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英文俗语句子[共计105条]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从表达的角度说,句子是最基本的表述单位。那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经典的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英文俗语句子[共计105条],赶紧来看看吧!

英文俗语句子

英文俗语句子 一

1、【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释义:过了冬至,白天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了。 例句:来成嘻嘻哈哈又说:“可不,人常说,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节令是个大事情。”

2、【谛听】谓一心听取,思维义理。真实不虚谓之“谛”,佛教有“真谛”、“俗谛”、“空谛”、“假谛”、“二谛”、“四谛”诸说。佛菩萨说法时,常对听众说:“谛听谛听,善思维之。”如《楞严经》卷二:“汝应谛听,今当示汝。”俗语中用此词,谓仔细聆听。如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诗:“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又如曹禺《日出》第一幕:“这大客厅里听见陈奶妈迈步进来,放声说话,思懿连忙谛听。”小说《西游记》第五八回中,提到地藏菩萨有个神兽,名唤“谛听”。谛听“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羸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李明权)

3、【九娘娘的天书——谁也看不懂】(歇)九娘娘:神话中的九天玄女娘娘,传说是黄帝的老师,曾降临人问,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形容文字难以辨认,或文章难以读懂。

4、【割不断的亲,打不断的邻】见“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5、【肉身菩萨】佛教徒即身证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称之为“肉身菩萨”。父母所生血肉之躯,称为“肉身”。如《楞严经》卷八:“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又如元·方回《杂书》诗:“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坛经·行由品》:六祖慧能初在黄梅弘忍门下作杂役,见上座神秀之偈未见性,便在廊下复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人见偈惊讶不已,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又如明·徐渭《戏拟不往》诗:“五岳高头谁掖我,肉身菩萨未身轻。”后民间亦称大善人为肉身菩萨。此外,高僧圆寂后,整具遗体保存下来,或涂以金、漆,多作趺坐式,保存在墓塔或寺庙中,亦称肉身或肉身菩萨。经上称作全身舍利。例如:广东南华寺保存着六祖慧能的肉身;九华山建有肉身殿,保存着新罗高僧金乔觉的肉身。又如清·陆次云《湖壖杂记·法相寺》谓:“武林仙佛之肉身有二:一丁野鹤,一长耳和尚也。”(李明权)

6、【身心】是人体物质和精神的总称,两者互为依存。二字连用,见于佛经,如《无量寿经》卷下有“身心摧破”一语,《法华经·提婆品》亦有“身心无倦”的说法。不过佛家所说的“身心”,有其特殊的解释。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人体也不例外。佛家认为人体是由“五蕴”构成的。蕴,梵语Skandha,意为积聚,即众多的成分积聚在一起。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这五种东西组合而成我们的身心。就一个人来说,色蕴是身体,受想行识四蕴是心。人通过五根(五官)攀缘外境而产生感受、想像和贪、嗔、痴等识别心理。这就是佛家对身心最简单的解释。后俗语中经常运用,如老舍《女店员》第三幕:“我热爱劳动,锻炼身心。”指身体和意志。又如《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只觉得神思不安,身心恍惚。”(无名氏)

7、【_一家人说两家话】(惯)指对自家人太客气,说见外的话。

8、【顶礼膜拜】对人尊崇,敬畏直至,谓之顶礼膜拜。如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扶老携幼,都来顶礼膜拜。”顶礼是佛家最虔敬的礼拜仪式。其法,五体投地,以顶额触地(或尊者之足),翻双掌(表示承尊者之足)。《归敬仪》下释道:“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例如清·张岱《陶庵梦忆·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煜煜有光。余复下顶礼,求见形相。再视之,见一白衣观音小像,眉目分明。”顶礼亦作朝拜解释。如《花月痕》第八回:“发愿朝山,航南海,涉峨嵋,前年顶礼五台。”置于“膜拜”,当为我国古代西北部族对敬畏者的礼仪,谓合掌加额,伏地跪拜。见于古书《穆天子传》二:“吾乃膜拜而受。”后连用为顶礼膜拜。(李明权)

