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在朋友圈发布转发一些经典句子,要想用好句子,需要自己判断。你正在被句子而困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优选好句(摘抄101句),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优选好句 一
1、 在军队中就要运筹帷幄,在朝廷里就应参与议政。如果不竭力为君主出谋献策,维护国家社稷,这是君子的耻辱。
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追求崇高的精神,所以怀德,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论语·卫灵公》),所以关心自己的人格形象是否被世人认可。小人追求物质享受,所以关心田宅财产,他们唯利而图,所以贪图小恩小惠。是朱熹对孔子上面一段话的注解。按照朱熹的说法,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便是君子;以私人利益为主要追求,则是小人。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4、 君子乐见人们向善、做好事,但不对这样的人过于趋奉;厌恶人们向恶、做坏事,但也不一味地讨伐他。
5、 君子不会因私利而与人争斗。君子若有所争,必在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学业技艺上。他们通过光明而友好的方式相互较量,以达到切磋学习的目的。这种在学业或事业上与他人之间的竞争,当仁不让,其争也是君子之争。
6、 君子评价别人,必须要首先自我审问内心,如果内心无所求,那么所形成的评价就是公平公正的;如果自己首先有私心,那么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就会有失公允。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8、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人争夺的,如果有,那就是射箭比赛了!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比试,完毕后下来举杯共饮,这种竞争堪称君子之争。
9、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10、 贤能的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兴盛;小人得到重用,国家就会危亡,国家的领导者应该谨慎考虑这件事情,应该驱走和远离小人,举荐和重用君子。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2、 孔子说: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
13、【www.yuerzhinan.com】 君子应该见贤善而努力去接近,有过失就尽快改正。
14、 曾子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也是君子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即尽心为人,恕为推己及人。恕是君子之所以保持良好修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待别人应该宽容,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有可以被宽恕的地方,但对待事情就要一丝不苟。对事不对人,是恕道的基本原则。
15、 与人和睦相处而非争斗挞伐,是君子首先要考虑的。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放下以前的恩怨,会让自己从怨恨、不满中解脱出来。君子不会让自己纠缠在癣疥小事中,这样只会让人目光短浅,无法成就大事。俗话说,大人不记小人过。超越常人拥有君子般的雅量,这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不凡的见识,所以雅量也是君子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16、 有人问孔子哪个弟子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论语·雍也》)这就是说颜回的好学表现为不轻易生气,同一个错误从来不犯第二次。孔子还曾形容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每天只一箪饭食,一瓢饮水,住在陋巷之中,颜回却不以生活的困顿为意,毫无名利心地追随孔子,虚心学习,迁善改过,勤奋不已。这便是孔子心目中好学者的代表。
1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18、 大家都能看见的利益,不一定是利益;大家都能看见的祸害,却可能是利益。君子看重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避开信用,所以说利益可以驱使小人却无法驱使君子。
19、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20、 心如果公正,就自然清明;心偏邪,就会产生黑暗。端正诚实就可以通达,欺骗虚伪就会产生蔽塞。诚信就会有所感应,夸大虚妄就会产生迷惑。这六条都是君子非常警戒的。
21、 一个人以什么为追求,以什么为目标,直接导致他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能达到什么样的人生成就。有些东西,可能人人都想获得,比如学有所成,比如品行高尚。但为什么往往只是少数人能够获得呢?似乎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身为君子,修炼品德和提升智慧是他的终极追求,为了这个追求,他可以拒绝地位尊贵的诱惑,也毫不以俸禄微薄为意,这才使其能够成功。如果专注于蝇头小利、浮华虚名,那么自己的理想追求,最终显然只能是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了。
22、 君子勤于践行,做得多而说得少;小人善辩,口若悬河却行动迟缓。君子小人谁更受欢迎,历史早已给出答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坚持行善举,踏踏实实做事,就自然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信任,也就自然会成为君子。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满足于夸夸其谈,而不重视躬行实践,那么难免就会落入小人的境地了。
23、 君子在面临国家社稷存亡安危等大节时,不会动摇屈服。
