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雁传媒报会宁第一号2021年第302期
有一种母爱叫送她去读书
麻珍玉
毕淑敏在《风起时,就是我想你的时候》中,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年轻的妈妈得了不治之症,她的女儿还小,刚刚懂一点人间之事。妈妈想,如果她不在了,女儿想她怎么办?妈妈用最后的气力琢磨这个问题,终于想出了一套说辞。她抱住小女儿说,有一天,我会走,我会变成风。只要你看到低垂的彩旗变平了,只要你听到或大或小的风声,只要你看到树枝摇动花朵点头,那都是我在你附近走过,是我来看你了…… 每当读到这样的故事,就想起我的妈妈,想起妈妈那张模糊不清,但又十分令我害怕的脸。虽然我懵懵懂懂地知道,妈妈突然不爱”我,是因为太放心不下我,可那时才六岁的我,根本读不懂这种母爱的突然转变,只觉得妈妈的恨”,让我更加懦弱、胆小、自卑,甚至长大后都不明白,那到底是不是爱!
在我很小的记忆里,妈妈不但爱我,而且可以说是溺爱。那时候,只要家里做好吃的东西,妈妈都要先拿给我吃。稀罕的东西都留给我,最难忘麦芽面汤儿,吃在嘴里,粘在牙上,满嘴留香。那时,我特别盼望家里来亲戚,或有邻居来串门,因为他们总会带点核桃、大枣、水果之类的礼物,而这样的礼物理所当然都归了我,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在风和日丽的春夏时节,妈妈带着我转舅舅”、浪姑姑”。秋冬季节,钻在妈妈温暖的被窝里,吃妈妈在炕圪捞里暖消的化心果子(冻梨)。
那时,虽然条件艰苦,没有什么好穿的,但我是暖和的。记得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当我睁开眼时,妈妈不在厨房忙活,而是坐在炕头急匆匆地缝补衣服。看我醒了,妈妈看了我一眼说:哦,睡醒了啊,马上就好!”她在趁我醒来前把我破了的衣服补好。那时买块布不但要钱,还要布票。爸爸有时会进城开会,最好的衣服是自家织的粗土布做的。我们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的。补衣服也没布料,而是用穿破了的旧毛袜、旧毛手套来补。穿上妈妈用旧袜子补的棉衣,听见她对邻居讲,不管好不好看,只要我的娃不挨冻就行。虽然当时我还很小,但我感觉很幸福。嫂子的小弟弟和我同岁,有时嫂子把他带到我家住一段。有一次,我们在家附近的地里拔苦豆子(香豆),快中午了,嫂子的弟弟瞌睡了,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妈妈就抱着他,让我跟在她身后。妈妈不时地回头看我,怕我不高兴。因为妈妈没抱过别人,总是抱着我。我是被妈妈捧在手心里的人。
不知道因为什么,妈妈在我大概5岁多时,对我的态度突然就变了,因为变化太突然太激烈,以致于长大后的好长时间里,我都不记得妈妈是否爱过我,本来应该能清晰地记得妈妈的面孔,可留在我记忆力的妈妈,却永远是一个模糊的、慢慢远去的背影。记得那是个冷风嗖嗖的秋日,有很多人围在妈妈的屋子里,我以为有亲戚来访,欢快地向妈妈的屋子奔去。刚到门口,就听见妈妈叫着我的奶名骂你走,你快走!”一时没反应过来,再看妈妈的脸,妈妈像变了个人,冷冷的脸上寒气逼人。见我愣在那里不动,妈妈欠起身,一边摸枕头底下的菜刀(农村常用的一种驱邪法。驱邪后,菜刀压在病人枕头底下),一边恶狠狠”地骂道:你,你,你……我最憎恶你,最不想看见你!快走!再不走,我就杀了你!”我撒腿就跑,唯恐妈妈在身后追着我。从此后,每一次我试图走近妈妈,她都以这种方式驱赶我、恐吓我、威胁我。
在那些日子里,我总是想起曾经惹妈妈生气的那个午后。那天不知我闯了什么大祸,妈妈拿起苕帚的样子像是要打我,我哇”地一声,一蹦子就跳出了大门,后面追出来妈妈的一串骂声。我一路哇……”到猪圈旁边的半截墙后面。里面是菜地,有胡萝卜、萝卜、韭菜、葱之类我平时很想挖来吃但不敢挖的各种家常菜蔬。此时,我只想悄悄地躲到墙角,静静地观察。从墙上的小孔里看见妈妈转过了墙角,觉得被妈妈发现了,正想跑,就看见妈妈装作没看见我,若无其事地低头在地里拔了根胡萝卜,用衣襟擦了擦塞到我手里,摸了摸我的头,牵起我的手回了家。
