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儿,漂亮机灵的梅子当然也是妈妈特别宠爱的,妈妈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留给她吃,给她穿好看的公主裙,给她比同龄小朋友更多的零花钱,但是,渐渐长大的梅子越来越不喜欢妈妈给的东西,例如她不喜欢吃妈妈给她巧克力口味的蛋糕,不喜欢妈妈经常要她穿优雅的裙子,不喜欢妈妈因为害怕她受伤而不让她和小朋友去玩游戏……梅子向妈妈抱怨了很多次,但是都没有效果,妈妈依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梅子这些她不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梅子开始讨厌妈妈,她不再喜欢笑了,也不再对妈妈给的东西感兴趣,她甚至觉得妈妈不像以前那么爱她了。

梅子妈妈无疑是非常爱她的,爱孩子是每一个妈妈的本能反应,但是有爱不代表就能让孩子感到快乐,不代表孩子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妈妈的爱,只有被孩子接受了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
既然爱要以孩子的接受为标准,那平常就应该多思考: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怎么表达爱,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生活中总是有些妈妈,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样也很难让孩子体会到妈妈无私的爱。所以作为孩子的妈妈应该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每个孩子都需要从妈妈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妈妈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读书,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谈话也为妈妈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这样,妈妈就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怎样的爱他们才能接受。

在生活中能感受到妈妈爱的孩子才能被幸福的阳光照耀。但是不接受妈妈的爱,拒绝去关爱她们的冷漠的孩子不会被幸福垂青。
冷漠的孩子内心总是寒冷的,也许他得不到妈妈的关心,也许是不接受妈妈的关爱,也许是接受不了妈妈关爱的方式。他们总是在寒冷中挣扎,感受不到温暖,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冷漠的心感受到温暖,感受幸福呢?

这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面对生活中日渐冷漠的孩子,想让他们感觉到爱的幸福,要一步步融化孩子的冷漠。
第一点,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第二点,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热心”的暖流。书画家为拯救灾民的义卖书画活动;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束花的活动……应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

第三点,就是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同学,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时,妈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滋生。著名的女作家刘继荣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她每个周末就会带着孩子去广场上帮助有困难的人,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在别人痛苦消失中孩子得到了幸福的微笑。

最后一点,是训练孩子的同理心”。所谓同理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亦即能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能体谅妈妈的爱,同时还学会了去帮助别人。渐渐冷漠就会离他远去。不冷漠的孩子才能深切感受爱的含义,更容易沐浴爱的幸福的阳光。另外,妈妈要想孩子更多地去享受生活的幸福,还应该让他明白: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享乐,人存在的最大价值在于被他人需要。当孩子感到被需要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他有旺盛的精力。这股力量会促使他不惧怕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

幸福并非是一颗美丽、难以寻觅的巨大宝石,无论孩子付出怎样的努力也无法找到它;只要妈妈的爱能让孩子接受,融化他那颗冷漠的心,同时还能感觉到他自己被人需要的价值,内心就会充盈,幸福就会不自觉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