24、 孟子在之前有一段论述,说伯夷很自傲自负,当时的各国君主虽然用好言好语来招致,但他都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就是因为自己不屑于去接近那些人。柳下惠却不以侍奉昏君为可耻,不以自己官职小为卑下;入朝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照他的原则办事。
25、 宋代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古之仁人,不会因景色满目萧然而悲戚,也不会因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忧乐是出于对国家、百姓的关心,而不是发于自身的私情。那么君子何时会感到快乐呢?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可以说,正是这种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集体自觉,才是保证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砥砺前行而兴旺的力量源泉。一个民族如此,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人生于世,应该时时刻刻有危机感、紧迫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26、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如果君子诈善,便不是真君子,而是伪君子,这与小人作恶没有什么两样。君子改节,一世英名便毁于一旦,倒不如小人改过自新,还会令人心生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赞叹。同时,这也告诫人们,要做个真正的君子,一要真诚,二要不断地修养自身、进善止恶。
27、 君子以享受安逸娱乐为毒药,以富贵为不幸的事。所以沉溺于一己娱情的人容易忘记月盈则亏的道理,而看重道的人则明白日子渐趋于简单的可贵。
28、 君子为人处世真诚稳重,像泰山一样厚重踏实,所以从不随意骄傲狂放。但小人多半缺乏文化根基和修养,往往得势便猖狂。君子以谦虚为本,小人以炫耀为尚。这便可以从心理上解释为什么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9、 孔子早就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优贫的话,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具有关怀天下、维护道统的气魄和雄心,不能为一己之安危和贫富而斤斤计较。姚莹这里所言即表明同样的道理。君子处世,要有大胸怀、大抱负,要真正能将精力集中到事关国家安危、百姓祸福的大关节中去,不能斤斤计较于个人利害得失。中国古代,这种君子不胜枚举,如冒死直谏、不畏权奸的比干、海瑞,如视死如归、坚守气节的苏轼、文天祥,都体现了君子这种可贵的品格。
30、 天地万物,都会遵循一定规律,通过一定表现形式而存在。这些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和好恶为转移。君子修其道德,正如大道运行,自有其轨迹和目标,不因为小人的干扰而改辙。人恶寒人恶险小人汹汹,是小人对恶劣环境的抗拒,心畏之而恶之,君子则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勇敢而无畏地前行。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优选好句二
1、 程子说:在国家大事上,有想法、有见解却不说出来,这种人是名教的罪人。因此,古代的君子,对于自己素来关爱敬重的人,往往对其言行要求(责备)更为严格,这才是真正忠于前贤、厚爱前贤的表现。
2、 君子的责备如同良药,小人的献媚如同疾病;君子的责备像药石一样,虽苦却有治病的疗效;小人的献媚虽软腻甘甜,却让人容易生病。
3、 《菜根谭》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老鹰站在那里就如睡着了一样,老虎走路的时候很像是有病在身。一个真正具有才华的人反倒不显山不露水。低调是一种修炼,一种体悟。待人处事多自我克制一些,当自己处在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有时可以另辟蹊径,柳暗花明,重新占据主动。当形势对你非常有利时,要放低姿态,谨慎处事,切不可狂妄自大,肆意妄为,这样才能走好人生路。
4、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5、 提倡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只有谦虚谨慎、大智若愚,才能任重致远。这是一种有智慧的处事法则。人们常说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也是这个道理。
6、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会被一些琐事俗务牵绊住心神,不善于抓主要矛盾。但真正的君子,真正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人,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那些对国家社会有大作用的事务上,并且为之付出艰辛细致的努力。人们常说,要善于谋大事、管大事、抓大事,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呢?品读,可以得出几点体悟:一是要有抱负,要善于区分大事、小事,将心思更多地放在那些有全局性影响的大事上;二是要有目标,用心学习那些足够让自己有能力驾驭大事的本领;三是要有毅力,为了学到本领,要全身心投入,不懈坚持。
7、 并不洁净的土地上往往更有利于生物种的生长,水过于清澈反而导致鱼类死亡。所以君子应该有容纳缺憾的雅量,不可事事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8、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大树从一棵小树苗长起;高耸的楼台由地基奠定;千里之途从第一步迈脚开始。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君子做事,须注重开端。好的开端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正确的方向、扎实的步伐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9、 五代的冯道从雅量的视角解读孔子的这句话:雅量之有无,以别君子与小人、贤与不肖也,而为仕者尤重之。(《仕经·雅量》)是否拥有雅量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重要标准。君子立志高远,故心胸开阔,不把蝇头小利放在心上。而小人胸无大志、唯利是图,凡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这样的人不能担当大事。当官的人尤其要有雅量,只有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10、 孔子说: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要警觉:戒色、戒斗、戒得。年少时,血气未定,正长身体,要戒女色;年壮时,血气方刚,容易冲动,要戒争斗;年老时,血气已衰,心神不力,要戒贪婪。
