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小孩子会出现一些打人、咬人之类的坏毛病,这时候,家长不要急于责骂孩子,要了解孩子在成长阶段的特点,然后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里,4岁的丁丁是一个爱打人、咬人的小男孩,要么给同桌的胳膊上咬一口,要么就回头扇后面的同学一巴掌,有的孩子忍住下课告诉老师,有的孩子忍不了就打回去,结果两个孩子扭打成一团,都挂了彩。

前2次出现这样的事情,老师只是对丁丁批评教育,后来丁丁变本加厉招惹同学,同学家长不断向老师告状,老师也没办法,只能请来了丁丁的家长,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小孩子爱打人、咬人这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呢?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坏毛病该怎么做呢?相信大多数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把孩子带回家之后严加批评,甚至对孩子动手。这样是不可取的!万事皆有因,聪明的家长会提前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特点,然后对孩子在某一个阶段出现的坏毛病对症下药。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看一下,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的特点:
阶段一:婴儿时期
很多宝妈在给孩子喂奶的时候会发现孩子总爱咬乳头,这是不是坏毛病呢?这是因为孩子刚开始长牙,牙龈非常不舒服,所以会在吃奶时含咬乳头,宝妈可以提前给孩子准备牙胶、磨牙棒,让孩子来咬,缓解孩子牙龈的不舒服。
阶段二:1周岁到3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和语言能力都还没有发育好,所以有时候就会用打人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不开心,或不情愿。这个时候家长没必要给孩子讲大道理,因为孩子听不懂。家长要会用行为来控制局面。

比如有的孩子不愿意吃饭,就掀翻饭碗,甚至对家长动手。家长可以用一个布娃娃来给孩子演示,布娃娃不爱吃饭,就没有人爱跟他玩,布娃娃好好吃饭,其他的布娃娃都主动跟他玩耍。
阶段三:3岁到5岁的小孩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听懂很多道理、话语,也懂得很多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了。但有的孩子还是会用肢体发泄情绪,比如上面提到的打人、咬人,一旦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等孩子情绪平静后跟孩子耐心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跟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判断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如果孩子不能正确判断,那就告诉孩子错误的为什么错,对的为什么对,孩子如果一直错下去,后果会怎样等。

除了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我们做家长的还要自省2点!
1、很多孩子打人、骂人的坏毛病其实是从家长这里模仿到的,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说脏话、动手,夫妻之间闹别扭也尽量避开孩子。
2、有的孩子动手打人是家长溺爱、无底线放纵的结果,孩子在家长的保护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来到幼儿园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对同学大打出手,所以家长一定要从小给孩子设立规矩,千万不要放纵孩子。

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自省教育方式的过程。当孩子出现坏毛病时,家长要耐心了解情况,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