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古诗词才女武亦姝在清华大军训时的一篇随笔在网上火了,不少老师感慨自己没能遇上武亦姝这样自律自省的学生,更有不少家长羡慕武爸武妈有这么一个乖巧懂事、勤奋努力的女儿。
·

身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母亲,我刚刚体会到陪读的艰辛与无奈。遥望后面数十年的陪读生涯,感觉真的好茫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个美好的未来,也为之而努力着,但未来的确是个未知数。于是,我们习惯了向前辈们学习,或者说从他们那里获取信心。再回头想想我们的父母养育我们哪里需要倾注如此多的心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焦虑了?还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养了?我想两者都有之,父母是过于关注孩子了,孩子也确实是缺少了学习的原动力。那到底是谁拿走了我们孩子的学习原动力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离开父母的监管,孩子没有了学习动力和目标。
1、电子产品的信息化,让孩子忘乎所以。
· 想必不少家长都因为孩子玩手机而头疼。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还能监管,到了初中、高中,父母想管也无能为力。一方面是孩子寄宿不在身边,另一方面是家长说了根本不管用。照理说,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该懂事了,学习不该再让父母操心,往往有些孩子就是学不会自律。我朋友家的一个姑娘,爸爸是个老师,初中阶段在爸爸的管教下,学习成绩优异,最后以高分考上省城高中。到了大城市,没有了爸爸的监督,小姑娘开始像出笼的小鸟,没日没夜地玩手机。高一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好几门功课都不及格。后来想着去补课,但心不在焉也没有多大效果。到了今年高三了,才知道着急,四处寻找老师补课,父母要为她支付一大笔补课费用,她也因为落下不少功课焦虑得每天睡不着觉。我经常说她,要知今日何必当初呢?她也很后悔最初的时候不努力。正所谓玩物丧志,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孩子长大离开父母后,如果没有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容易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忘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原本热爱学习的他们,很可能也会因为手机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2、安逸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没有了学习目标。
· 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根本不用家长操心。放学回家自己写作业,做完父母也不需要检查。那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父母都忙着挣钱,哪有时间管我们。学习主要是靠老师管,那时候的老师很尽责也很严格,完成不了作业,是要被罚的。从小我们就知道做作业是自己的事,必须得尽快完成,不然不敢去上学。到了初中,开始懂得必须要读书,读书才能进大城市,有好的工作。所以,好多孩子因为家里没钱读书,都哭着争取。如今的孩子,是家人手中的宝,吃好穿好玩好,哪里想过读书是为了啥。小学阶段,父母要担起一半的监管工作。每天追着孩子写作业,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的,感觉他们学习就是为我们学的,没有一点责任感。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怕老师,当然也是因为老师没办法像以前一样惩罚学生。好不容易盼到了青春期,他不愿再让我们管了,但仍然不晓得要好好学习,成天浑浑噩噩,吊儿郎当。跟他说,现在不认真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过不上好的生活。他充耳不听,咱们再着急都没有用,家长真的为之崩溃。反倒是那些贫寒子弟,懂得珍惜学习机会,自幼奋发图强,知道自己要努力才能走出贫寒。学习的目标明确,动力十足。

