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影响孩子这一生的智力开发。早教是越早越好吗?如今孩子普遍存在超前教育,学龄前的儿童背负着他们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学习压力。伴随城镇化的进展,人口聚集到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紧张,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就开始考虑孩子的择校问题。一些地方的幼升小,不仅要考试,还加上更为严厉的面试环节。
严峻的环境造就攀比的家长,无奈的家长奋力压榨孩子。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学完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没有十八般武艺,怎么进优质小学呢?
超前教育,真的会出现奇迹吗?多背几首古诗就是神童吗?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将46周的同卵生双胞胎中的一个拿出来先进行训练,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另外一个不进行相应的训练。6个星期后,每天训练的爬5级楼梯用时26秒,不训练的要用45秒。
从第7个星期开始,对没用训练过的一个连续进行2周的爬梯训练。再进行测试,双胞胎中的哪个爬楼梯的速度更快一些呢?人们肯定认为是训练了8周的要比只训练2周的好。实验结果,只练习2周的孩子要比训练8周的爬楼梯速度更快,他只用不到10秒就爬上实验特制的五级楼梯。
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不攀比孩子,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三岁识字,四岁拼音,五岁加减法,六岁乘法口诀,超前学习不会出现奇迹,只会多花时间,枯燥练习,孩子到小学3年级后会出现进步慢,伤自信,厌学,没后劲的情况。

开蒙,民国之前指孩童进私塾读书、或者大户人家请先生来家里教适龄的孩子识字、读书,标志着孩子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封建社会时期,一般人没机会读书,所以那时的启蒙教育更像是贵族教育。
除了这个形式上的意思,现今的开蒙,更多的意思是开蒙启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蒙。训练孩子的各项机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让孩子更好地感知世界,摆脱愚昧无知。
开蒙时间有早有晚,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还是很遵循孩子的发展,旧社会,大户人家、贵族子弟有3岁开蒙,也有6岁开蒙,因人而异。以清朝为例,一个好的家庭,培养孩子普遍4岁开蒙认字,读《千字文》等蒙学类书籍。其时间上,和现在孩子送幼儿园的岁数差不多,基本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

提升孩子的感知能力,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认知世界。1-2周岁的孩子,通过咬、抓等动作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早教班,扮演的也是一个给孩子开蒙启智的角色,这个阶段,对于孩子启蒙效果最好的不是早教班的老师,而是孩子的父母,如果爸爸妈妈能多抽出时间来跟孩子互动,让孩子多摸、多抓、多敲打,再配合简单的语言指导,孩子的感知能力会明显提升。
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培养孩子记东西的方法。3岁识字,上幼儿园的年岁,孩子可以通过语言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习背诵简单的诗歌。多给孩子将故事,增加他的输入量,对于孩子感兴趣的故事,让孩子来进行复述,帮孩子提炼终点,能够完整的复述故事概要。在教孩子记忆故事的时候,注意他的状态,是安静时记的东西多,还是互动顽皮时记住的东西多。得出结论后,做相对应的改变。
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5岁加减法,小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前后因果的思维能力,但是又不同于大人们的逻辑思维,小孩儿有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可以把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除了基本的逻辑常识需要家长去引导纠正,更多的时候,应该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去发散思维,做大胆从尝试、创新,比如游戏的玩法、玩具的使用等等。告诉孩子1,孩子会给我们填上无数0.
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孩子的思维发散了,想象力也会天马行空的飞起来。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足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他们更喜欢每天吧啦吧啦的说个没完,家长要做的就是倾听和鼓励,让孩子大胆的进行输出。把他们想到的相关的、不相干的故事串联起来,畅想外太空、外星人,预测人类的未来等等,不要打击孩子积极性,更不能嘲笑,多鼓励、多赞美。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升入小学,特别是一二年级,学习的内容很多都是幼儿园学过的,难免心态会松懈下来。家长要做的不是盯着孩子学习,是要教会他们怎么进行有效的复习,还有预习新的知识。幼儿园阶段是玩中学,孩子更多的是玩,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家长不教,孩子不会懂得怎样去复习之前的知识,不知道去探索以后的新世界。和孩子互动中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生活要有仪式感,孩子从隆重的仪式中,可以汲取更多的感受,从感观到意识深处,都会给孩子深深的烙印。开蒙礼,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礼,本身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华的传统礼仪当中凝聚着尊师重道的文化和求知爱学的教育理念。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现在掀起了国学热,许多小学为一年级的新生举办隆重的开蒙礼。尽管只是一个礼仪,场面宏大却又安排的井井有条。每所学校的开蒙礼各不相同,有三项内容却是必不可少的,分别是正衣冠、拜师礼、点朱砂启智。
正衣冠,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和军人整理军容一样,孩子们跟随老师一起从上往下整理自己的衣领,衣扣、衣袖。整洁的穿衣,一个人文明形象的展示,精气神的体现,给他人带来完美的形象。
拜师礼,新生对老师三鞠躬,行拜师礼。尊师重道的开始,一鞠躬,感谢老师传授知识;二鞠躬,感谢老师辛勤栽培;三鞠躬,一日为师,终身不忘。庄重的行礼仪式,饱含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点朱砂,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老师在学生的眉心点上朱砂,寄托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朱砂启智,孩子们从此走上智慧之路,从此心明眼亮,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发向上。

孩子的启蒙教育,实质上是其本身好奇心、求知欲被激发的过程。孩子智慧增长的过程也是他自己人生成长的过程,做家长的不可能替代,家长需要在孩子启蒙的路上起到向导的作用,让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的好奇心。
学龄前儿童,家长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有两个,用力过度和养而不教。用力过度,就会像双胞胎中那个提前被训练的,花了大量的精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成果,太早过度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往往事倍功半。养而不教的佛系家长,打着快乐成长的旗号,把孩子当玩具,也会错失孩子智力开发的最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