9、人的才智再高,无人帮难成长

10、【当面烧香,背后拆庙】(惯)比喻人前假装善良,背地里干坏事。

11、【晌午吃晚饭——早些哩】(歇)晌午:中午。指时间或事情还早得很。

12、【鹭鸶不吃鹭鸶肉】(谚)鹭鸶(lusT):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

13、【天方夜谭】“天方夜谭”是用来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它来自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内容富于神话色彩。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岛国,国王仙鲁热尔勤政爱民,人民勤劳,国泰民安。后来,由于王后的荒淫,使原本性情温和的国王变得残暴成性,把对王后的怨恨移到所有女人身上,处心积虑地对女人进行报复。他每晚要娶一个“新娘”,但第二天一早便把她杀掉。连续三年,百姓们都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无奈之下纷纷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一天,没能为国王找到女人的宰相回到家中,愁眉不展。贤淑美丽、聪明过人的宰相女儿舍哈拉查德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为拯救全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她说服父亲,主动进宫去做国王的“新娘”。舍哈拉查德进宫当晚就给国王讲故事,一直讲到第二天早晨还没讲完,但故事却恰好讲到最吸引人的地方。国王还想往下听,于是决定让她活下来,等故事讲完了再杀她也不迟。就这样,一夜接着一夜,舍哈拉查德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讲,一共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用真情感动了国王。国王仙鲁热尔不但没有把她杀掉,还立她为后。从此这些故事流传下来,被称为《一千零一夜》,成世界上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中译名又叫《天方夜谭》。这个叫法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天方”是“天房”的讹传,因为我国对阿拉伯的旧称为“天房”,指麦加的克尔白庙;一说我国在明末称阿拉伯为“天方国”。夜间讲故事就称为“天方夜谭”。

14、【唯我独尊】相传释迦牟尼是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释迦太子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经上关于释迦太子诞生的传说。这里所说的“我”,不能误解为生死轮回中的“妄我”,而是指无所不在、彻底自在的“大我”、“真我”,亦即《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同“佛性”、“真常”的意义是近似的。禅宗中作为参禅的话头。如《五灯会元》卷四载:“问: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师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犹说唯佛独尊,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在俗语中意义完全按字面转化,指妄自尊大。如元·佚名《连环计》第一折:“孤家看来,朝里朝外,唯我独尊,若要举事之时,那一个敢道个不字儿的!”(李明权)

15、【铁炼成钢,兵练成将】(谚)铁经过千锤百炼就能锻成好钢,士兵经过千锤百炼就能成为好将领。指艰苦锻炼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

16、【天花乱坠】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如《心地观经·序分》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又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亦指言谈虚妄,不切实际,或用甜言密语骗人,如《红楼梦》六十四回:“说得天花乱坠,不由的尤老娘不肯。”又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凭那哥哥说得天花乱坠,只是不肯回去。”(无名氏)

17、【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惯)对所看到听到的事情就像没看见听见一样。指对某些事情或别人说的话漠不关心。

18、【三朝媳妇,月里孩儿】(谚)三朝(zha。):三天。刚娶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就要抓紧引导;刚生下一个月的小婴儿,就要进行教育。指家庭教育,贵在及早。 也作三朝的新妇,月子的孩儿。 三朝新妇婆引坏,月里孩儿娘引坏。

19、【未曾水来先垒坝】(谚)坝:堤坝,拦水的土建筑物。发大水之前先得把堤坝筑好。指防洪要提早准备。也泛指凡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

20、【吃瘪子】(惯)比喻受到打击、遭到拒绝或办事严重受阻。 也作“吃瘪果子”。

21、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22、【乌云遮不住太阳】 释义:比喻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 例句:常言说:乌云遮不住太阳;咱这集体日子就是太阳,什么也遮不住它!