二、当下追捧的奖罚制度是否真的有用。
· 在家里,很多家长都会采用奖罚制度,常常会说,宝贝你做完作业,就给什么吃的或玩的。在学校里也一样,老师会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奖励。所以孩子做某件事情就是为了得到奖励,一旦没有了奖励,孩子就没的兴趣再坚持了。奖励就像是打鸡血一样,让孩子们兴奋,跃跃欲试想要得到。没有得到的孩子就会失落万分,从而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前不久,我家孩子就是因为课堂上得不到奖励而痛哭流涕。事情的原因就是,老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建议家委买点小礼物作为奖励。在买礼物之前,我就知道我家小子得不到肯定会伤心,也提前给他打过预防针”。果然,在第一次发奖励的时候,孩子就很伤心。对于一向好强的他,他无法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叫他回答问题,让他没办法得到奖励。后来,受伤的他只能回家来找妈妈疗愈。表扬、奖励会刺激孩子的积极性,但这是无法持续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原动力,那就是不管有没有奖励都要努力地学。
·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个我看到过的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个小区里,有三个年轻人闲着无聊,每天踢着垃圾筒取乐,小区内的居民常常被吵的不能休息,曾多次规劝这三个年轻人停止这种无聊的行为,但是他们根本无动于衷。后来,一个老太太找到他们,跟他们说,我太喜欢你们踢垃圾筒的声音了,太好听了。这样,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作为你们踢垃圾筒的报酬。三个年轻人拿到钱很高兴,每天到时间就来踢。过了几天,老人说我最近养老金少了,只能给你们50美分,三个年轻也答应了。再过几天,老人又说,我最近手头太紧了,只能给你们10美分了。三个年轻一听,立刻火了,觉得10美分太少了,不愿意再继续踢了。不得不说,老太太很聪明,她用这种减少奖励的方法,阻止了年轻人的行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旦没有了奖励,人的动力就没有了。

· 当然,也不是说不能用奖罚制度。当奖罚制度可以影响到他以后的行为,是可以使用的。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特别慢,他今天状态不错,提前半个小时完成了,我们是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的。因为这样的表扬,会让以后写作业的速度不断地提高。惩罚也是一样,如果是违反原则的问题,再难我们也要坚持让他们接受惩罚。比如说,这是个危险的物品,孩子哭着喊着一定要拿到手。这时候,我们一定是不可以妥协的。如果他闹的厉害,我们要强行带他离开,让他在安静的角落自我反省。只要我们狠下心,坚持下来一两次,孩子的规则感就会慢慢会建立起来。对于那种没有目的,随口夸夸的表扬,或者吃饭、写作业这种本该要做好的事情,也要求得到奖励,我们是不可以满足的。
三、应试体制对孩子的影响。
· 目前,大多数孩子学习都是为了考试,反反复复地学习、复习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就像机器一样死记硬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不管他们喜欢与否,为了得到高分,他们必须要牢牢掌握。而孩子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却无暇顾及或没有机会探索。不得不说,当前的教育很难做到以人为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有自己所擅长的或自己的短板。电影记录片《零零后》里的柔柔就是个数学盲,但是她在舞蹈和画画上特别有天份。她为了逃避头疼的数学,初中就选择了出国,在国外她可以不用选择数学,就选她所喜欢的科目,结果她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在国内,我们的孩子是无法选择的,不管他们喜欢与否,语数英都是他们必选的。于是,孩子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他差的科目上,尽管很努力,也不见得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用俗话说就是我们的孩子根本不是那块料,可是为了考试,孩子不得不去学,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折磨人的。没有了兴趣,知识真的像是灌进孩子的脑子里。如此索然无味的学习,孩子哪里来的主动性。

四、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孩子。
现如今,有两个极端的父母,一种是过于关注孩子的父母,另一种是疏于管教的父母。前者焦虑,就担心自己的孩子学的少,从小琴棋书画一个不漏地学习,殊不知学的太多,孩子又累,也学不好,甚至还会厌学。孩子的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他们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我们真得适可而止。后一种父母就是崇尚自由,他们认为孩子小,还是要以快乐为主,所以孩子从小就处在放养状态,错过了孩子的各个敏感期。直到上学了,孩子啥都没准备好,学习很难进入状态,总是被老师点名,孩子的自卑感由此而生,觉得学习是件可怕的事情。如果此时家长能帮帮他,也许孩子很快就能适应过来。否则孩子可能就成了永远的差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了。所以,家长管孩子的度也是要把握好的,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也不能漠视原则。
前天,我看到央视《等着你》的寻亲节目,里面讲述了一对70多岁的老教授,他们在寻找失去联络多年的儿子。节目组帮他们找到了儿子,但是儿子始终不肯认下他们。他儿子说,自己无法接受多年前父母对他的伤害。我没有看到节目的前部分,大概的意思就是小的时候,两位当教授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苛刻,以致于让孩子离家出走,不再认他们。听到儿子不认他们,两位老人眼里含着泪,看着令人心碎。

