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总不让孩子去尝试,老人到底在怕什么?

在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带娃思路基本上都是:孩子爸妈上班挣奶粉钱,老人帮忙带孩子。

而由于父母年纪大了,体力也跟不上,很容易就会有以下的情况:

怕孩子乱翻柜受伤,直接把家里的柜子全部上锁;

怕孩子穿少了冻着了,经常给孩子穿很多件衣服;

怕孩子跌倒碰伤,不让孩子出去玩;

不少爸爸妈妈会担心:老人对孩子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吗?

但其实,这些保护”,都是老人最力所能及的爱”。老人对孙辈的爱,恰恰是对自己孩子爱的延续。

总不让孩子去尝试,老人到底在怕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没有对错之说。如果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千万不要怪他们过度保护”孩子,我们更应该多想想背后的原因。

即使存在矛盾,也要好好沟通,别因为一些琐事伤了老人的心。

比如,我们可以正确引导,不强行干涉:

肯定老人的付出

首先,我们要让老人知道,我们和他们一样重视安全问题。

老人生活的年代物资匮乏,没有防撞条”、防护栏”这些便捷的产品,他们只知道这些严加看护的传统”方式。

现在他们年龄大了,也许体力不支,怕自己应付不来。

而且现在社会大环境也确实没有那么安全了,出于对孙辈的爱、和对自己和环境的不确定,他们只能选择零风险”。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认可长辈负责任”的初心。

并和他们保持一致,在保护孩子安全”这个维度,让他们觉得我们是一样重视的。

为孩子创造适龄的安全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助老人意识到:

我们让孩子安全”的方式一定要适当,要从隔绝风险”变成认识和适当地体验”风险。

毕竟,单纯的控制环境,会让孩子缺乏对危险的敏锐度。

比如:收纳起剪刀,孩子得到了暂时的安全,却失去了对剪刀哪里危险的认知;

把任何孩子有可能翻的柜子都锁上,孩子却可能形成危险的都锁上了,没锁上的都是安全的”这样的认知。

孩子就仿佛生活在真空”里,生活在被隔离”、被人为创造的”所谓安全环境”里。

但实际上, 与挫折一样,危险是人生的常态。

真实的生活就是由风险构成的——包括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社交上的。

而孩子并非如瓷器一样脆弱,他们有足够的智力从冒险体验和错误中学习。

要相信孩子们,这样他们渐渐才能培养自信和独立性。

例如,2 岁就可以提供孩子安全剪刀来体验和学习锋利”的概念了。

同时,我们要为孩子提供适度的监护行为,和孩子保持一臂的距离,眼睛关注孩子。

老人

要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

3岁的侄女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她喜欢玩刀!

有次她拿桌面上一把水果刀,外婆看到后大吼:放下!割伤了怎么办!不听话要打屁屁了!”

吓得她马上把手缩回去。

可是没过多久,她又拿起来那把小刀。

这次外婆并不在场,却碰巧被我看到了。

我走过去的时候她很紧张,并快速把手上的小刀子扔掉。

情绪反应

我:你刚刚在玩刀刀吗?”

她诚实道:是的”

我:那你知道为什么外婆不给你玩刀刀吗?”

她:不知道”

我:因为刀刀很锋利,一旦不小心划到手,会留下丑丑的疤,妞妞想要一个丑疤吗?”

她赶紧说:不想!”

我:别害怕,但其实呢刀刀只是一个工具,只要好好用,不会伤害到我们的。”

并拿出一把塑料刀,让她尝试切东西,感受到,刀,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具,不可怕但是也不好玩”。

有时候不是危险本身让孩子害怕,而是家长这种大呼小叫、恐吓威胁的方式,让孩子更害怕”,更没有安全感。

示例中,外婆”过度的情绪反应,用夸张的表情、声音、动作来禁止孩子,看到孩子稍有动作,就吓唬孩子,结果可能会让孩子更好奇。

但反过来,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地和他解释,让孩子了解到为什么不能玩”刀,则会帮助孩子了解到他想要知道的,满足他的好奇心。

奶粉

安全教育不可或缺

最后,让老人把目光放长远,从孩子的角度,引导老人意识到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孩子的安全,还关系到孩子对危险的认知、和各种未来的能力。

明确安全教育的长期目标是,孩子让自己安全”。

例如,为老人提供一些更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和方法,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危险应对能力”。

像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遵守规则、自我保护、寻求帮助这些意识,对孩子特别重要,父母需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从每一次安全事件中,引导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