23、【猴子屁股——坐不住】(歇)本指猴子生性好动,一刻也坐不稳;转以形容人性情急躁,不稳重。

24、【车到山前终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谚)比喻事情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键时刻,总有办法解决。 也作“车到山前必有路”。

25、宿世因缘佛教指前世的生死为前牛,即宿世;因而,将前世的闪缘,统称“宿世姻缘”。《法华经。授记品》:“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同经《化城喻品》还对二乘人说宿世因缘,诱其证悟也省作“宿缘”。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爱欲未除,宿缘是畏。”后来以“宿世因缘”形容夫妇情分、人际交往等缘分不浅。如《道山清话》:“彭汝砺久在侍从,晚娶宋氏归,有姿色器资,承顺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笔纸,大书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妇,从今以往,不打这鼓。’投笔而逝。’宿命】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乍命形态。这种/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冈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琅嫒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有“宿命论”一词,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天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

26、【过五关斩六将】 释义:《三国演义》记载:蜀国大将关羽连闯了东岭关等五个关口,杀掉了不许他通过的守将孔秀等六人。比喻过去值得骄傲和称赞的英雄业绩。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难。 例句:席间谈话大都是追溯往事,三个人净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彩事,对他们互相倾轧、不欢离别的丑行只字不谈。

27、【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谚)前程:做官或成名的前途。指人应该只想着为社会做有益的事,不应去考虑个人的功名利禄。劝人一心向善。 也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释义:鸿鹄:天鹅。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可能了解胸怀大志的人的抱负。 例句:陈涉叹息日:“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9、独轮车子容易倒。

30、严于责己,宽于待人

英文俗语句子

英文俗语句子二

1、【正月】我国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为什么叫正月,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在先秦以前,以哪一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代以建寅的月份——现在的农历正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建丑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以建子的月份——现在的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后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 朝代改后,把纪年的方法也改过来,树立新政权的权威,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以建寅的月份,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月——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 再一种说法,正,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帝王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称为正(政)月。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干脆叫正月为政月。 那么,“正”月的“正”字又为何读“征”音呢?据说与秦始皇有关,秦始皇名赢政,他嫌“正”字读音与他的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念成“征月”。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征”音,延续至今。

2、【戏法无真,黄金无假】(谚)戏法是幻术游戏,不会是真的;黄金有固定品桕,不会是假的。指真与假是由本质决定的,不容混淆。

3、【现在挥不动棒槌,将来不能举起长竿来】 释义:比喻小事干不好,无法干大事。 例句:今天的事要坏在我的头上,这怎么得了?雪娟哪,雪娟哪,人家是天,你怎么就是块砖哩!现在挥不动棒槌,将来还能举起长竿来?

4、【绣花枕头——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绣花枕头——一肚子草。 绣花枕头——里面一包草。

5、【不怕路远,只怕志短】(谚)比喻只要有志气,有决心,就不怕艰难困苦。

6、下下人有上上智。

7、【钻空子】(惯)比喻利用某种漏洞,进行对已有利的活动。

8、俗语中形容某人的穿着打扮或行为不伦不类,谓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

9、七上八下语出宋代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一:“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如《朱子语类》卷一二一:“吾人日夜要讲明此学,只谓要理明学至,不为邪说所害,方是见得道理分明。圣贤真可到,言话真不误人。今人教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水浒传》第二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寻思道:‘既是好意请我们吃酒,如何却只般相待,不许人动身?’只得坐下。”也形容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红楼梦》第四九回:“探春道:‘林丫头刚起来了,二姐姐又病了,终是七上八下的。’宝玉道:‘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他又何妨。”’七手八脚谓人多而手忙脚乱。出于《五灯会元》卷二十:“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原意是:不管环境如何嘈杂,人来人往,我自耳不闻,眼不见,心中泰然。后俗语中常用“七手八脚”指动作忙乱。如《红楼梦》第三三回:“众人答应,七手八脚,忙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又如老舍《二马》第二段三行:“马威七手八脚地把箱子什么的搬下去。”

10、常用于平行机关,相当的意思。如:相应函达;相应咨复。

11、【宁死一咳,不死一该】(谚)咳:叹词,表示可惜。该:活该,认为该当如此。指人死有两种结局:好人死了人们表示惋惜,坏人死了人们认为活该。人们应该争取前者,避免后者。