11、 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呢?俗话说,在其位则谋其政。一个官员,既然获得任职,那么就应该有所作为。怎样有所作为?无非是想着怎么造福百姓,怎样举荐人才。只有这样做,下属才不会怨恨自己,继任者也才不会指责自己。旧时代的思想家尚能为封建官员提出如此具有道德感召力的官箴,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用心体会。
12、 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得志而贤良受辱的事例是不难见到的。历史上岳飞与秦桧、林冲与高俅的故事,读后常常会使人感到愤愤不平。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失落的心理。但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正确对待得失的态度,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不能被眼前的委屈困扰住;要相信,只要为仁行善做君子,最终是会获得认可的。
13、 涉世不深、阅历不多的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也浅;经历的世事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精妙巧诈的心机也随之加深。所以,一个正人君子与其精明老练、通达人情世故,不如朴实正直;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拘泥小节,不如坦荡大度、豪迈不拘。做人要保持自然本色,与其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变得世故乖巧,甚至老谋深算,不如坦坦荡荡,率真诚实。《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率真诚实的人生态度。
14、 圣人是儒家理想中的人格形象,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很少的。虽然孔子的弟子和后世多尊称他为圣人,但孔子从来没有以圣人自居,曾明确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他更多的时候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已。在他心目中,君子是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可学可做的人格形象。后面还有几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是说没有却假充作有,空虚却假充作盈实,贫穷却假充作奢泰,是难以坚持的。孔子这样说,意在强调为人应实事求是、表里一致;能够踏踏实实践行君子之道就可以了,不要眼高手低,做夸大虚无的想象。
15、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16、 高耸云霄的山峰地带不长树木,溪谷环绕的地方各种花草树木才茂盛生长;水流特别湍急的地方没有鱼虾栖息,水深而且平静的湖泊鱼鳖才大量生长繁殖。这种高处不胜寒的险境,水流太过湍急的峻急狭隘,都是有德君子待人处世必须严加警戒的。
17、 君子不做无益的事情,避免有辱身份的行为。
18、 孔子在《论语》中悉心塑造的君子形象,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即便在生死关头也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而这些,一般贤人君子做到并不容易。其才行高远不受拘限,绝不做作夸饰,不求私利,安于清贫寒素,这样的人有君子的节操。
19、 《汉书》中有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无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所以君子要有容人度量,决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缺点,都有这样那样不如意的地方。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对人求全责备,那一定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将因此错过获得成功和幸福的机会。
20、关于君子的名言 【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1、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2、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汉·刘向 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6、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9、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 10、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1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13、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14、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7、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18、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19、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宋·朱熹 20、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宋·朱熹 