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孩子去道馆上课时,他一直催我,让我快点再快点,着急地说,迟到了老师会罚我的。我忽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演讲说,在孩子做对的时候教育他。于是我说,你这个不迟到的表现妈妈很欣赏,因为一个守时的孩子是对老师的尊重,人们都喜欢对自己尊重的人。他立马兴致高昂的给讲,他不喜欢迟到,班里谁谁谁经常喜欢迟到......。
我希望他能把守时这件事内化成自己的一个价值观,不是逼迫的,而是从心里知道守时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其实在看这个演讲之前,关于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我都是由着他,他做对了,很好。做错了让他承担后果就行。比如磨蹭这个事情,我有时看见他磨蹭着急的时候,就想这是他的事,告诉他现在是几点还差几分就行了,剩下的让他自己衡量。
我们很多人在教孩子守时,不要迟到时,会放任孩子的磨蹭行为,如果迟到就让他承担这个结果,这样孩子才能记住,迟到是会挨批评的,之后他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了。如果是孩子总结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还好,但更多的孩子是觉得自己是被迫的,不得不这么做,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一个被动的做事方式中,而我希望孩子在面对事情时能有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无奈:我也不想打孩子啊,自己生的,怎么舍得呢,可是这孩子太气人了,不打不行啊,都是他逼我的!父母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从内心深处来说是不愿意打孩子的,被逼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出手。这就是把自己动手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事实上,从孩子气人到我们动手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做出自主选择,这就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到的,主要观点是人所处的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你怎么回应是自由和主观的,是可以自主选择的,主动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前段时间偶然间看到了樊登老师的讲座,在演讲中,他提到关于迟到的问题,他只和孩子交流过一次。樊登老师的孩子嘟嘟,3岁的时候去参加同学会,他在家穿戴好后,催爸爸快点,要不然会迟到。樊登老师借由这个契机和嘟嘟说:嘟嘟,你知道吗,你身上有一个素质爸爸很欣赏,就是不喜欢迟到,你知道不迟到有多重要吗?”嘟嘟才3岁,疑惑地摇摇头,樊登老师接着说 :不迟到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希望跟尊重自己的人打交道,所以不迟到会很受大家的欢迎,这是一个好习惯。”后来,嘟嘟就真的很守时,他对樊登老师的员工说:我是一个不喜欢迟到的人。”
在樊登老师的教育中,我们发现嘟嘟是主动的,因为嘟嘟知道不迟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一个好习惯,他不是因为迟到会挨训而选择不迟到,而是从心里自愿选择不迟到的。
我们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早上起床后,孩子悠哉悠哉地穿衣服,一点都没有很紧张的概念,而我们看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离上课时间还差20分钟了,孩子才穿好衣服,牙没刷脸没洗早饭还没吃,心里就开始着急了,担心孩子迟到老师会挨训,越想越急,内心像有一座火山将要喷出一样,孩子一看妈妈要发疯了,赶紧加快速度。在孩子心里,自己加快速度是被逼的,因为妈妈在发疯,下一秒可能就要挨骂或者挨打,并且迟到了会有惩罚,这就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也就是说,积极主动是面对客观环境,能听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所做出的选择,不是无奈之举。

前几天偶遇老同学,聊起当年上学的时光,他有些遗憾地说:当时遇到的老师不好,害我没有好好学习,如果遇到一个好老师,我也至于是现在这个样子。”之前上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放弃那门课程。但有一个同学从来不会这样,即便老师不喜欢他,他依旧会认真听课。同学们说那个老师品德有问题,你为什么还要尊重他?认真听课呢?他说: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认真听课,我的学费不是白交了?我上学不是为了和老师置气,是为了学到知识。我为什么要因为他的问题而让自己受损失呢。”
其他人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是这位老师的问题,是他害得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如今的境况,都怪当初没遇上一位老师。但那位同学没有因为老师的问题而放弃了自己学习的权利,这就是积极主动对人的影响。
积极主动的人在遇到逆境时,不会自怨自艾,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不会把原因推卸到客观原因上,更不会觉得自己被逼的无路可走,而是会思考面对这样的环境自己可以怎么做。
具有积极主动的人会把握自己的选择权利,遇到事情会衡量,选择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怎么培养孩子具有积极主动的品质?积极主动对人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具有积极主动的人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在婚姻中,不会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同事太欺负人了,我不干了,”也不会说:我其实不想离婚,都是他逼我的。”而是有自己选择。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具有积极主动的品质呢?
让孩子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如果我们平时有注意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拥有独立完整自尊的人,他们在生活中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会被他人或者一些境遇所阻挡。那怎么让孩子有独立完整的自尊呢?
《成功心理学》中说:自尊的基础是人生最初的三到四年中打下的,如果你的父母表现出热爱、养育、认可、鼓励和支持,那么我们通常会接受我们自己并发展出积极的自尊。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影响着孩子的自尊。
方法:不要以孩子付出某种行为后才对孩子关爱和认可,而是孩子无论表现的如何,是成绩好还是差,我们都要给予孩子关爱和认可。

近几年来很多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或者父母给的压力过大就选择跳楼,除了孩子没有一定的抗挫能力外,也说明孩子们遇到事情没有选择,他们能选择的就是用死来解决问题。
所以,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孩子在面对各种境遇时才会想到除了死之外的其他的选项。
方法:平时和孩子玩一些字词游戏,比如:是/不是、和/或者、相同/不同等等。玩这个游戏很方便,比如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和孩子说,这是一辆汽车,不是牛奶,还不是什么?等等,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在未来遇见的境遇中,能想到别的方法。
以身作则把精力放在影响圈上影响圈是指个人能力所能影响的事情。与之对应的是关注圈,也就是生活中的琐事。
很多人会一不小心陷进一些事情中,比如,和别人的争斗中、流言蜚语中、丈夫的不忠中等等,陷到这些事情中出不来,导致自己情绪不稳定,并且影响自己的生活与健康。如果一个人的关注圈”太大,紧盯外部琐事、他人的缺点以及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不放,他就会怨天尤人,消极能量越来越多。
并且关注圈”太大,必将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事业,影响到我们的家庭与亲情,以及健康, 一个人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事情上,放在自己的追求上,不要把时间放在窥探他人的隐私,更不能过多地纠缠于世界的悲剧、人生的不公、他人的错误而不能自拔,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个人能力提升、身体健康、家庭和事业之中。
方法:多想想自己的目标,想想沉迷于关注圈”带给自己的是什么?我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家庭和工作的事情难过,但都仅限于段时间,有时难过十几分钟,我都觉得浪费,觉得有那时间还不如看会书呢,这样离自己的目标就会更近一些。

结束语: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这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孩子被逼迫着接受,而是希望孩子从内心喜欢这个事情,接受这个事情,认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不然会受到惩罚,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虽然两者最后的结果一样,但孩子主动做出的行为是自己内心价值观的体现,这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不至于受他人左右,才能活得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