12、【吃小亏占大便宜】 释义:受一点小的损失,却得到很大的利益。 例句:“杨吉利抢走了于芝秀,我来嫁给你!”天香粗野而又娇媚,“丢了一个残花败柳,得到一个清白女儿身,你吃小亏占了大便宜。”

13、【得罪烧茶的喝凉茶,得罪伙夫吃剩饭】(谚)惹恼了烧茶的,就得喝冷茶;惹恼了做饭的,就得吃剩饭。 指要想在某方面办成事,就万不可搞坏这方面的人事关系。

14、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15、【费力不讨好】见“吃力不讨好”。

16、【漆桶底脱】佛教说,众生痴暗愚昧,如处“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见不到智慧的阳光。禅宗把“无明暗室”或“无明长夜”形象地比喻为密不透风的黑漆桶。禅宗用“桶底脱”表示智光透入,豁然大悟的境界。《五灯会元》卷十四记载:长芦禅师一天下厨,观看火头(厨师)煮面条。忽然,面桶的底板脱落,面条掉落满地。大家失声叹道:“可惜了这一桶面!”长芦禅师却说:“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么却烦恼!”又如雪峰问德山“向上宗乘事”,德山打他一棒,又大喝一声:“道甚么!”雪山受此当头棒喝,说:“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见《景德传灯录·雪峰义存》)后用漆桶底脱比喻豁然明白。如《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李明权)

17、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18、【老妈儿坐飞机——抖起来】(歇)老妈儿:旧时称呼女佣人,又称老妈子。本指颤抖起来,转指因突然有了钱财或地位等而得意起来。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婆儿坐飞机——抖起来。 老妇坐飞机——抖起来。

19、【八九不离十】 释义:数字的顺序是八九紧接着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与“实”谐音,常说明估计或猜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例句:“……咱们对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对咱们自个儿总能透视个八九不离十……”

20、【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释义:人伤了心,丧失了勇气和希望,很难振作起来。 例句: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丁世宗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人们对他冷眼相待,有的人一见他就像躲瘟疫似地离得远远的。

21、【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释义:顺应发展趋势的就昌盛,违抗发展趋势的就灭亡,比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例句:古人语:“顺页天者昌,逆天者亡。”你若还是不改正,我可就没办法了。

22、耳根清净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据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

23、财富不是朋友,朋友才是财富

24、【一肚子坏水】(惯)形容满脑子坏思想、坏主意。

25、【心不在肝上】(惯)指心不在焉。

26、【人望高头,水望低流】(谚)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之理;人往高处奔,这是人情之常。指人总是有向上的心理。 也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水往低。

27、【百岁光阴如过客】(谚)过客:过路的客人。指人生短暂。

28、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也作“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红楼梦》第六十同:“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又如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29、友谊要用真理来巩固

30、【道具】僧人所用的器具。如比丘所穿的“三衣”,随身备用的“六物”、“十八物”等。《中阿含经》释道:“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释道:“资身顺道之具。”僧人所用之物,必须符合佛教的道理和戒律,故称“道具”。道具和法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道具一般是指僧人个人日常所用之物,而法器是指在法事活动中所用之物。《敕修百丈清规》所列道具有:三衣、坐具、便衫、裙、直缀、钵、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今则以道具指戏剧、电影等演出中的舞台用具。(李明权)

