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微博看了一则视频。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输掉比赛后,妈妈立马把她从赛场拖拽到边上。
一边拍打她的头盔,推搡着她,一边大声责骂道你有什么脸哭呢”。
这位妈妈的管教持续了十分钟之久,最后气冲冲地将女儿扔在一旁转身走开,就连路人看了都心疼。
对一个2岁的女孩来讲,输掉比赛本想得到妈妈的安慰和鼓励,而冷不丁地苛责远比失败的打击更为残忍。
孩子能赢,甚至一定要赢在起跑线是大多数父母一生的夙愿,于是恨铁不成钢成了常态,随之而来的批评和管教也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就像荣格曾说过:如果目的是摧毁、瓦解或削弱,批评会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设,批评只会造成伤害。
毕竟,真正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其实不是天赋智商或疏于管教,而是这三点。
这世上有一种歧视,叫做小孩有什么自尊?”。
于是很多家长总喜欢批评甚至当众责骂自家孩子,就像视频中的这位妈妈一样。
可殊不知,越是不尊重孩子,便会越早毁掉他们。
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少年犯的短片,其中一个男孩的经历着实令人唏嘘。
父母从小教育他的方式就是破口大骂,丝毫没有尊重可言。
骂他是废物,骂他赶紧去死。

后来,辍学的他在一家发廊打工。一次意外,他用刀捅死了大庭广众之下辱骂他的老板,因为这让他想起曾经不被父母当作人看的痛苦。
似乎只有过激的行为才能抚平从未被尊重的伤痕,可代价却是手上沉重的枷锁。
尊重,多简单的两个字,可又是多少父母穷极一生都学不来的词。
试想,如果父母平等沟通、懂得尊重,又怎会有后来的噩梦呢?
反观黄磊,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很多家长眼里的异类,女儿多多却早早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年纪尚小,就能在父母的支持下打耳洞、戴首饰、染头发。
还有最经典的一幕,是在《爸爸去哪儿》里,贝儿问黄磊是否能把多多的小狗借来一起玩耍,黄磊只是让贝儿去和多多商量。

因为尊重,所以支持女儿爱美的天性;因为尊重,所以不因父亲的身份擅自替女儿做决定。
就像黄磊曾在节目里谈到尊重孩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深以为然。
尊重孩子,就是以平等的姿态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尊重他们的感受、天性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用强权”去压制、用言行去打压。
因为孩子终将长大,需要自己去走完剩下的路。只有被尊重,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找到适合的人生。
成绩在很多家长眼里是衡量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成为第一的小孩也理所当然地是大人们眼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可韩国的一部写实电视剧《天空之城》,却戳破了这样的谎言。
剧里的神秘小区里住着一群社会精英,孩子考上顶级大学成为金字塔尖的人,也是他们毕生的心愿。
有位叫韩书珍的女人,更是精英教育的信奉者,为了让女儿艺瑞拿到第一是无所不用其极。

艺瑞渐渐变得娇纵跋扈,只以自我为中心,但母亲却能看在她第一的成绩上,愈发纵容她。
在学校她几乎不和同学来往,在家里不仅对父亲没礼貌,还常常羞辱成绩不好的妹妹。

所以到最后,这为了争第一的人生,不出意料的成为了一出悲剧。
成绩固然重要,可也不是孩子唯一的选择。
我记得白岩松曾给孩子写过一封人生邮件”,其中有两段话深有感触。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
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
生活中,不进步就是退步,没得第一就是失败,这样的观念毁了多少小孩?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而教育小孩万事要去争第一也必然如此。
不要再过分地执着于第一,不要再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机器。
学会告诉他:成为第一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拥有适应未来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爱的能力,才会更幸福地走下去。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里,有这样一幕:儿子方一凡在高三时成绩依旧不上去,面临着被留级的危机。
妈妈童文洁根本不顾自己正在开车,冲他勃然大怒:方一凡,你说你对得起我吗?妈妈高三那年,物理93、数学92、化学91,除了英语一般般,其他的都特别棒,你为什么一点不随妈妈?”

海清在剧里的话有不少网友都在笑称从小听到大,因为童文洁的焦虑,并不是个例。
在大多数父母心中,一旦自家小孩比不上隔壁的孩子,甚至比不上当年的自己,都是罪过。
毕竟,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平凡就是失败。
知乎上有个被浏览近1400万次的问题,部分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其中一个高赞答案也讲了她家的故事:
孩子的爸爸是数学竞赛集训队的,妈妈是高考理科大省前十。本是强强联合,没想到女儿只是个中等生。
无奈又焦急的夫妻想了无数办法去提高女儿的成绩,甚至亲上阵教奥数,却不曾想吼破嗓子女儿依旧听不明白,于是陷入了不停错不停吼的死循环。
过了很久,这对父母也渐渐想通女儿,接受了她的平凡。也逐渐明白拖着女儿走自己的路并不合适,唯有站到她的角度引导她走自己的人生。
我曾看过一个数据,说世界上99%的人都是平凡的,只有1%才是出类拔萃的人。
可依旧有很多父母沉浸在1%的幻想中,也不愿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
所以削减脑袋地赶鸭子上架”,可到头来,孩子也并没有因父母的焦虑变得优秀起来。

教育学家威廉·马丁说过:不要教育你的孩子去追求卓越的人生,努力帮助他们寻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之处,带领他们感受触手可及的幸福。把平凡活生生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不平凡自然就会出现。
其实,父母的爱哪有错,错的不过是忘记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龙应台曾在书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为了让他走得更好更远,那就别再让错误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剥夺了孩子的快乐、摧毁了他的人生。
毕竟,人生的确是一场马拉松,父母陪跑时教会他不要太早提速,父母远离时愿孩子已有奔跑一生的能力。
致父母: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孩子就消失在我眼前十几米”:你永远无法预料人贩子会在哪出现
小男孩公交上被猛踹头:把孩子养得没规矩,是最残忍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