21、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通鉴 22、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23、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清·宋缍 24、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25、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宋·朱熹 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2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2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 30、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已。--明·方孝孺 31、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益一世。--清·金缨 3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33、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宋·胡宏 3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 3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3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37、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38、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39、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恶恶著,则小人退矣。--《贞观政要》卷五
21、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君子乐于向善、更乐于改过。对于普通人,乐于向善不难,乐于改过不易。但是作为君子,就应该有这个是非心,不仅要见贤思齐,更要勇于改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缺的,往往不是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惩恶扬善、祛邪扶正的自觉和勇气。这常常会成为一些人得过且过、马虎一生的深层原因,应高度警惕。
22、 贤者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君子不夺取别人所喜爱的东西。
23、 君子所想,如青天白日,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暗心理和行为;君子的才华往往像珠玉一样深藏不露,从不轻易地让人知道。
24、 君子安贫乐道,道所指的就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仁德道义。君子乐于见到伦理清明、风俗淳朴、天下安宁的景象,并将之作为毕生的追求。而小人只在乎一己欲望,以满足自我的温饱淫乐为目的,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仁义之道和欲望,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极,若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迷乱;但如果耽于欲望而忘却道义,便会迷乱而不快乐。君子之所谓君子,就是始终把仁德道义放在心间,并以之作为行事的准则,所以能够做到近以修身、远以安民。
25、 君子不陷入于困境之中,不进攻还没有排成队列的敌人。
26、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易·同人·彖》
27、 听到君子的议论,就像饮苦涩的茶水,苦味浓烈之后,却似乎脸颊上都洋溢着芳香。听到小人说的话,就像咀嚼着白糖,爽口甜腻之后,却似寒冰凝结在胸口。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9、 君子的正大刚直之气,没有什么比它更宏大;小入的自得骄傲之气,没有什么比它更渺小。
30、 肝脏如果受损,眼睛就看不见;肾脏如果受损,耳朵就听不见。遭受损伤虽然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但病症一定表现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说君子如果想在公开场合成为清白之人,就先要在隐蔽场所自觉杜绝罪恶。
31、 君子遵从上天赋予的道德本性,又通过好问和勤学,使自己的知识既宽广博大,又深入精妙;使自己的德行既极其高尚光明,又能遵循中庸之道。
32、 君子行事有准则,不会因为情感而失去理智、因小利而丢失大义,所以难以投其所好;小人最在乎一己好恶,常常罔顾规则,因而容易用利益去取悦他。但是,遇到正经事时,君子能做到任人以贤,客观地评价、选用人才;而小人用人则缺乏公正的态度,或拉帮结派,或求全责备、假公济私。这就告诉我们,在平常工作中,不能仅以好不好相处作为能否合作的标准,更多的还需考虑对方的品德,要做到亲君子而远小人。
33、 一个春秋时期的故事:晏婴是齐国一位爱国忧民的国相,有一天出门,在路上遇上一个被捆绑的人叫越石父(是个贤人),就用自己的一匹马为代价把他赎出来并带了回去。到家后,晏婴没有和越石父说话就自己走了,把越石父晾在那了。越石父于是请求与晏婴断绝来往。晏婴非常惊讶,说:我的德行虽然一般,可是我把你从困境中救了出来,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想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意谓当我被人捆绑起来的时候,是因为别人不了解我,您既然把我赎出来,是因为您把我当知己。知己的人对我无礼,还不如被人家绑起来呢。于是晏婴反省自己,把他挽留下来并尊为上客。
34、 一个人如果连什么是利益、什么是危害都不明白,那他就算不上君子了。
35、 怎么样才能修养好自己的身心呢?诚实守信是最关键的。诚信意味着真实、意味着坦荡、意味着一切虚伪的东西都能够被剔除,这样就为修养身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提倡诚实守信,以此为基础,实现人格品行的完善,实现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36、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地望去,庄严可畏;走近了,却温和亲切;听他说话,又义正词严。