我们总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管教孩子,却从来不问问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父母似乎忘记了,孩子也同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需要尊重,也需要理解。不听话便打骂,武力让孩子完全失去了自尊,越来越偏离轨迹,到最后,真是把孩子毁了。

环境、体制、教育方式等等都在悄悄拿走我们的学习原动力。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不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很难走出教育的困境。我们必须得思考,怎么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才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又或者说,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只是在口头上宣扬要让孩子成为道德自主的人。可是如何成为,却没有了下文。那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习的发动机启动起来呢?我个人理解为以下几点:
一、把自我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道德自主的人。
如今的家庭教育的确是包办太多了,从吃饭、穿衣生活小细节到学习辅导,都有父母跟着,孩子想要发展自我都没有空间。是的,我也像众多的母亲一样,也觉得孩子太小,总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帮他做了。这学期上二年级,小家伙突然对我说:妈妈您走开,我自己能写。”我指出他写错的地方,他也开始质疑。我顿时觉得自己多余了,也开始反思,是不是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学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不再盯着他写作业,而是坐在旁边做自己的事情。小家伙偶尔还会边做边玩,但比起上个学期,自制能力好了许多,做作业的速度也快了不少,就是字写的没有之前工整了,最近又要求他在练字。其实,我们选择相信他们,他们的自律和自信也会开始成长起来。支持与鼓励是我们陪伴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点。如何能做到松放自如,也是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只要我们愿意看见孩子的需求,愿意去尊重并理解他们,他们很快就能找到自我,有了自我,才懂得自律,有了自律,才能约束自我学习,这本该就是一个因果关系。

二、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我觉得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学习本身是件辛苦的事,但同时也是件有趣的事。因为通过学习,孩子会获取许许多多的知识,他们应该是快乐的。培养学习兴趣应该是从最早的识字开始,从孩子2岁以后,很多家长都会有意识地给孩子读绘本,在亲子陪读的过程中,孩子的识字量会日渐得到积累,也不需要父母刻意地去教他识字,反正我是没有使用过识字卡片,我个人觉得那样很枯燥。孩子的成长有9个敏感期,只要我们抓住时机适时的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会识字后,他就会有意识地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知识,他会因为自己需要,所以才主动地去学。我家孩子从小喜欢玩科学实验,我会给他买些材料让他自己倒腾。他想要完成一个实验,首先就得学会看说明书,所以他会追着我问他不会的字。当孩子对某种东西有了兴趣,即使我们不教他,他自己也会去学。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知识对他们就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会有动力不断地去获得。

三、父母放下焦虑,尽量做到高质量的陪读。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很多家长坐不住了,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学,跟不上,也开始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补课、学兴趣班。结果不但父母受累,孩子一直在抗议,家长也看不见。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身心俱疲,哪有动力努力地学。人类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加上孩子年纪小,专注力不好,一味地给他灌知识,会让他很害怕,咱们还是要适可而止。我们必须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将来肯定会过得比我们好。因为时代在进步,他们能够见多识广,也因为他们的确要比我们这一代人聪明,就像我们比我们父辈一样,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比50、60年代的父辈好很多吗?放下我们的焦虑,让我们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然而,陪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监督他学习。事实上,孩子上了二年级,他已经很反感父母盯着他写了,他会认为你不信任他,他的自由被剥夺了。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远远地、默默地陪伴。但是,一旦他们提出需要帮助,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能够突破难题。我最近看到,我孩子班上的孩子每天背书都要背到夜里12点钟,真是有点心疼他们。其实,一篇300字左右的课文,孩子如果专注力好,很快就能背下来。但是有些孩子看上去是在念书,但注意力根本不在书上,所以他们读就像是在念经,不是在边背边记的。加上孩子的识字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会读,也不见得能理解。比如下图中的隐隐约约”这样的词,他们可能是理解不了的。因此,在孩子背书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好动、注意不佳的孩子,父母最好抽空带着孩子边读边理解边记忆。这样孩子很快就能背下来,而且记得也牢固。