31、立屋要有好梁柱,打仗要有好指挥。

32、【把送殡的埋在坟里】 释义:比喻受牵连。 例句:他已经看出来了,照这样下去,要处理的处理不了,还得“把送殡的埋在坟里”,还得给自己找一身抖落不净的病……

33、【独占鳌头】“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 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 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34、【官人、死鬼】“官人”怎么能和“死鬼”放在一块相提并论呢?而且都是指古代女子的丈夫或相好。直到现在有的女人对丈夫或相好既爱又恨时还会说:“你个死鬼。”那么,这种奇怪的称呼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人常有通假字之说,“官”同“管”,古代是种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男人在外要管财,在内要管好家中的妻妾,这个“管”字就谐音而来了,“官人”就是“管人”之人。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称呼源自阴阳五行。根据五行理论,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比我者为兄弟,克我者为官鬼,我克者为妻财。古人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把嫁后女子列入“我克者”,相对于男人是“妻财”(妻子和财物);娶后男人处于支配地位,相对于女人是“克我者”,是“官鬼”。所以女人为了表示接受“支配”,通常称丈夫为“官人”;有些比较厉害的女人称丈夫为“死鬼”。意为丈夫在生前是妻子的“官”,死后是妻子的“鬼”。所以“官人”、“死鬼”都是对丈夫的称呼,其根源是“克我者为官鬼”。“死鬼”多在女人与丈夫或相好打情骂俏时使用。

35、【千日吃了千升米】(惯)比喻住的日子已多,花销很大。

36、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37、【表壮不如里壮】 释义:事物的外表强壮不如事物的内里强壮。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 例句:“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38、【宿命】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嫏嬛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夭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李明权)

39、【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

4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英文俗语句子

英文俗语句子三

1、穷莫失志,富莫癫狂.

2、转变转是生起、产牛的意思。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说:“转是起义。”变是改变,变化的意思。转变就是产生变化,今指由—种情况变化为另一种情况。如:他经过努力,转变为一名三好学生。“转变”一词源于佛教。

3、【还俗】在家谓之“俗”,出家修行谓之“僧尼”。佛制:听任僧尼自愿舍去大戒。又僧尼犯重戒,依律逐出僧团。以上两种情况,均称为还俗。另有一说,还俗仅指僧尼犯戒还家。自愿离开僧团,谓之“归俗”。《宝积经》卷八八载:“五百比丘曰:‘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请乞还俗。’文殊赞曰:‘若不能消信施,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也。’”按经义,出家人不能守戒、精进,宁可还俗。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载:罽宾国(在今克什米尔地方)王子求那跋摩二十岁时出家,精通藏经。后来国王驾崩,无人继位。众人议请跋摩“还俗,以绍国位”。跋摩不从,隐居山林,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弘法。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来到中国的建业(今南京),译经数十部。又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记载:“(杭僧思聪)挟琴游梁,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可见思聪是个心未出家、热衷名利的人。(李明权)

4、【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释义:饺子最好吃,躺着休息最舒服。“不过”又作“不如”。“倒着”又作“躺着”。 例句:周海亮开高嗓门说:“随你们说出天来,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5、实际上,自力、他力并非孤立而是互有联系的。明代蒲益大师指出,佛力(他力)即是自己愿力(自力)。可见佛教毕竟是以自力为主为因、他力为助为缘的。后以自力表示尽自己的力量。如《新唐书·白志贞传》:“硁硁自力,有智数。”自力更生是说不依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获得生命力,使事业发展兴旺起来。如沙汀《磁力》:“校长连学校大门都不进,我们也只有自力更生了。”义如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6、【卜一手穿针,一手捻线】(惯)比喻在双方之间联络,为双方接通关系。

7、【见缝子就钻】(惯)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机进行钻营活动。 也作“见缝儿就钻,见洞儿就入”。

8、【恼在心里,喜在面上】(惯)指心里气恼,脸上却装出高兴的样子。

9、【进面糊盆】(惯)形容十分糊涂。

10、【各人自扫门前雪】(谚)比喻人应该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别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扫自己门前雪,莫管别人屋瓦霜。

11、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12、【穷汉妻,半张犁】(谚)穷汉的妻子,干起活来要顶半张牛拉的犁。 指旧时穷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劳力活,生活负担十分大。

13、又如清代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

14、如《醒世恒言》卷十七:“过善愈加气恼,写一纸忤逆状子,告在县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15、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16、【水涨船高】水位升高,船也随着上浮,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增长而增长提高。此语出于宋·圆悟《碧岩录》第二九则:“水长船高,泥多佛大。”是引用继彻禅师的话。原意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则悟境越高,成就越大。如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群众业余创作提高了,专业作家的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这就叫‘水涨船高’嘛!”(李明权)

