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是孩子的思想偏差,是你无法认同,如何回应孩子比较特别的观点

身为家长的你,是否常遇到孩子有些偏执或怪诞的想法,你劝也劝不听,讲也讲不动,孩子就是这么想,甚至准备这么做,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就会不断向父母出招,你们的对话会像是:

我不想念书了,念再多也没有用!”

不念书,那你要做什么?”

做网拍、网红都好呀!不然当电竞选手,现在这个正当道。”

你好歹也要念到大学毕业,这是基本学历了。”

有什么用?现在大学生失业的一大堆。”

…… ”

讲到这里,你已经想拿出藤条了!又像是,你的孩子总是跟一些不太正经”朋友混在一起,你告诉他,不是不准他交朋友,可是与那群人出去,很容易惹上麻烦,早日远离他们才是上策!

孩子回答你:他们又没有犯法,做什么坏事,为什么要对他们这么有意见?而且,我已经长大了,我会自己保护自己,你们担心过多了。不要老是以会不会读书来当做交朋友的标准,我跟他们一起出去玩,很开心呀!”

孩子说得理直气壮,你只能摇头叹气:这孩子怎么不听话了?”

不是孩子的思想偏差,是你无法认同,如何回应孩子比较特别的观点

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喜欢用偏差”或错误”来形容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多所谓的偏差观念只不过是非主流,或不被大人世界所认同,而不一定绝对是错”的。孩子们的某些想法只不过是比较独特”罢了。

遇到这样的情境,如果你试图向孩子分析利弊,搬出仁义礼智的大道理,目的在说服孩子,终究会招致更顽强的抵抗。因为,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会设法捍卫自己的观点,于是,你们的争辩只会没完没了。这在青少年身上,更为明显。

有句话说,家里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在某种程度,我是蛮赞同的。因为,如果孩子长大了,还愿意接受你的某些观点,不在于你说的多有道理,而在于孩子是否愿意信任你这个人”。

更精确一点来说,家里是先谈感情,再讲道理”的地方,而信任感来自于稳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结。

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让青少年孩子信任甚至信服呢?

第一,是教主型人物,就是够酷、够炫、够新潮、与众不同。青少年孩子追求的就是特立独行,这类的典范人物出现在眼前,很难不吸睛。当然,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全是金玉良言。

不过,时尚教主终究有过时的一天,孩子对他们的信任也常只是短暂的。能让孩子长期信任的人,还有一个特质,就是当孩子与他们互动时,会感到舒适自在——要不是被充分理解,就是感觉到内心充满力量。

被充分理解,是有人懂我”的感觉,满足了归属感的需求;内心感受到力量,是我是有价值的”的感觉,满足了自尊的需求。对青少年而言,这两者超级重要”。

当孩子长大了,你也老了,你不再是孩子们崇拜的超人或英雄;你只能当个陪伴者,让孩子与你相处时,能被充分理解,且深感力量。当然,这免不了要下点功夫。

仁义礼智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当孩子有着一些你无法认同的观念时,该如何面对与回应,甚至有效引导呢?

(一)善用探问引导,听听孩子怎么说

不论孩子怎么想,请先放下偏差观念”这样的标签,试着去理解孩子与你不同的想法的背后,有些什么考量?发生了什么事?经验到了什么?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

大人可以带着好奇,透过一连串的探问:怎么说呢?”、会这样想,一定有你的理由吧!可以与我分享吗?”、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让你有了这个想法?”、你这么想多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去深刻理解孩子。

记住,语气保持和缓,才不让人有着被盘问”的感觉。而当孩子陈述时,只要静静地听就好了。这么做,一方面能帮助你搜集到更多与孩子有关的讯息——通常是孩子遭遇到困境了;另一方面,孩子也能感受到被大人充分理解。

仁义礼智

(二)把问题丢还给孩子,让孩子告诉你他的计划

接着,一样保持温和的态度,问问孩子:那么,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呢?”,提出各种假设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 、如果结果不如你的预期,你会如何因应呢?”

别忘了,这么问,仍是在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在泼孩子冷水,更不是传达出看衰你”的讯息。这么做的用意,是帮助孩子在心平气和之下,更缜密地思考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增进自我觉察。所以,不评价、不否定、不给建议、不讲道理,是最高指导原则。

偏差

(三)将回应聚焦在情绪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独特想法的背后,常是因为生活中遭遇困境,而期待被关注与理解。像是,不想去上学的孩子,常是在学习过程屡遭挫败,无力感持续累积,或者在学校里有着不愉快的经验。又像是,喜欢与不正经”的朋友耗在一起的孩子,可能是在学校里不受欢迎,交不到知心好友,或者在家中感受不到肯定与支持。

此刻,大人便可以将回应的焦点,放在孩子身处困境中的情绪感受上。例如:我知道你在读书学习上一直感到很无力”、你很担心功课一直没起色,会令我们失望”、你一直觉得很孤单,不被理解,是吗?”

通常,孩子的某些想法看似不切实际或荒唐无理,事实上是在传递出内心深沉的无力、委屈、挫败、不安、恐惧或生气。

讲道理

(四)说出孩子内心的需求

躲藏在情绪背后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例如,人为什么会生气,可能是没有受到重视——自尊的需求未被满足;又例如,人为什么感到孤单,因为不受欢迎或不被接纳——人际归属的需求未被满足。

大人可以在回应孩子的情绪感受后,顺势说出孩子内心的需求。例如:原来,你一直想要有好的课业表现,但却无能为力,其实,你是很希望被重视,不想被瞧不起,是吗?”、我感觉得出来,你是多么期待有人可以接纳你,真正理解你。”、你也很渴望成功,有一番好表现,让爸妈满意的。”

偏差

(五)告诉孩子,你很乐意与他讨论

前面四个步骤,就是在铺陈出一条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以及有更多力量的道路。一旦这条路径打造出来了,便可以针对孩子的想法内容,进行理性讨论了。

你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分享你对这个议题的观点,也可以说出你的经验,或者举别人的例子。记得,讨论的目的是交换观点,扩大孩子的思维广度。而不是借机批评孩子的想法,甚至让孩子感到更难堪。

最重要的是,请传达出一份讯息:我很重视你的想法,也很乐意与你讨论,如果你愿意的话,随时都可以来找我。”

讲道理

结语

通过今天分享的文章,希望各位爸爸妈妈在育儿期间能认识到孩子比较特别的观点,并不是思想偏差,孩子还很小,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