我多么希望哪天我再出现在妈妈视线里时,会像那一次一样,她会招呼我到她身边,递给我一个冻梨或者一个核桃,然后一切就又恢复从前了。所以,当家里又一次聚了很多人,围在妈妈屋子里时,我又一次想混在大人中间,小心地靠近妈妈。可每一次我在门口刚一探头,妈妈的眼睛唰一下就揪住了我!像一道光,充满杀气,语气凶神恶煞,手指着我,叫着我的奶名,嘴里喊着:看你,你敢过来,我杀了你!我最不想看见你!”不知这样多少次后,我就不再到门口张望了。直到有天半夜,朦朦胧胧间,姐姐披散着头发,说妈妈没了。我没有任何感觉,隐约觉得没了就是死了,但对我来说,妈妈好像早就死了,一会就又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发现家里好多人,而且大家都对我很友好。有人偷偷给我塞几个糖,有人悄悄给我几块饼干。所有人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温柔、慈爱与和善。自从妈妈病重以来,我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待遇。长期被忽略的我成了关注的焦点,我喜欢这种被重视的感觉,突然觉得妈妈没了也没什么不好,人人都这么关心我,我比妈妈在时受重视多了。我要表现我高兴的心情,于是,我捡起地上的一根柳条,学着滚铁环”的样子蹦啊跳啊,脖子上那串二月二时奶奶串的豌豆,随着我的舞动”刷刷刷地响!
伤过,痛过,哭过,便能让心失去温度。直到我长大成人,再也没想过妈妈,哪怕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连滚带爬,却只任泪水溶于汗水,对妈妈的感情依然麻木,对妈妈的记忆依然模糊。潜意识里,妈妈是彻底否定我的那个人,我是多余的那个人,我的命是贱的,所有的人都比我重要。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潜移默化的自我贬低,使我活得很卑微。记得一个暑假的上午,我在家对面的山坡上铲柴,一不留神就滚下了近乎直角的山坡,滚着滚着我就没有了意识。当我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头朝下趴在一个深不见底的灌眼口上(罐眼:被山水冲出来的深不见底的状似罐子的窟窿),胳膊上装了几根柴的大背兜吊在罐眼口的半空中。当时所处的险境,无法描述,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我小心地爬起来,坐在地上瑟瑟发抖,忽然就看见对面不远处有个放羊娃在看我。于是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拾柴。那放羊娃也随着我移动的方向移动,好像观察着什么。心想,是不是他看见我滚下山坡了,在观察我有没有摔坏。刹那间,前不久滚下山坡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当时为了铲一颗长在悬崖边上的大蒿柴(一种山里常见的柴草,晒干了可以用作柴禾烧火做饭),从沟沿上直接滚到沟底,没有了知觉。不知道过了多久,听见沟沿上的同伴喊我。恢复了知觉的我顺嘴说:如果我不啃声的话,你就可以叫岸上拔麦子的人就地把我埋了”。同伴不做声,我以为她是在嘲笑我: 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谁会在乎你?正是麦收季节,大家会停止拔麦子来埋你?你有粮食重要?你值几个钱?”想到这,就觉得刚才的想法太自作多情了,那个放羊娃可能只是偶然在那里或者他根本就没看见我。
我的自信来源于学校,我的快乐来源于课堂,我的追求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我享受读书的快乐时光。傍晚,在宁静的教室里,默默的享受一个人读书的美好心情;晨起,在书声琅琅朗的操场,举着书,踱着步,陶醉在自己激情澎湃的诵读里;周末的校园,在那棵牡丹花树下、在那座新建的教学大楼里、在教室前的台阶上,处处留下只有我自己才懂的读书的幸福时光。置身书海,自己就是作家、是诗人、是播音员、是外交家……是书本点亮了我的人生,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可自古读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非有钱人家是读不起的,尤其对于偏远山区的农村女孩来说,读书简直是异想天开。且我是多余的第七个女儿,生产队里需要挣工分,家里更需要帮手,六个姐姐都没有读书的机会,为什么最不该有好运的我却有了这难得的读书机会?