17、【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惯)反面正面都有理。指人狡辩,无论怎么说,自己都有理。

18、【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19、【驱羊入虎口】(惯)把羊往老虎嘴里赶。比喻让人白白去送死。

20、【金刚厮打,佛也理不下】(谚)金刚:佛的侍从力士。金刚要是互相打起来,佛也调和不了。比喻内部闹起纠纷来,有权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难以排解。

21、【做贼心虚】“贼”是盗窃分子,是危害社会治安的罪犯。当他行窃时,表面上胆大包天,但实际他心里是害怕的——害怕别人发现,害怕被抓受到法律制裁。所以称之为“做贼心虚”。此语出自宋代悟明编《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师问侍者:“过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答:“有。”师云:“做贼心虚。”他为何说这句话?可能是禅家的机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句话作为谴责之词。如某人作了坏事但又怕别人知道,由于他心中有愧,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在盯住自己,所以谴责这种人为“做贼心虚”。如曹禺《北京人》剧本中亦有“做贼心虚”一语,此处的语气是取笑。如说“你看你这做贼心虚的劲儿。”(无名氏)

22、【日思夜梦】(谚)白天想的什么,夜间就容易梦到什么。指入睡觉做梦,往往是醒时心里想的事情,睡着后反映到梦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23、【真实】“真实”的反面是虚妄、虚假。与事实完全符合,没有虚假的成分,称为“真实”。如《心经》谓:“般若波罗密多(意谓大智慧可达到解脱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教亦用“真实”指唯一不变、与万法同一的本体。本体与变幻的现象相对而言,也称“真如”、“法界”,在佛称“法身”,在众生称“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称“法性”。所谓“唯一真实,不可思议,名一真法界”(《三藏法数》)。又如清·吴伟业《赠愿云师》:“世法梦幻,唯出世大事,乃为真实。”后亦用真实表示真心实意。如明·李贽《复杨定见书》:“盖真实下问,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为也。”也指清楚真切。如明·冯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得真实。”又如杨朔《海市》:“这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长山列岛。”(李明权)

24、【十八变】变化迅速,俗谓之“十八变”。如《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这莲女渐渐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女大十八变”,是说少女在发育期间,性情、容颜变得很快。此语本于《法华经·提婆品》,谓龙女在法华会上现身。大弟子舍利弗见了,称女身污秽,难以成佛。龙女当即向佛献宝珠,忽然间变为男身,现出种种相好,往南方无垢世界去成佛了。《法苑珠林》卷七三载;罗汉入灭前,多现十八种神变,全身出烟、出火、出水,最后以三昧火烧身灭度。又如《五灯会元》卷一载商那和修尊者“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李明权)

25、【怕摔跤先躺倒】(惯)比喻怕受挫折而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26、【面朝黄土背朝天】见“脸朝黄土背朝天”。

27、【坐红椅子】(惯)旧时科举考试发的榜最后要用红笔勾一下,末一名刚好在红勾之内。比喻成绩排在最后一名。

28、黄金有价人无价

29、【无儿不使妇】(谚)没了儿子,就不要打算使唤儿媳妇。指儿子死后,最明智的做法是让儿媳妇另嫁。 也作无儿不留媳。 无儿难置妇。

30、【不见真佛不烧香】 释义:认准了人再去求他。 例句:“他已经上过两次当了,这一次恐怕他不见真佛不烧香!”……“不怕,猴不上树,多筛几遍锣嘛……”

31、【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惯)形容人不知好歹,不懂事。

32、【灯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谚)指油灯不亮,需要人剔去灯花;人一时糊涂,需要别人从旁提醒。

33、【铜铃打鼓——另有音】(歇)本指用铜铃打鼓,除了鼓声,还有铃声;转喻话里有话,另有用意。

34、梦里惊醒心不宁,想入非非心不静

35、【锔碗的丢了眼镜——这个碴儿你找不着】(歇)碴儿:谐“茬儿”。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错。

英文俗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