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父母越安慰,孩子越难受,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相对于从前冷漠的家庭关系而言,现在的父母不论在物质还是情感上的付出,都要多得多,会在孩子情绪失落时予以安慰。

但也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疑惑:明明孩子有时候还没哭,可过去安慰一句立马就往下掉眼泪,安慰了半天仍然收效甚微,最后还不如一句吼来得管用。

因而身边也常常会听见这样的说法,哪有什么孩子不听话呀,就是惯的,吼一顿以后都乖乖的。

曾经听一位高中同学向我抱怨过:现在的孩子的确比我们小时候娇气多了,小时候我们难过的时候哪有人安慰呀!不被说一句哭什么哭”就不错了。现在我儿子难过的时候,我越安慰,他哭得越凶,就像得寸进尺,有时候真控制不住想吼他!

我相信有这样困惑的,应该不是她一个人。

父母越安慰,孩子越难受,这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难道真的是安慰这种教育方式不对吗?其实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是家长在安慰的环节上出了问题,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01为什么家长的安慰无效?

孩子提前复习了好长时间,结果期末考试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妈妈看到孩子的试卷后安慰道:没事,你已经很棒啦,妈妈不说你。”(言外之意:本来应该被说)

孩子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结果在跑最后一圈时被人超越,妈妈安慰道: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跑第一。”(言外之意:还是跑第一好)

孩子因为忘记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家长安慰道:别伤心啦,下次改正错误就好了。(言外之意:这有什么大不小的)

这些话表面看上去好像很正常,很多家长应该也用过。那么,为什么放在孩子身上却没有用呢?

父母在安慰的过程中提到的是结果,而这恰恰是孩子感到伤心的事,无异于揭伤疤。尤其对那些平时表现好很好,偶尔遭遇一次失败的孩子来说,这听上去就像是嘲讽,怎么能不越来越难受呢?

再者,父母在这样安慰时,根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把这件事看得太云淡风轻,没有理解孩子到底有多伤心和害怕。

​02父母的那些错误安慰

前提:孩子的英语考试不及格,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

错误做法:

1)交换——别哭啦,妈妈带你逛街出去买东西

这种方式想必很多家长都中枪了,因为这是性价比最高的。

对年龄特别小的孩子而言,这一点十分管用。仿佛只要有糖果,什么伤心的事都能抛诸脑后。

但对于已经有了强烈自我意识的大孩子而言,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们的哭泣是矫情。

2)威胁——你要是再哭,我就不理你了

这也是部分家长常用的,如果安慰了孩子几句发现没有用,就会试图采用威胁的方式让他立刻停止哭泣。

这样的安慰还不如不安慰,实际上是把孩子的心推得越来越远了。

3)说教——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呀,别哭了,这很正常

孩子在消极情况下正处于情绪脑的控制,理智脑占下风。

在他们内心郁结着无数负面情绪时,家长还在一旁说教、讲道理,孩子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尤其没什么好哭的,我们一定要坚强勇敢”这句话,相当于直接把孩子的情绪和做法给否定了。孩子本就伤心,家长再给他加上一重罪,不哭才怪。

心理学家约翰·戈尔曼将安慰的方式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情绪消除,一种是情绪指导。

上述所说的这4种,都属于情绪消除。从本质上来看,父母都希望能让孩子立马忘记当下伤心的情绪,停止哭泣。

可情绪就像河水泛滥,最恰当的方式是像大禹治水那般,在疏不在堵。

用这样的方式安慰孩子,家长其实已经输在了出发点上。

Brene Brown在演讲里说,反馈并不能宽慰他人,只有连接才可以。

换成容易理解的话就是,在孩子伤心的时候,不要试图消除他的负面情绪,而要指导他。

​03如何正确安慰孩子?

第一步:默默陪伴,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家长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只要静静陪在孩子身边就可以了。当孩子内心沮丧、不满、害怕时,也许哭出来他就冷静了。

有时恰恰是什么也不做的无为而治”,更能让事情变得简单,这其实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你能理解他。

网上有一个很出名的同理心动画:

小狐狸掉到了一个黑暗的地洞里,既害怕又无助。

一头鹿在上面看了一眼狐狸,说道:真糟糕,是不是?没事,你想要来点三明治吗?”

而小熊看到后搭了一架梯子爬下来,跟狐狸说道:我知道待在这下面的感受了,你并不是一个人。”然后走到狐狸的位置抱了抱他。

而大部分家长,扮演的都是那个在地洞上居高临下安慰孩子的身份。

第二步:消化孩子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反馈以可承受的情感体验

这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阿尔法功能理论中提到的。

他认为,合格的父母能充当孩子的情感体验容器,将那些孩子不能承受也不能定义的情感体验赋予一个概念,咀嚼后再反馈给孩子,让他更容易消化。

这要求父母首先接收到孩子的信息,而后进行转化和简化,再传递给孩子,使其情绪得以疏解。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的,就是跟孩子讨论他的情绪。

首先是客观描述和肯定:你看起来很沮丧,这次考试对你的打击很大吧?

然后是共情:我看到你很努力地复习英语,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大家都知道你努力了呀!

倾听:你能把试卷给我看一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哪里失了。

最后是建议:妈妈相信你只是暂时英语成绩不太理想,我会陪你一起找出解决办法的。

​这个过程与错误安慰方式的区别在于,父母注重的是安慰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挑出来安慰孩子,并云淡风轻地说:没关系,这有什么好哭的,你下次努力就可以了。

第三步:真正落实到解决方案中

除了语言上安慰孩子之外,家长还要将自己所说的付诸于行动,帮孩子一起寻找这次英语考试不理想的原因,以及哪些地方仍然需要加强巩固。

其实,孩子想要的和成年人都差不多。

在你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都不希望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告诉你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是希望能有人站到你的身旁,与你风雨同舟,并尝试着帮你一起度过你度不过的坎儿。

为什么很浅显的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家长就不会了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家长没有把孩子摆在于自己同等的位置上。

也许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但这恰恰是家长最难做到的事,摆脱自己的权威感,愿意付出耐心和努力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

不过,如果你能做到,那你的孩子将会是天底下最幸运的孩子!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