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从表达的角度说,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那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论语中存在的座右铭(共计113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中存在的座右铭 一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在无数个不眠之夜,相信会有很多人习惯性的闭上眼睛,静静的想念一个人。
3、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宾语;含褒义近义词: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4、你知道吗,我一直站在你身后,期待有一天你会回头看我。
5、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6、爱情是生长在悬崖边上的一朵花。你必须有勇气去选择它。
7、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9、爱人告诉我:老了就应该先死。让我承受你爱人死亡的痛苦。
1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1、每个人醒来,我都醉了,有一颗心最珍贵。我不后悔遇见真情,但我会和你共度余生。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4、我会等你。我胜利归来的那天会去接你。
1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6、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17、我想给你写甜言蜜语,但是我的脑容量不允许,所以我觉得很高兴认识你。
18、在十字路口,我们分开走。你走开我的眼泪,我走开你的恨。
19、抬头仰望,伴着淡淡的银月与你在夜晚泛舟空。
20、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示例: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2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2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5、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26、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29、在现实世界所有已知的客观存在中,我最喜欢你。
30、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中存在的座右铭二
1、习惯是难受的,习惯是缺失的,习惯是在等你,但我从来都不习惯见不到你。
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出处:《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示例: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7、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9、我占有欲很强,靠近我就离不开。
10、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美好的事物。立秋的傍晚,从河对岸吹来的风,你是如此的甜美,以至于你要杀了我。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2、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13、子不语:怪,力,乱,神。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5、只是看着你,只是等着你,把我的一切都给你,那www.yuerzhinan.com是我的幸福和快乐。
16、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17、你有冰淇淋的甜,你有七月清晨的美,总之,你有我喜欢的一切。
18、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www.yuerzhinan.com】子)如也,与与如也。”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19、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0、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2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2、居下讪上: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
23、和你在一起,我更有感觉。
24、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6、巧言令色,鲜亦仁!
27、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能完全理解我想表达的东西。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29、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0、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1、你成功了吗面对你,我不敢动,因为怕动,我会掉进你爱的沼泽。
32、茫茫白雪中,思念之歌来自远方,那是你漫长的流浪;我在远方想念你,这是我在冬天漫长的等待。
33、先生,就喜欢你而言,我是世界上最好的!
34、我想说,当我喜欢你的时候,你也喜欢我。不需要别的了。只是因为爱,我们才在一起。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6、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3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38、即使我们最后不能在一起,我还是会感激生命中有你。
3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中存在的座右铭三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小人之过也必文。
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5、我想用你的名字和我对你的所有想法写下所有的白皮书。
6、长江以北的一片枫红,被赋予了思想,被放在田歌的地板上,陷入了忧郁的情绪。
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8、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0、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示例:沙汀《呼嚎》:“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11、见危授命,见利思义。
12、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示例:独夫为我,即曰贪贼;——,即曰仁义。(章炳麟《菌说》)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示例:趁你们——的时候,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1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16、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示例: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17、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18、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1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20、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2、眼睛在为她下雨,心却在为她撑伞。这就是爱。
23、(1)感谢你的进步和你的责任,让家庭生活衣食无忧。
2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25、子曰:学bai而时习之,不亦du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zhi乐乎?人不知而不愠,dao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也一样可以行驶啊!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26、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27、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8、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9、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30、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1、从井救人:意谓跟着跳到井里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对别人并无好处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为。后亦用以比喻冒极大危险去拯救别人。出处:《论语·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32、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33、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34、比起黑暗和怕鬼,我更怕你难过地皱眉!
35、爱情是排外的。即使给你一片森林,在你眼里也只有一棵树是最好的。
3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7、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0、在这宁静的日子里,遇见美丽的你真好,所以我真的忍不住想陪你到老。
4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2、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