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无论你过去对孩子做过什么,都无需自责!

有一次在孩子学校听了一个教育专家的课,课程上,专家罗列了父母的十大教育误区,我都一一对比,发现自己占全了,真的是一个及不合格甚至十恶不赦的妈妈。回来以后,我极度自责和内疚,我觉得自己欠孩子的更多,我再也不敢对孩子吵骂打了,甚至说话都非常小心,但是对有些事情我想说、想做点什么又怕伤害孩子,我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孩子和教育孩子了,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很痛苦……”

这是一个妈妈的描述。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用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复印机”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的父母”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看似很对很对”的口号”来将孩子的问题紧紧扣在父母的头上,还会罗列很多的例子来证明父母有多么的错。而父母是没有退路的,只能戴着有罪”的帽子继续地教育影响着孩子,我们试想一个有罪”的父母、一个被责备的体无完肤”的父母、一个在内心也确认自己有罪”的父母、一个被公认有罪”的父母--那是罪犯啊!怎么会给孩子一个健康健全的成长。

如果按照之前的复印件逻辑”,我们岂不是在用我们的所谓教育制造更多的罪犯”吗?想想都觉得是可怕的。

我今天想说的一个观点是:

还在责备父母的教育也是一种不成熟的教育!还在责备父母的教育者也是一个不合格的教育者!

父母不应该受到责备!而应该进行引导和培训!因为父母在他们犯罪”那个当下的认知基础上给与孩子的都一定是他们认为最好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和承认!

受到责备的父母,可能会有这几种心理与行为:

第一、道理上很认同,但是感情上很难接受。

这就是很多时候父母在学习的当下很激动、回家就不动的原因。道理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极强的欺骗意味,在逻辑上的密不透风和无懈可击让我们构架了一个幻想的真实,当下瞬间信以为真。但是每当回到现实就要去面对自己的真实,而自己的真实是那个设计者”没有考虑也没有设计在内的。而且现实不仅仅需要道理,还有情感投入以及其他很多相关的共同工作。独木”的道理很难成林”。所以,我们就会很自然回到过去的模式。但是我们依然告诉自己:我学习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欺骗。很多现下的学习成瘾者”其实都活在持续的自我欺骗里。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持久或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在这里又有四个方面:经验-持久-心理和行为-变化。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二,道理和情感上的共同认同,可能引发父母的强有力自责。

道理和情感的认同对于不能驾驭自己的父母来说,很容易形成自责与内疚,并用自责与内疚推动自己行为上相对持久的改变。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位妈妈。

自责意味着否定过去,否定过去意味着背叛和分裂,继而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痛苦体验。痛苦体验又会引发神经性、本能性的逃避与对抗反应。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仍然很难发生。

共同认同引起的自责还可能引发父母对于孩子的补偿与愧疚心理,在接下来的改变里走向与原来教育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比如,原来是很简单粗暴的教育,突然走向过度关心与溺爱。暂不说自己不适应,对于孩子也很难适应,即使孩子可以适应,也可能引发其他的教育问题。诸如我爸是李刚”、父母皆祸害”。

所以,也许父母要做的只是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最好的自己”就够了。

首先,确认并肯定自己在过去那个版本的自己那里,给予孩子的都是最好。

确认自己教育孩子的过去会让我们以更加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孩子:过去的我没错”,从对自己过去的肯定那里出发、发现、改变与升级自己,让孩子也可以很坦然地面对父母过去的我也没错”,我也可以不断的发现、改变与升级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此时此刻里才开始发生。

其次,与孩子一起站在各自理想的自己”的高度进行对话。

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一方面要明确理想的自己”,还要帮助孩子发现那个他理想的自己”。在我们父母把挣钱”作为活着的目的,孩子把分数”作为活着的目的的现实里,我们都很难看到那个理想的自己”。但是好在有相对论”,我们可以相对地、有意识地去幻想与规划一个相对比现在这个版本更高的理想的自己”。让我们为生活的目的奔忙的时候,还能享受生命。

当我们每个人都站在理想的自己”的高度去交往和互动的时候,会充满尊重、理解、和谐与幸福。有了关系就有了教育,有了关系就有了幸福,各自与共同的生命质量也会因此不一样。

肯定过去的自己是真正成长的开始!无论父母还是每一个看到此文的我”。

作者:王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