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如何给孩子讲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讲一下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年年都纪念“五四”,纪念的核心是什么?对于“五四”这个事件的青年启示,应该包括从三个视角、六个维度,理解了这九个方面,我们就会对五四有更深的认识。下面的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何给孩子讲五四青年节的由来,怎么启蒙五四精神大家一起来看吧。

五四运动是什么?

第一个视角:它是一个“事件”。1919年,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云集天安门、火烧赵家楼,是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这样的事件是以拒绝签约、挽救山东危亡而始,最后达到预期的目标而结束的,这是1919年在中国发生的非常重大的事件,这个视角很重要,但是我们仅仅将五四运动理解为一个事件就太简单了。

如何给孩子讲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二个视角,就是“国耻”,这个词非常关键。为什么那个时候会爆发这样的一场运动?为什么3000名学生在北京参加的游行能够波及到全国?我觉得在那个时候中国人的心中萦绕着一种浓浓的国耻感,而北大学生点燃了这种情绪。它是怎样的国耻?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国力衰败,过去的东方大国被列强欺凌,很多仁人志士寻找中国振兴的道路,整个民族被一种情绪压抑着,而在1919年,被“巴黎和会”这个事件所激化。在纪念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想想“国耻”,这个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国耻、耻辱一定要记在民众心中,化作奋起的行动。一定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亡国的血的教训。1919年,当时的北京学界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但不可以低头。说“同胞们要起来,我们要亡国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就是这样一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因此不忘国耻才能发展未来。

讲一下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三个视角:是启蒙。启什么蒙?启封建之蒙,中国这么多年处于封建社会中,需要开启一种新的反封建文化。在五四运动中加入了反帝的文化,“爱国、进步”针对的是反帝,“民主、科学”针对的是反封建。在21世纪,反帝可以说阶段性的结束了,但是反封建依然还有很漫长的道路。在研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是“五四”运动,所以不要小看这个运动,它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很关键的时期所爆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这个启蒙上中国还需要很长时间,当今的中国仍然走在追求“民主、科学”的道路上,还需要大家努力。

怎么启蒙五四精神

但是,做青年工作的人不能光从这三个视角去理解这个运动。从研究青年的角度思考五四运动,应该还有六个维度需要把握。

第一个词就是青年,第二个词是青年思想,第三个词是青年导师,第四个词是青年组织,第五个词是青年领袖,第六个词是青年力量。无论这个事件过去多少年,这六个词仍然是我们所寻找的规律,对指导青年工作有莫大的帮助。

讲一下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一个词是“青年”。这个词很重要,过去的中国没有青年这个词,中国出现青年这个词来源于鸦片战争之后,但真正把青年当成一种现象,是从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那个时候很多青年人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通过科举制度走上升官发财的道路。当时突然发现周边有了西式的学堂,有了很多留学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缔造者,这个时候的青年人,改变了跟着父母,在私塾里读书的面貌,有了更多的同学,成群结队和集体生活成为了这个时代青年现象,一种特有的权力在发展。在这个时候“青年”就突出出来了,因为成群结队和集体生活的群体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研究“青年”的概念,特别是世界上“青年”的概念是从大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在中国青年是由学生、工人游行而产生的,所以大家看五四运动和青年的成群结队有关系,这就是独特的青年现象。

第二个词“青年思想”。那个时候很多青年很困惑,五四运动的一些青年已经很觉醒了,但是当时大部分中国青年都是很迷茫的,他们看到国家最惨的一面,但是根本不知道国家该往哪里走,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倡民主科学,包括《新青年》等等杂志,包括新文艺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包括白话文对社会的广泛影响,使得青年从各种各样渠道了解了国家发展的道路。首先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认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开始粉碎一些传统的教条,偶像的权威开始被怀疑,他们也同时看到俄国革命的胜利,共产主义的思想来到中国,一开始这些思想杂糅在一起,他们并不知道中国该走哪条路,在那个时代由于有新文化运动,青年人比那个时代的老年人更加的先进,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思考,青年开始影响落后的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那个时候年轻人比父母先进很多。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背景。假如历史能够再现,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冲上北京的街头,大部分的父母也许是不理解,不赞成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青年思想。