3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38、 曾任美国总统的林肯有句名言:杀戮没有荣耀可言,破坏也不会有正当的理由。除了结束,战争中没有可称为美好的东西。这句话,与老子之言可谓遥相呼应。
39、 君子身处困境也不迷惑别人,小人一旦显达就会背叛他的主人,这是小人虚伪的缘故,不是困境和显达的外在环境所造成的。
4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优选好句三
1、 傲骨是指对自己的坚守,傲心是指对旁人的轻视。君子戒有傲心,鄙夫缺乏傲骨。人不可有傲气,有了傲气的人,往往会自命不凡,从而目中无人。当成功的时候,赞扬、奉承之词迎面扑来,他就会飘飘然,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但是做到了没有傲气还应当有傲骨,就是应当有志气,有自信心,有顽强不屈的性格。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失败和挫折随时会降临。对待这些,我们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不怕嘲讽,寻找原因,迎难而上,不断更上层楼。
2、 学习的内在追求,是为了涵养心性;学习的外在动力,是能够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而所谓名利,是自然而然包含在其中的。孔子所说的禄在其中矣,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人切莫本末倒置,把读书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铺路石,甚至为此蝇营狗苟、不择手段,那就不是君子为学的正确态度了。
3、 向善需尽心,除恶必尽力。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儒家君子文化思想中非常闪光的一点。本则格言所强调的,正是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
4、 君子与人和气相处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恪守中正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平而不改变困顿时的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而至死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5、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天空中的日食、月食:发生的时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错误,人们都敬仰他。
6、 君子基于事实赞扬别人的美德,并不是巴结奉承;出于正义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诋毁;肯定自己的优点,比拟舜、禹,参照天地大道,并不是虚伪夸饰。
7、 君子通过多接受他人的看法使自己变得聪明。
8、 人们说不隐善,不讳恶,又说举贤不避亲,说的就是评判善恶是非优劣,要就事论事,客观评价,不能牵扯到事物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明明看到别人错了,却不愿、不敢提醒告诫、当头棒喝;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坚持的是对的,自己的素质对于某个岗位、某项工作是最适合的,却又犹犹豫豫、扭扭捏捏,生怕担着一份不自谦的恶名。这些做派,本质上都是受到庸俗社会学毒害的结果。保持这种态度对己,则辜负了自己;对人,则伤害了同志;对待工作,则事业会受到损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庸俗社会学对人们的影响,个人要在修养上下工夫,制度保障也必须及时跟上。
9、 不怨天,不尤人,这原是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孟子在这里复述,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赞同。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凡事要通过自己努力而达到目标,反对事情没有做好却责怪环境、埋怨他人。通过自身努力而不能摆脱人生困境却又不责怪上天和他人,这需要豁达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不如常存感恩之心,以期欢喜之事。
10、 君子做人做事,注重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反对夸夸其谈,说到做不到。当今有些人,包括有些领导干部,讲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言过其实和虚张声势者屡见不鲜。有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热衷于编造数字夸大政绩,欺世盗名;有些经商者不通过诚实劳动和提升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而是依靠虚假宣传,甚至坑蒙拐骗招摇过市。这些不仅与实事求是原则相违背,而且有违于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当然,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更是相去甚远、背道而驰。
11、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明·薛萱
12、 法令不可能自己存在,制度不可能自己推行,得到执法守法的人则存在,失去执法守法的人则消亡。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而君子则是守法的本源。
13、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人们似乎更乐意于去追求物质层面的富有和刺激,而忽视了内心的修炼与坚守。这是一种极为可忧的趋势,如果不能有所匡正、有所补救,从大的层面上讲,必然会给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善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害;从个人角度上看,也不利于个人品行的提升。