想起来了,那是一天中午,爸爸吃完饭要去午休时,有些迟疑地对全家人说:赵校长来找了我多次,说学龄儿童必须入学,咱们家三个孩子中,至少要有一个入学。你们妈妈去世时对我嘱托过,尽量送老七(我是家中第七个女儿)上学读书。能不能读成是她自己的事,给她一个上学的机会。”爸爸说完,望了大家一眼就走了。第二天,呆呆的我就被尕姐姐塞进了我每天眼巴巴观望着的学生队伍中。从此,我就成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代表学校在各种会议上发言,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为受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逐渐地,我长成了一棵大树,一颗经历过寒风苦雨的大树,能承受委屈,能承担责任。
我从一个低贱到认为死了都没人埋的贱丫头,到能够意识到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原来是因为妈妈的遗言。于是我决定放缓一路像阿甘一样奔跑的人生,好好想一想。回顾走过的路,突然就莫名地想妈妈,想得撕心裂肺,想得痛彻心扉。刻骨铭心的思念后,妈妈终于来到我的梦中。妈妈告诉我她一直都在我身边,只是我看不见她而已,醒来后感觉梦是真实存在的,急切地想去世界的某个角落看一趟妈妈,问问妈妈既然爱我,为什么当年要那样骂我、那样见不得我,她知不知道这样态度的突然转变让我心里多难受!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听嫂子说,妈妈病重期间,总是无奈地对着什么都不懂的我念叨:不要让我死得太早,让我的娃长大点了,嫁人了,我死了也就安心了。”念叨的次数多了,我会学着妈妈的口气安慰妈妈:妈妈,你别死,等我长大嫁人了你再死!”原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我多难受,就没有想过当时病重的妈妈面对这样傻傻的我多难受。她无法护我平安长大,无法见证我以后的人生,她能做的可能就只有让我不要太依恋她,让我恨她、怕她、讨厌她、忘了她、离开她!记得当时妈妈屋子里围满了大人,我只悄悄地在门口探个头,哪怕有时候刚在门口一闪而过,妈妈的眼睛立马就能抓住”我。想想,如果不是时刻惦记着我,不是时刻盯着门口,躺在床上病重的妈妈不可能在身边家人身体移动的缝隙中,立马就发现门口一闪而过的我。记得当时妈妈在骂我快走”时,焦虑不安地观察着我脸上的表情变化,因为妈妈知道我最胆小。
也许正如妈妈所愿,就在我一次次地走向妈妈的屋子,一次次地被妈妈要打要杀”的骂声中,我被训练”成了一个冷血”的人。慢慢地,我不再依恋她,我不再去找她,我疏远了她,我离开了她。甚至妈妈去世了我也没有眼泪,去妈妈的坟头烧纸,我也没有伤心的感觉。我从来不羡慕被妈妈娇惯、对妈妈撒娇的孩子。年少不懂母爱深,懂时已是暮年迟。原来,我一直不懂妈妈,是因为她的爱隐藏太深。她深深地隐藏在临终时要打要杀”的威胁与尽量送老七上学读书”的遗言里;隐藏在她脸上的凶神恶煞”与内心的万般不舍里;隐藏在让我恨她与让我强大的无限祈愿里。
妈妈的身体虽然离开了我,但她的灵魂一直陪伴着我,遇到危险,她总是在我的耳边提醒。当我滚到沟底时,她在我身下护着我,当我滚到罐眼口时,她及时地拉住了我,当我再退一步就要跌落万丈山崖时,她及时提醒我回头看一眼……
我曾经多么羡慕毕淑敏笔下的母爱,可不曾想,拥儿入怀是母爱的本能,拒儿千里则需要勇气更需要远谋。妈妈的爱让我学会了坚定与独立,不乞怜不依附不畏惧。
回顾妈妈去世后我的卑微,回顾成长的艰辛坎坷,如果没有妈妈的狠心”,我就学不会坚强;如果没有上学的机会,我就不懂人生的价值。最深沉的母爱,就是送她上学读书”!
作者简介
麻珍玉,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Fullerton 分校访问学者。1984年起,先后在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会宁二中、会宁一中教书近十年。先后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编著1部;主持并参与完成省级课题5项。业余爱好写作,多篇散文散见于省内外纸质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