第三个词是“青年导师”。青年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不能忘记铭刻在“五四”运动中几个非常有影响的名字: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他号召青年“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在新文化纪念馆可以看到很多李大钊的照片,里面很多是李大钊指导学生社团的照片,他被北京大学学生称为青年导师,他在那里传播进步理想,让青年感到非常的振奋。我们不能忘记陈独秀,他在《敬告青年》中讲,“青年要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说要培养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我们不能忘记蔡元培,他的兼容并包,自由主义的思想影响北大的一代学生,更不能忘记在五四期间,蔡元培对学生的支持。我们也不能忘记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的作品既让人看到社会的黑暗面,也给人以信心,把知识、信念、信仰结合起来,鼓舞一代年轻人,当然还有胡适等学者。这些人当时也都四十多岁,他们被人们尊称为“青年导师”。我觉得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这些人的出现有很大关系,他们将思想融合到学生运动当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老师带领学生改变社会的作用。

第四个关键词是“青年组织”。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很多青年组织,比如, “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学生救国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等。当时的运动除了游行之外,这些组织里的青年人还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发展、组织、成长了一批青年领袖,他们后来也成为了政党的领导人。比如说“平民教育讲演团”的邓中夏,他率领为数不多的人在北京宣传革命主张,采取各种方式让群众接受,他们在街头、在学校、在企业,宣传他们的主张,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年的青年组织非常活跃,不亚于青年的环境,这都是不同时代的共同青年气息。

第五个就是“青年领袖”。五四时期的“青年导师”就40多岁,当时五四运动最重要主体——领导街头游行的人是多少岁呢?罗家伦是22岁,邓中夏25岁,傅斯年23岁,张太雷21岁,周恩来21岁,毛泽东当时25岁,他当时在湖南组织革命运动,也经常往北京这里,后来写下了很多回忆录,他说,当时在北京,博览群书,终于接触了俄国革命,认为共产主义是解救中国唯一的道路,并一再强调,中国人要根据中国实际,不要盲目跟西方学。这些青年领袖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他们的丰功伟绩后来留在了历史上。虽然当时大多才20多岁,但心中有理想,敢行动,是有理想,有理想主义的一群人,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影响,他们改变了中国。这在过去的封建制度里,无论如何是不可想象的。

讲一下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最后一个词就是“青年力量”。由青年组织和青年领袖在青年导师的影响下,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所鼓起的青年力量爆发在“五四”运动中。实际上在北京游行的只有三千多名青年学生,但由北大发起,影响到13所大学,进而由北京向全国大学蔓延,从大学之后又影响到全国,上海举行了“三罢运动”,“罢工、罢课、罢市”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学生不是仅仅点燃了赵家楼,更点燃了全民族的情绪,为什么当时的青年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因为青年创新的精神与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全民族考虑共同的话题,这才是青年人发挥力量的关键所在。还有一些这样的事件应该所记住,比如说三个在巴黎和会的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陆宗舆是浙江人,他老乡还给他立了一块碑,说他是卖国贼。他被解除职务后,家乡万人开会,要罢免他的乡籍,这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情绪,就是青年激发的。还有在巴黎和会上,我们外交官得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之后,还在犹豫到底签不签约的时候,有很多的华侨聚集在门口,甚至带着枪冲进门里说,你们要是签,就不要走出这个房间。外交官每天战战兢兢,终于没有签,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在这种协议上没有签字,五四运动由青年的力量引发进而动员起全国的力量。

跨越历史,纪念五四运动,这六个维度仍然非常重要。五四运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辩证关系:一方面就是时代造就了青年,比如青年概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变化,比如说青年的思想因为新文化的影响,是因为李大钊、陈独秀写的这些文章,比如说青年导师影响了这些青年学生,时代造就了青年;另一方面,青年也创造了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造就青年基础上,有我们青年领袖领导青年组织产生的青年力量在“五四”时期爆发了,从而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依然如此,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类似于当年五四期间爱国、强国的目标,也需要立足于青年的本职特点,激发我们青年组织、青年领袖,进而产生强大的青年力量,这种力量是发源于爱国,而且还要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这种青年力量还需要摸索其途径,需要青年从学理论到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足以激励每一个人。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孩子的,因为“中国梦”是激励两代人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中得到这些启发,指导我们青年工作。

在往前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积极的思考:毛泽东在总结“五四”运动的时候,也指出“五四”运动也有不足,这种不足还是觉得青年和群众接触不太够。这就是青年一个努力方向。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经常拿中国和美国相比,提到中国和美国不同,在这样一个充满传统和迷信的文明古国中实现“民主”和“科学”绝不是一天两天。

“五四”运动的青年想法也许比较简单,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走上街头实现民主科学,现在看来可能还需要有更长的过程。我们理解“中国梦”的目标,就是沿着五四精神的强国梦,还要看到我们国家的一个文化背景,当前的中国人和下一代,很多代青年都需要在“民主”、“科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的前行。

套用孙中山的一句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19年的历史印象是青春的热血和激情,今天的青年仍然需要拥抱这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想主义的大旗下建立新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