14、 进德修业是君子的两大功课。所谓进德修业,首先要做到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君子的德行便会每日进步。其次,辞是文教的意思,诚是诚实的意思,在外要修理文教,对内则要立其诚实,内外相成,才能成就功业,故云居业也。君子在内在诚信、外在文教上修养自己,又能做到推己及人、待人以诚,那么便会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闷,始终凝聚人心,不会犯什么错误了,始终保有平安。可见,在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忠信、立诚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15、 磨难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如此,对于一个集体、一个民族而言,又何尝不是?多难兴邦,中华民族五千年奋斗史,从来没有与苦难远离过,但苦难从未压垮过古老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在与苦难的每一次角力中获得新生,从而迎来民族的更高发展与更大辉煌。
16、 人们为人处世,经常会面临表与里、内与外的一致问题。如何选择呢?告诉我们,要追求实在的品格,要致力于内心的修养,而不能被外表的光鲜迷乱了视域,被身外的物欲扰乱了心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君子。
17、 谦有三个层次:一是在君子身上能看得见,谦卑自守,是做学问和处世的原则,所以谦。二是从有道德的人身上能看得出,世人皆是我们的同胞,万物俱是我们的同类,原本就不应当怠慢人、轻视物,所以谦。三是圣人从来没在意过谦卑,只是看到天地万物运转规律无穷无尽,常觉自己不足,因而他的温和恭敬、谦虚退让,都自然而然地在威仪的言语间流露,自己却不知道这些都是高尚的品德。
18、 君子不轻信于人,凡事透过现象看本质,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君子绝不会过于怀疑别人,过度的怀疑会丧失对他人的信任。怀疑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信任更是一种人类不可缺少的人格,君子善于把握其中的分寸。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处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句话可与上面《小窗幽记》的格言相互参证。
1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20、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事实上,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真正的学者都是不耻下问的真君子。尤其是当自己有了一定地位之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很难传到自己耳中。下情难于上达,所以君子更需要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21、 常人之强,多半在能胜过别人;君子之强,在能以义理战胜其私欲,使大义常伸而不为私欲所屈。譬如,处人尚和,一般人常常和而同流,但君子蔼然可亲之外自有主见,能够做到和而不流,决不会违背道义随人做不善之事。处事贵于中立,一般人因私欲难免有偏向;君子却能卓然守正,秉公办事,此非以义理自胜其私欲者不能也。国家昌明需要人才的时候,君子出来一展宏图,但决不因此而忘本,而是坚守自己过去身处陋巷时的美好情操和追求。及至国家困厄或个人沦落之时,一般人多随俗沉浮;君子却能坚持操守,宁死不肯变节。君子之强如此,天下之物无有能使之屈矣!
2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3、 古往今来,做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做官需要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对为官者的品行和才干有很高的要求。古人对待是否做官的态度是慎重的,只有在对自己德才两方面素质都有清醒认识,同时又判断出社会时代适合自己出任官职,特别是某一政权在道义上不违背自己的价值观及政治追求时,才会选择出仕。如果认为做官容易,要么是盲目自大,要么是动机不纯,不仅无法做好官、履好职,也会损害事业、危害百姓,甚至还会使自己身败名裂。历史上有很多不愿为官或主动辞官的佳话,如晋代的陶渊明、元代的王冕等,都可看出他们对做官的慎重。
24、 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压抑,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25、 君子勤身以修道,日益辉光;小人自大自满而不求上进,终至困辱。
26、 君子对于开端非常慎重。
27、 天地是宏大的,不诚实就不能造化万物;圣人是智慧的,不诚实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是亲近的,不诚实就会相互疏远;君主是尊贵的,不诚实就不会被人们尊重。诚实,是君子必须遵守的,也是行政的根本要求。
28、 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大道就自然运行了。孝顺父母、恭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爱的根本吧?
29、 君子拥有势力不会以势压人、以势牟利。而小人则将势力看成为他们捞取好处、颐指气使的本钱。趋炎附势的人想尽办法、妄图从小人那里获得好处,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小人因其自私的本质,不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趋附他一定会招致祸端。这里的小人,并非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而是指邪恶之人。
30、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31、 十句话说对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如果说错了一句,众多的指责就会接连而至;十次计谋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归功于你,但只要有一次失败,责难之声就会纷纷而起。所以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要急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迟钝,也绝不自作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