我家孩子就属于那种专注力很不好的孩子,而且非常懒惰。在课堂上,老师带读,他是很少跟读的,老师说他顶多是在听。回到家,他也不肯读,拿着书就让我给他拍背书的视频,他还真把自己当天才了。我经常是拍了又删,重复个无数次,因为他只记前面一两段。所以后来没办法,我只能带着他读。当然带读,我们是要帮助他记忆的,是得用上方法的。比如下图的课文《日月潭》中的这一段,我会提示他这里有三个要点,分别是雾、晨星、灯光,用他能理解的词语提示他,比如说:清晨,哪里飘着雾,哪里的晨星和哪里的灯光,怎么样地倒映在哪里。这样,他的脑子里会边读边记,而且会想象着文字中的画面,这对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应该是有帮助。我就是用这样串联的方法让我那个懒小子很快就背会了。
学习是需要方法的,说实话,除了经验,我想我们能教他们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与他们同堂上课,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有些时候,一二年级的作业,我们都会教错。而我们十多年的学习经验,是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参考的。所以,高质量的陪读,是让孩子能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简单而轻松。如果说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者说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无法企及目标的,他会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学习的料,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学。
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一个小小的发动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为他启动。当然方法也因为孩子不同而各异的,但只要父母用心,也不见得是件难事。
四、父母应该支持个性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特长。
知子莫若母”,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是最了解他的,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想必父母都能数出很多。如何利用孩子的优缺点,让孩子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恐怕也是父母所要去研究的。前天听到电影《零零后》里池亦洋妈妈的分享,很是受启发。这部记录片里的主人公池亦洋从小学习也不太好,他的父母很清楚自己的孩子不是思考型的,在学习方面可能没办法达到最佳状态。所以父母小时候,会带他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课,从运动类到乐器类,他的父母不断地在寻找孩子所喜欢的,孩子所特长的项目,最后他们将精力锁定在橄榄球上。因为喜欢,所以努力。这句话用在池亦洋身上再确切不过了。他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通过了打橄榄球这个特长,高考结束后顺利地踏上了美国的求学之路,这也是许多普通学子所不能企及。如果说池亦洋幸运,倒不如说人家父母的教育一直都是因材施教的。他父母如果没有这种高度,孩子也只能在学习这条路上疲于奔命了。借鉴人家的思维模式,我们或许可以允许孩子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一根筋扑地在学习上。我个人认为,孩子从小努力地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出社会能更好地生存,那如果培养孩子有一技之长,也同样能让他糊口养家,当然这两种活法的差距是有的,但目标基本也是达到了。再说,因材实教,也有利于孩子找到自信和自我价值,让他甩掉学渣”之名。

结 语:
每个孩子都可能是一颗闪耀的星星,只在于咱们父母如何让他发光发热。在抱怨孩子不爱学习,不主动学习的同时,我们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我们都为孩子做了些什么。我想每个孩子上学的时候,都是希望能考出好成绩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后来越来越害怕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到最后有些孩子不得不缀学。我曾经也是学生,中学的时候,数理化很差,曾经很努力,但就是没办法弄懂那些数理公式。那时候的我特别无助,特别希望有人能帮帮我。可是那个时代,我们的父母都忙于生计,哪有时间管我。所以,我现在特别能理解那些想学而怎么也学不好的孩子,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需要咱们的帮助。如果我们能看见,能及时地与他们沟通,陪着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或许,也不至于他们后来越来越厌学了。相信我们每个父母都是有爱孩子的,要是我们能找对爱的方法,孩子就会很快乐,很幸福!

我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杨妈妈,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收获与感悟,一同探讨养娃的那些事。感恩在这里遇上的每一位朋友,感谢您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