸟,就必须留下它原来的窝。比喻要逮住有家室的人,就不要惊动他的家。
39、【铁匠没样,边打边像】(谚)样:样子,样品。本指铁匠干活没有供模仿的样品,靠经验和技巧,打着打着就合乎要求。比喻做事没有固定的模式,边做边摸索,总会成功。
40、舒活补水塑润颜,立冬初寒清霜现。
描写冬天的谚语三
1、【豆腐拌成了肉价钱】(惯)比喻由于某种原因,本来不值钱的东西成本提高,价格大幅提升。
2、离开人民一筹莫展,依靠人民万事好办
3、【花不好,是自家栽的】(谚)花儿纵然不好,也是自己亲手栽下的。 比喻儿女不好,也总是自己养的,只怪自己没教育好,该关爱时还得照样关爱。
4、【炒冷饭】(惯)比喻说话或做事重复过去的一套,没有新的内容。
5、【打了骡子马受惊】(谚)比喻惩罚某人,旁边的人会受到惊吓。 也作打了骡子惊了马。 打了骡子马也惊。
6、【太华之下,白骨狼藉】(谚)太华:西岳华山。白骨狼藉:遍地都是死人的白骨。上华山原为求药避世,却多有死在山下的。指华山不易攀登,十分凶险。
7、【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谚)荒年:饥荒年景。手艺人:凭手工技术谋生的人。指手艺人凭手工技术谋生,人们处处离不了他们,故谋生容易。 也作“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8、七十瓦上霜,八十不稀奇。
9、【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见“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
10、【一蟹不如一蟹】(惯)比喻一个不如一个。
11、【促膝谈心】“促膝谈心”形容两个人谈话很投机,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促膝谈心”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系。 “坐”字形状是“二人土上坐”,古代没有凳子,所以古人生的姿势跟我们现代人的坐姿有很大区别。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是:两个膝盖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做“安坐”。三国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管宁。他经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时间长了,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见,三国的时候人们还是这样坐的。 “促膝谈心”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谈心,越谈越近乎,两个膝盖就不知不觉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动了,这才发现两人的膝盖已经顶在一起了。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谈心,那可就不容易了,因为你的重心全在凳子上,无法向前“促”,要想前进,只能搬。 我们今天用“促膝谈心”,不是非要顶膝而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交谈,坐着、站着都一样。
12、个人孤舟漂海,集体…巨轮出江。
13、【镴枪头戳石块——弯回半截】(歇)锻:锡铅合金,俗称焊锡或镴锡,质软。本指枪头戳到石头马上弯了,转喻弱者遇到强者被迫退缩。
14、【搭在弦上的箭——一触即发】(歇)本指一触动箭就发射出去,转喻事态发展到非常紧张的地步,马上就会发生严重的事情。
15、【高不成,低不就】(惯)多指在择偶或择业上,因愿望脱离现实而未能成功。 也作高不凑,低不就。 高门不达,低门不就。 高不攀,低不就。
16、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17、【公门好修行】(谚)公门:旧时的衙门。修行:本指学佛学道的修炼,此处指行菩事。指在衙门里供职,固然做伤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门里好修行。 公门好修德。
18、【主题】“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是个外来词,它源自德国,来自日本。 在德国,主题最早只是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最具有特征的、并处于优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题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整个乐曲的核心。音乐中的这个术语后来被移植到文章写作及文艺创作中,把文章与文艺作品的中心思想称作“主题”。 我国使用的“主题”这个词.是从口语引进的,日语从德语中翻译过来。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义、理、旨、主意、主旨、主脑等,实际上都是“主题”的意思。
19、立冬到,天转冷,今日立冬天气好,舒心一笑无烦恼。
20、落雪勿冷,融雪冷。
21、【把嘴磨破了】见“磨破嘴皮子”。
22、(《李长吉歌诗叙》)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23、依旧保持着那干枯的树枝,弯弯曲曲地伸向四方,没有一丝光彩,并不引人注目。反而,在寒风的映衬下,有些凄凉,也有些萧瑟。那算不上粗的枝干,在寒风的怒吼中颤抖着,似乎随时都要倒下。
24、傍晚,黑色的天幕像一张铺开的大毯,无数朵洁白晶莹的雪花如天使一般纷纷降下。微风吹过,这正密密斜织着的雪似珠帘卷起,再配以城市的宁静,你会感觉到大地也在跳舞……
25、【无林无木,山区不富】(谚)山区如果没有树林,就不会富足。指发展林业,是山民致富之道。
26、【货到街头死】(谚)远途贩运来的货物,只要上市,便没退路,不论价高价低,都得脱手卖掉。指做生意要获得可靠信息,盲目贩运没出路。
27、一般学人只会搬弄经中文句,断章取义,而不懂得彻悟自性,便是“劳形捉影”。禅宗是“第一义”的“最上乘禅”,必须斩断这些“葛藤”。早在宋代,“向上一路”已为士人所乐道,如严羽著《沧浪诗话》,专门以禅喻诗,认为学诗“功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人。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人也”。后世泛指高超的境界,宋明理学深受禅宗影响,故而也经常提到“向上一路”,如朱熹批评陆九渊时,说陆之思想只是“向上一路,未曾把转处,未免使人疑著”。又如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八家中,唯欧阳永叔无此三病,而无能学之者。要之,更有向上一路在。”
28、【更上一层楼】(惯)比喻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29、【空想】谓观想“诸法皆空”的义理。如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然而,佛家又认为,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性德”、“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如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如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又如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也指徒劳的想念,如《二刻拍案惊奇》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复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挂肚,空想坏了。”(李明权)
30、【出头的椽儿先朽烂】(谚)露出房檐外面的椽子由于风吹雨淋,会先腐烂。比喻冒尖或带头的人,往往最先遭到祸害。 也作“出头椽子先烂”。
31、【妄心】谓虚妄计度的分别心,能产生一切妄境界。与“真心”相对。《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遂轮回生死。又《菩萨心论》指出:“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空寂之心,便是真心。唐·元稹《酬知退》诗:“莫着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彼与我的分别对立,也属于“妄心”。(李明权)
32、【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辞,多称别人的女儿。女孩何以称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有关系。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镒为一金(镒是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汉朝为一斤金子为一金。秦汉时金多指黄铜,“千金”实为铜千金。 后人借“千金”以言贵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诺千金”等均是。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 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率军队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年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用“千金”来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以后就流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