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口才与优雅的谈吐,都离不开优美经典的句子,离不开好句的积累。今天小编就让大家一起感受下这种感觉,特地整理的孔子语录论语十则[集锦46段],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一
1、可以牺牲生命来实现仁德。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4、我一整天都不吃东西,一夜不睡觉,思考,没用,不如学。摘孔子《论语》
5、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须用宰牛的刀。比方做壮工作不必费大力气或者大材不能不消。《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孔子说:端木赐!你认为我是一个博学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我用一个基本的道理把它们贯穿其中。
11、面对仁德的实施,老师在前面,不要谦虚。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3、主张不同,不互相讨论。
14、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尊,疑思问,怨思难,见思义。摘孔子《论语》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起主要使东西精巧,语出《论语·卫灵公》。
16、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17、君子靠自己,恶棍到处要求别人。
18、诲人不倦:诲:辅导。教人时不嫌委顿。形容辅导特别耐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君子可以协调,但不盲从附和,反派只盲从附和,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
20、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本身差的或者官位比本身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22、如果你不想做,不要强加给别人。
23、不用担心财富不多,财富不平均,人口稀少,境内不安。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24、在私利面前,我们可以想到道德,在危机面前挺身而出。虽然我们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但我们没有忘记我们一生的承诺,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
25、有人说:如果你用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可以吗?孔子说:这样,你会用什么来回报别人对你的恩德?最好公平对待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二
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能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人生之言,也可为成人。摘孔子《论语》
4、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泯灭。施惠于人,本身又无所泯灭。《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厥后经常使用以形容有实利而未几费财帛。
5、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6、性相近,习相远。摘孔子《论语》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少年老成: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搭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她们是值患上尊敬畏的。《论语·子罕》:“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比今也。”后多用此奖饰有志气有为的年轻人。
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摘孔子《论语》
10、大逆不道:犯上:触犯长上;反叛: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反叛者,未之有也。”
11、如果一个人能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
12、触类旁通:比方从懂患上的一点儿,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长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3、或者:以德报怨,怎么样?子说:怎样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14、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5、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努力思考,结果没有好处,最好学习。
16、见义勇为:语本《论语·卫灵公》“见义勇为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厥后泛用“见义勇为”暗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该该推委。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工作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9、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