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每一段真实的记忆,都记录着他们成长的秘密,记录着成长历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爱、了解和接纳。
幼儿教育,尤其是健全的幼儿教育,更应该是充满爱和情感的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由智力因素决定的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更要重视动机、兴趣、感情、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长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孩童的天性出发,开发其无限潜能。
何为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愈发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味让孩子追求高分数;强迫幼儿大量识字,背书,做算术;让孩子苦练乐器、绘画、书法等,久而久之使孩子厌倦和惧怕学习,甚至摧残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诸如此类的早教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应当防止和纠正的错误偏向。
早期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教育的一大革新和进步,它是为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技术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证明,发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并不是天生不变的,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如果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早期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教育的经济基础”,也只有打好这个基础,以后无论是面对智力因素的学习或者是面对生活中的其他困难,都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去解决。
非智力因素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根植一个健康的、良性的、可持续的精神价值,使孩子在不断地成长中得到长效引领。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底层的逻辑和动力,底层没有建设好,却用别人家的孩子”去刺激孩子,用成绩分数去引诱孩子,用未来的竞争焦虑”去压迫孩子,其实这离教育很远了。
或许父母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反思,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的投入比例是否协调和科学?这需要父母在分数为王”的大环境中,找回或者保持足够冷静客观的能力后才能判断,否则仍然逃不出被成绩、补课的狂风暴雨般的蹂躏”,最后父母们疯了”,孩子们也疯了”。
非智力因素负责构建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健康身心,这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底层系统,只有这个系统稳定并强大了,在后续发展中才能可持续地学习、迭代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